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一部《流浪地球》,炸裂了整個華語影壇,開啟了嶄新的科幻元年。
全片氣勢磅礴,不管是特效還是技術,均達到了目前國產科幻的最高峰。
片中的死亡廢墟、末日圖景、賽博朋克地下城,設計的既獵奇又唏噓。
無論是「流浪地球」的驚豔設定,還是家國情懷的宏大投射,抑或浩渺宇宙的史詩質感,皆給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深刻印象。
46億的票房,歷史票房總榜第二的成績,貓眼9.2、淘票票9.1、豆瓣7.9的評分。
《流浪地球》憑一己之力,把此前被認為是0的中國科幻,直接拉到了「科幻元年已經開啟」的高度。
乘著這股東風,最近我們又迎來了一部科幻巨作。
本以為,這部科幻新作能夠長江後浪推前浪,將中國科幻繼續推向高潮。
沒想到,剛上映兩天,它就已經以一己之力,把中國科幻拍死在了沙灘上——
上海堡壘
號稱前後籌備長達五年,更是斥資3.6億的國產大作《上海堡壘》,剛開始「築夢科幻圈」,就摔了個趔趄。
上映12天,豆瓣3.2分。根據豆瓣的算法,好於1%的科幻片,在愛情片類別更是摘得零蛋,如此慘烈的成績讓人大跌眼鏡.....
面對這種情景,電影的宣傳方更是心態也崩了...映後首周末,官微@電影上海堡壘先是稱自己突然失眠:
來自微博用戶@ba哥專用
然後連發四條「這是爛片?」
開始苦大仇深的靈魂拷問:
來自微博用戶@ba哥專用
如此操作,自然引發了正愁槽沒吐乾淨的網友莫名其妙。
更有「熱心市民」獻上一計,把雪崩式的評分和票房甩鍋給颱風利奇馬......
《上海堡壘》是不是爛片?
是,而且是一部「現象級爛片」。
如果說一部《築夢演藝圈》以一己之力扛起了中國爛片的大旗,《上海堡壘》簡直就是拍桌而起地搶過了這面旗幟。
這部前後籌備長達五年,斥資3.6億的國產大作《上海堡壘》,為何如此之爛?
「我用錯了鹿晗,在一個不適合他的類型(科幻戰爭)裡」
滕導在採訪中說到,定鹿晗為主角是在17年。
那年鹿晗出演的《長城》剛上映不久,也是鹿晗最紅、最火的時候。
雖然說滕導一再強調,自己作為導演看中的是鹿晗那符合江洋這個角色的羞澀少年感,完全沒有商業上的考慮,
來自知乎用戶@迷鹿deer
但有一點其實我們都很清楚:
彼時《上海堡壘》需要鹿晗,甚於鹿晗需要《上海堡壘》
在那個流量是唯一王道的年份,有了鹿晗這樣一個具有一定影響力和號召力的明星擔任主演,對於任何參與投資的出品方而言,絕對是一個很大的保障。
為什麼不拍成愛情電影?
「那麼多錢拍愛情,聽起來就不靠譜」
愛情,科幻,戰爭。這是豆瓣給電影《上海堡壘》的類型描述,愛情被放在了第一位。
電影原著小說的主線,是男主江洋的愛情和人生成長故事,但從劇本創作初期滕華濤就篤定,《上海堡壘》必須是一部科幻戰爭類型片。
在毒sir的提問下,滕華濤道出了如此篤定的緣由。
這可能也是《上海堡壘》如此之爛的第二個原因——認知偏差。
面對科幻片審美已經被好萊塢類型片培養多年的中國觀眾,如何建立起合乎觀影認知的科幻美學和表達方式,這是《上海堡壘》首先需要克服的難題之一。
而在以滕華濤為主的創作團隊眼裡,這都不是問題。
科幻片是吧?
只要把外星人這個元素塞進去,就是科幻片。
預算和製作能力不夠怎麼辦?
