新華網評:讀懂「人民」二字在法治社會建設中的分量

2020-12-14 湘潭在線

蔡 斐

近日,中共中央印發了《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以下簡稱《綱要》),對2025年形成符合國情、體現時代特徵、人民群眾滿意的法治社會建設生動局面作出了宏觀部署,提供了根本遵循。

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推進全面依法治國,要不斷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提高黨領導依法治國的能力和水平,鞏固黨的執政地位。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法治建設,提出一系列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2018年成立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更是要管宏觀、謀全局、抓大事,把主要精力放在頂層設計上。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綱要》正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未來法治社會建設謀劃的總體思路,確定的重點任務,對於統籌整合各方面資源和力量推進法治社會建設有著重大意義。

法治社會是構築法治國家的基礎,法治社會建設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相互促進,全社會法治觀念不斷增強,法治社會建設全面深化。但也要清醒看到,與新時代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與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要求相比,法治社會建設在健全社會領域制度規範、加強權利保護、推進社會治理法治化、依法治理網絡空間等方面還存在差距。「民有所呼,政有所應」。針對上述差距,《綱要》不迴避,不敷衍,積極回應了人民群眾新要求新期待,深刻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原則,為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供了有力保障。

「人民」二字重千鈞,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權益。在前不久召開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人民」一詞貫穿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的始終,成為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的鮮明指針。這次《綱要》的發布,對「人民」二字的重視程度也不例外。仔細梳理《綱要》,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願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體現在法治社會建設的全過程和各領域。這其中,既有破解當下突出問題的對策,比如疫情防控、公共衛生法治保障等現實性問題,又有謀劃未來長遠工作的思考,比如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促進社會規範建設等長遠性問題。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法治社會建設就會擁有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

綱舉目張,執本末從。《綱要》這種以遠近結合方式對法治社會建設作出的制度安排,向全社會傳遞出中國共產黨人全面依法治國的信心決心和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下一步,全黨全社會都要行動起來齊抓共管,把《綱要》勾勒的美好藍圖落實落細落地,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在法治社會建設中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人民群眾是否滿意作為未來法治社會建設的「尺子」「鏡子」「鞭子」,推動《綱要》實現制度設計的價值最大化。

