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化熱潮在疫情催化下前所未有地高漲,金融產業鏈在新技術的應用下層層解構,越來越多傳統金融機構專業功能被第三方外包服務取代,全球銀行業「頑固」的寡頭們都感受到了這柄達摩克利斯之劍。西澤研究院院長趙建撰文指出,如果最核心的風險管理功能也外包給金融科技第三方,銀行就只剩下了帳戶管理人,即銀行會計、廣義貨幣管理的功能。但是,數字貨幣的流行很可能會對銀行這殘存的最後一點功能造成衝擊。
無需銀行帳戶
今年10月在深圳開展的數字貨幣開放性測試裡,央行數字人民幣首次公開露面,數字貨幣兌換、流通、交易的具體過程隨之呈現,各大媒體紛紛表示數字人民幣已然「呼之欲出」。然而,在這一過程中,用戶們發現,儘管他們仍需要點選一家銀行作為數字貨幣載體——數字人民幣錢包的運營者,但他們與銀行之間最牢固而緊密的聯繫——銀行帳戶在這一過程中消失了蹤跡。
這一模式被稱為帳戶鬆耦合形式。央行副行長範一飛曾撰文表示,央行數字貨幣將基於帳戶鬆耦合形式,即未來開通數字人民幣錢包不需要銀行帳戶,此舉將突破目前第三方支付需要綁定銀行卡的限制,使央行數字貨幣交易環節對帳戶的依賴程度大為降低,既可和現金一樣易於流通,又能實現可控匿名。
在鬆耦合帳戶模式下,央行統一「數字人民幣App」成為核心入口和清算中心,承擔數字人民幣錢包運營服務的商業銀行僅能獲得與本機構錢包所有者相關的信息,從而實現可控匿名。不同數字錢包運營機構將交易數據異步上傳至央行,僅有央行能夠全面掌握交易流通數據,從而在央行形成數字貨幣的完整帳目體系。
「因為支付、流通、財富管理甚至貸款功能均可以通過央行數字貨幣平臺實現,商業銀行原有的功能是否能在數位化進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這是一個亟待思考的問題。」北京計算機學會數字經濟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王娟表示。
「越小的銀行面臨的挑戰越大。」她指出,商業銀行特色化發展成為必然趨勢,央行數字人民幣平臺的出現,如同大型超市對一般商超的挑戰,傳統金融機構需要積極去應對。從數據生產要素積累和規模化運營的角度來說,大型銀行反而更容易轉型,中小銀行則需要考慮提供本地化服務和最後一公裡定製化金融服務。
推動銀行革命性創新
但每一枚硬幣都有著一體兩面,從上世紀90年代比爾·蓋茨放言「銀行將是21世紀終將滅絕的恐龍」,到2013年馬雲宣布「銀行不改變我們將改變銀行」,在不絕於耳的唱衰之聲中,商業銀行的技術覺醒步伐加速,對自身在社會經濟中承擔角色的思考也日益深刻。數字人民幣的漸行漸近就如其他數字科技一樣,同時也是傳統金融機構走向新一輪增長的重要機遇。
區塊鏈與數字貨幣研究人士楊俊指出,從技術層面來看,數字人民幣的推進將提升商業銀行的金融科技能力。
「數字人民幣研發保持技術中性,不對商業銀行的數字人民幣錢包研發的技術路線進行幹預,但通過制定標準進行規範要求,其中區塊鏈技術應用和保密性技術方面的投入將增大,而數字人民幣商業銀行庫的設計也將推動商業銀行在安全存儲和瞬時高並發技術方面的能力提升。」他表示。
在業務層面上,數字人民幣設計之初就已經充分考慮避免對原有金融體系構成影響。今年9月,範一飛發文表示,數字人民幣將採用雙層投放體系,即人民銀行只負責發行,由指定運營機構(目前有工、農、中、建四大行在試點中承擔該角色)向公眾提供兌換。例如,此次深圳試點中,參與者下載統一的「數字人民幣App」後,需要從工、農、中、建四大行中選擇一個銀行作為「數字人民幣紅包」的領取銀行,並在該行開通「個人數字錢包」。同時,數字人民幣主要定位於流通中的現金(M0),且不付息,不會和銀行存款構成競爭。這些設計解決了商業銀行的後顧之憂,也提高了商業銀行參與數字貨幣應用研究的積極性。
楊俊指出,數字人民幣是M0的替代,沒有物理實體相較於現金將顯著降低商業銀行的經營成本、提高效率,還利於豐富商業銀行金融科技業務、提高業務附加值並相較於以網際網路公司為背景的金融科技業務更有優勢。另外,還有助於提升商業銀行了解客戶(KYC)、反洗錢、徵信等方面的合規水平。
此外,對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來說,數字人民幣把貨幣所有環節都變成「數據」,也可能為銀行帶來革命性的創新。
清華大學國際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韓軍表示,數字貨幣的推進對商業銀行的貸款管理好處極大,可以有效追溯貸款用途,保證貸款專款專用等。對此,普華永道在一份報告中進一步指出,長遠來看,商業銀行甚至可能脫胎換骨轉換成「信貸數據管理公司」,例如利用區塊鏈技術、生物識別及大數據把每位客戶的大部分財務資料都可以集中管理。
深圳的開放測試只是數字人民幣向開放市場揭開的神秘面紗一角,如互聯互通、轉帳等方面的能力尚未完全呈現,給市場留下了更多想像空間。但可以預見的是,數字人民幣將成為壓向商業銀行的多米諾骨牌中的一枚,對當前以銀行帳戶為基礎的支付體系和商業銀行業務模式都將產生深遠影響。隨著數字巨浪洶湧而來,正如普華永道報告所寫,未來商業銀行和科技金融公司的邊界可能更難分清,或兩者完全整合將成為大趨勢。
北京商報記者 孟凡霞 實習記者 杜曉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