沒問題,與其做生物形態的外星人,不如做機甲型更有把握,這是「發展中的妥協」。
與此同理,隨便塞進去幾對男女,就是愛情片。至於角色的性格,身份,行為,思維等等,一概不重要。
戰爭場面怎麼處理?好解決,隨便塞一些戰鬥場面,這就是戰爭片。
套用一句可能不得體的話來概括:
我不要你覺得什麼是科幻片,我要我覺得。
我覺得這就是科幻片。
從海報開始,它就給人以一股濃濃的塑料科幻片質感。
海報上的母艦,就仿佛從《獨立日》中直接PS過來的一般。
《獨立日》
和眼下很多電影一樣,在宣傳階段,它也曾狠狠地賣了一撥兒情懷。
稱其籌備期長達6年,光劇本就打磨了3年,斥資3億,誓要接棒《流浪地球》,將國產科幻進行到底等等。
棋下的很大,可是一上映,就露出了馬腳。
觀眾猛然醒覺,發現成片跟說好的好像不是那麼一回事?
其實《上海堡壘》的製作歷程要比《流浪地球》要幸運得多。
它沒有前輩那樣,經歷撤資、停擺、難找演員等諸多資本意義上的問題。
不同於屢屢傳出撤資風波,最後據傳更是靠著吳京的投資才與觀眾見面的《流浪地球》,《上海堡壘》早在2015年時就憑一個初定的劇本和高流量的鹿晗,獲得了想在科幻電影布局和積累行業經驗的需要的中影的投資。
而《流浪地球》在選男主角劉啟的演員時,總共給出了四五頁紙的候選名單,工作人員每一頁挨個打電話去請都沒有結果。當時甚至有人就說,中國科幻就是雷,我們不願意碰這個雷。
甚至於連兩部影片各自的原著,《上海堡壘》小說在豆瓣上的評分甚至《流浪地球》還要高出0.9分。
作為一個原著粉,我本打著「能拍出來就行」的念頭走進影院。可看過之後,我才發現,我果然還是太天真了!
片中那些不走心的服化道和活潑到失真的外星人,每分鐘都仿佛在爆錘我的底線!
至於最終為何改編的如此撲街,一切恐怕還要從原著說起。
原著主要圍繞著一個「少年因保衛孤城而錯失愛情」的悽美故事展開。
科幻的外殼,言情的內裡。
格局、篇幅、體量都不大。
但是電影,卻硬生生的擴容,把它延展到107分鐘去講述。
地基沒打穩,骨骼支撐不住內容,一下子就垮了。
在此情形下,主創們不約而同的想到了一個「妙招」——
「內容不夠,特效來湊」。
各種海陸空戰鬥,直接往觀眾面前招呼。
一出空洞無物、邏輯不通的科幻巨製,就此上演。
而且相較原著,電影中還做出了諸多改動。
其中,尤以兩點最為人所詬病。
第一點,原著中男女主角只有一歲的年齡差,但是落實到兩位主演身上,鹿晗和舒淇卻整整差了14歲。
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兩人的CP感。
使得江洋(鹿晗飾)和林瀾(舒淇飾)的感情戲看起來十分生硬,缺乏感情基礎和說服力。
而且他們感情線,進展的還十分遲緩。
遲緩到什麼程度呢?
直到電影進度條到了近20分鐘時,他們才展開了一場真正意義上的親(gan)密(ga)聊天。
兩人的臺詞之生硬,給人以一種boss面試的既視感。
而這些感情元素的大幅度介入,也在極大程度上拖緩了影片的劇情與節奏。
令男主看起來十分戀愛腦,難當大任。
另一點改動,則主要聚焦在外星人的造型方面。
原著中,外星人是狀如蟲族的生物。
體態怪異,類似《星河戰隊》或者《異形》中的那樣。
《異形》
但片方因為蟲子不好做,愣是把蟲子改成了機甲體態的。
改成這種機械外形後,明顯弱化了外星人的神秘感和殺傷力。
由此,只能以更高級的科技感來彌補這種外形上的不足。
然而,偏偏《上海堡壘》這方面,又完全沒有落實好。
明明都21世紀中葉了,宿舍、麵館、教室、汽車、電腦…都還是現代水平。
有外星人闖入最重要的軍事指揮中心,結果我方只能用手槍和消防斧應對,完全沒有武力值能夠匹敵的重型槍械。
這些細節上的蒼白,讓人不由得懷疑,是不是片方打從一開始,就沒想過要深鑽進去,把電影做好?