>>返回湘潭在線首頁

相關焦點

  • 新華網評:回應時代和改革的法治需求
    一攬子修改反不正當競爭法等8部法律,審議城市維護建設稅法、契稅法、出口管制法草案,作出關於在自貿區調整適用有關法律規定等3個授權決定……一年來,全國人大常委會努力做好相關法律法規立改廢釋工作,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特別是,對實踐條件還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試的,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授權;對不適應改革要求的現行法律法規,及時修改或廢止,有力配合和促進了全面深化改革,回應了時代和改革的法治需求。
  • 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二〇二〇—二〇二五年)
    (二)主要原則。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指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尊重和維護憲法法律權威;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堅持權利與義務相統一;堅持法治、德治、自治相結合;堅持社會治理共建共治共享。(三)總體目標。
  • 法治社會怎麼建?——中央依法治國辦有關負責同志就《法治社會建設...
    答:法治社會建設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進全面依法治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定不移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相互促進,全社會法治觀念不斷增強,法治社會建設全面深化。黨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
  • 開啟法治社會建設新徵程
    《綱要》作為統籌推進法治社會建設的綱領性文件,圍繞黨中央關心、社會關注、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社會領域法治建設存在的突出問題,對2020年至2025年法治社會建設作出階段性部署,是新時代建設法治社會的路線圖和施工圖。《綱要》的出臺必將對推動全面依法治國帶來深遠影響。」司法部法治調研局副局長姜海濤近日接受《法治日報》記者採訪時說。法治社會是構築法治國家的基礎。
  • 《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全文來了~
    黨的領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最根本的保證。地方各級黨委要落實推進本地區法治社會建設的領導責任,推動解決法治社會建設過程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地方各級政府要在黨委統一領導下,將法治社會建設擺在重要位置,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落實好法治社會建設各項任務。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法治社會建設中的戰鬥堡壘作用。 (二十六)加強統籌協調。
  • 與新中國法治建設同行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七十年
    在教育部2004、2009、2012、2017年四次全國一級學科評估排名中,中國人民大學法學學科均居於榜首。2017年,法學學科入選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2018年在教育部全國首次專業學位水平評估中獲評A+。2019年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北京高校「重點建設一流專業」。
  • ...中央依法治國辦有關負責同志就《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
    答:法治社會建設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進全面依法治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定不移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相互促進,全社會法治觀念不斷增強,法治社會建設全面深化。黨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
  • 中共中央印發《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
    (二)主要原則。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指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尊重和維護憲法法律權威;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堅持權利與義務相統一;堅持法治、德治、自治相結合;堅持社會治理共建共治共享。(三)總體目標。
  • 中共中央印發《法治社會建設 實施綱要(2020-2025年)》
    (二)主要原則。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指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尊重和維護憲法法律權威;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堅持權利與義務相統一;堅持法治、德治、自治相結合;堅持社會治理共建共治共享。 (三)總體目標。
  • 法治中國建設滿足人民群眾公正需求
    西北政法大學教授 汪世榮堅持黨對政法工作的絕對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通過司法改革的推進、個案公正的追求、市場機製法律制度的完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建設等,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保障人民安居樂業。「十三五」時期全面依法治國取得重大進展,法治中國建設在滿足人民群眾公正需求方面持續發力。
  • 上海法治建設十大優秀案例等你來評
    為發揮典型經驗示範引領作用,推動上海市全面依法治市水平不斷提升,助力把法治打造成為上海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標誌、城市治理的閃亮名片,中共上海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員會辦公室組織開展了2020年度上海市法治建設優秀案例徵評活動。
  • 建設什麼樣的國——法治中國
    中國網: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中,鮮明地提出「堅持人民司法為人民,依靠人民推進公正司法,通過公正司法維護人民權益」。回望司法體制改革歷程,從頂層設計到基層試點,再到全國推廣,一系列舉措密集出臺,只為了一個目標,就是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 福田:持續深化法治建設 鑄就社會發展「定海神針」
    近日,福田建區30年系列活動將帶您走近「法治福田」,與福田區司法局局長馬曉歌一同回顧福田法治立區的經驗、分享發展成果,展開福田法治建設助推改革、保駕民生、護航經濟發展的新畫卷。 解決民生需求 實現「神針」精準定位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 貫徹實施民法典 推進法治中國建設
    一、民法典的頒布實施具有劃時代的重大意義民法典被譽為「社會生活百科全書」,共7編1260條、10萬多字,是我國法律體系中條文最多、體量最大、編章結構最為複雜的一部法律。民法典的誕生,結束了我國70年只有鬆散民法,沒有真正意義上民法典的歷史,開創了我國法典編纂立法的先河。(一)民法典是新時代走向繁榮強盛的重要標誌。
  • 全面推進法治建設是為了誰?
    人民群眾是治理國家的主體,只有緊緊依靠人民,充分發揮集體的無窮力量,引導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到法治建設中,法治建設才能得以順利推進,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才可能如期實現。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包括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各個環節,涉及司法體制機制的深刻改革,涉及領導幹部和廣大群眾法治理念的轉變,遇到的困難和挑戰都是嚴峻的、巨大的。
  • 2019年度法治浙江建設群眾滿意度高
    近日,記者從浙江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員會辦公室獲悉,2019年度法治浙江建設群眾滿意度調查結果出爐,群眾滿意度總得分90.64分,比2018年提高2.64分。  自2010年起,浙江省每年都會在全省範圍內開展法治浙江建設群眾滿意度調查。
  • 【凝心聚力高質量發展】汪世榮:法治中國建設滿足人民群眾公正需求
    西北政法大學教授 汪世榮堅持黨對政法工作的絕對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通過司法改革的推進、個案公正的追求、市場機製法律制度的完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建設等,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保障人民安居樂業。
  • 習近平法治思想是引領新時代法治建設的思想旗幟
    習近平法治思想內涵豐富,邏輯嚴密,體系完整,是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是引領新時代法治建設的思想旗幟。高揚法治地位一個國家和社會靠什麼運轉,是靠人治還是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法治和人治問題是人類政治文明史上的一個基本問題,也是各國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必須面對和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
  • 上海市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推進會召開,為建設人民城市築牢法治基石
    上海市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推進會召開,為建設人民城市築牢法治基石 2020-12-26 23: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