畢竟,自確定主演為鹿晗開始,這部電影就已經陷入了粉絲向的深坑。
年初還被曝光出「鹿晗片酬1.2億」的傳聞,後來雖有闢謠,卻仍是質疑不斷。
很多人都認為,鹿晗柔弱的氣質,難以支撐起一個末日拯救者的角色。
影片中,他帥氣的劉海、整潔的形象,都頗為人所詬病。
認為他沒有硬漢風範或軍人氣質。
與這種有點直男癌的想法不同,我卻覺得由鹿晗出演倒是沒有太大問題。
要知道,阿湯哥年輕時也是妥妥的鮮肉一枚,由他主演的《壯志凌雲》至今仍在空軍電影中名列前茅。
《壯志凌雲》
找流量鮮肉出演,有突破是驚喜,沒突破是本分。
對一個流量鮮肉出演的角色,大家本就不會持有過多的期待。
而沒有期待,也就沒有失望。
反正一切都只是從資本的角度出發,大家也就心照不宣,無需多言。
況且,鹿晗也的確只是發揮出了他的平均水平而已。
其水平,大約是《擇天記》和《甜蜜暴擊》的平均值。
遠超出了導演發揮國產爛片導演的平均水平。
所以平心而論,即便《上海堡壘》撲了,這個鍋也不該由鹿晗來背。
而應該是從源頭上找錯誤,從劇本上找原因。
影片故事設定於未來世界。
一天,人類在進行星際探索時,發現了高級能源物質仙藤。
這個仙藤,通俗點來說,也就是個大型充電寶而已。
結果沒成想,因為這個玩意兒太好了,外星人也想要,於是他們就開始來入侵地球,爭做環保小戰士,搶奪新能源。
於是,這些外星人開始光臨地球可勁兒造作。
一時之間,全球多個城市接連淪陷。
唯有上海堡壘,成了抵禦外星人最後的希望。
通過劇情,我們不難看出,「上海堡壘」是全片的核心要義。
但打從一開始,主創就沒有將「堡壘」二字,徹底的貫徹到劇情中去。
堅不可摧的泡防禦,是上海固若金湯的主要原因,也是「堡壘」的表象詮釋。
但影片大部分時間裡,不但沒給予它太多的鏡頭,甚至還直接抹殺了原著中江洋和一眾指揮員協同修復泡防禦的精彩橋段。
反倒是從黃浦江底緩緩升起的大炮,倒顯得更震撼、更深入人心一些。
與此同時,身為一部末日科幻片,《上海堡壘》同樣也並沒有表現出十分嚴峻的末日氛圍。
所有可以營造出來的緊張感,都只是為了愛情主線鋪路。
即便面對以上海陸沉換取世界和平這樣的宏大命題,《上海堡壘》也都沒有進行過多的深究。
一直浮在表面,為科幻而科幻,為愛情而愛情。
給人以一種,特效爽一下,愛情哭一下,就完事兒了的敷衍感。
以至於最終,令它淪為了一部實打實的圈錢之作。
整體看來,跟《流浪地球》完全不在一個層面。
其所展現的「成熟」工業水平,讓人不禁想向《流浪地球》道歉並把評分改成五星。
難怪身為導演的滕華濤,會在電影預售時,忙不迭的跟觀眾喊話:「預售開啟了啊,有錢的出錢,沒錢的省省也得出錢,總之出錢的時候到了啊,各位。」
現在想來,滕導那吆喝的架勢,倒真有點預售騙錢的味道!畢竟上映之後,口碑一出,捧場的恐怕就屈指可數了!
科幻片是大市場氣質的電影,是電影工業和電影市場發展到一定階段才能產出的高投入高回報產品。
中國擁有足夠體量的電影市場,中國觀眾也期待更多類型片和視覺奇觀,但中國的電影工業化水平實際上還處於從無到有的建立過程,仍需要時間和作品的積累。
《上海堡壘》並不孤單。
缺乏信心,缺乏經驗,缺乏真誠,缺乏成熟的電影工業機制。
再加之影片走流量明星路線,內部高片酬擠壓資金分配,外部又遭到流量反噬,加速了票房和口碑的潰敗。
《流浪地球》之前,觀眾質疑中國沒有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之後,中國一切科幻電影都會被比較是不是《流浪地球》。
必須承認的是,中國科幻電影還需要很多部《上海堡壘》,只不過,《上海堡壘》交的學費,實在是太高了。
*本文圖片來自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