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online 評測】富士龍XF 18-135mm F3.5-5.6R LM OIS WR是富士膠片株式會社於2014年6月宣布推出的一款XF卡口高倍率變焦鏡頭,作為首款具有近7倍光學變焦的產品,該鏡頭支持廣角端為27mm,長焦端也第一次在等效焦距上突破200mm,最大光圈為F3.5-5.6,無論是廣角的視覺衝擊還是長焦的遠攝能力都非常優秀。除此以外,富士龍XF 18-135mm F3.5-5.6R LM OIS WR還配備了高達5檔的光學圖像穩定技術,同時該鏡頭還應用到具有20多個不同區域的全密封防塵和防滴結構,是富士X系列首次使用防塵防濺性能的鏡頭。加LM線性對焦馬達,使得鏡頭對焦操作更加迅速寧靜,可以媲美超聲波馬達。作為XF 18-135mm F2.8-4 LM OIS後又一款實用性極強的套機鏡頭,無疑是一個給力的升級。18-135mm的焦距範圍兼顧了常用的廣角與長焦端,非常適合經常輕裝出遊的用戶。
富士 XF 18-135mm F3.5-5.6 R LM OIS WR 圖片 評測 論壇 報價
一、富士龍XF 18-135mm F3.5-5.6R LM OIS WR先評後測
無論是入門用戶還是高級用戶,不管是拍攝風景還是其他題材,變焦鏡頭都是繞不開的話題,而對於每個相機系統而言變焦鏡頭更是不可忽視的力量,相對成熟的系統當中總有幾支讓大家毫不猶豫砸錢其中的變焦鏡頭,大小三元就是其中閃光的產品。這些都代表著每個相機系統中變焦鏡頭的最高水平,當然這樣的水平決定了這些鏡頭都不會便宜,也就是說並不是所有用戶都會負擔的起它們的高昂費用。在入門用戶眼中更是難以翻越的高峰,所以他們會轉戰到目的性更強的鏡頭,諸如大變焦、高性價比的鏡頭逐步成為了初學者的重點選擇對象,大變焦帶來的焦段覆蓋可以說是入門者最關注的性能焦點,尤其是由卡片相機過渡過來的用戶,「拍得到」更是他們對機器(更多是對鏡頭)最基本的要求,在這樣的需求之下,各家廠商紛紛推出自家系統的「驢頭」。
驢頭是出現豐富了變焦鏡頭群的隊伍
然而比較其他變焦鏡頭,「驢頭」的出現時間在變焦鏡頭中是比較晚的(這與鏡頭製作技術和成本控制不無關係的),隨著數碼單反的普及,廠商不斷推出更多不同焦段的變焦鏡頭,當然其中也不乏高性價比的產品,入門用戶還是比較接受的,高倍率變焦鏡頭的體積優勢還是比較明顯的。而在單電/無反相機普及的時期,體積縮小的趨勢與「驢頭」現有的體積優勢構成一對矛盾了,這也導致無反相機在相當一段時間內高倍率變焦鏡頭幾乎是屈指可數(部分廠商還推出18-200mm這類「天涯頭」,頭重腳輕是必然的結果)。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已經驗證了大變焦鏡頭並不能根本性的解決體積上的優勢,不過這並不影響廠商推出更多的高倍率變焦鏡頭,富士作為無反相機廠商之一,研發高倍率變焦鏡頭勢在必然。
富士首款變焦鏡頭XF 18-135mm F2.8-4.0R LM OIS
富士作為無反相機廠商中的後起之秀,首發至今已有多支定焦鏡頭髮布,與此同時在XF卡口中還有18-135mm F2.8.-4堪稱經典的變焦鏡頭。不過對於富士無反相機用戶而言,選擇變焦鏡頭確實是比較頭疼的事情——因為可以選擇的的確不多。另外富士單電X-T1推出以來,其極強的防護性就備受關注,然而針對更高畫質有要求的定焦鏡頭卻無一具備防護功能,缺乏具備防塵防滴等性能的鏡頭一直是富士鏡頭系列的短板之一。作為首支具備防水濺的鏡頭富士龍XF 18-135mm F3.5-5.6R LM OIS WR的出現,機身鏡頭雙防護在富士X系列上成為可能。另外大變焦「驢頭」對於一個鏡頭系統的完備性而言是非常不可或缺,富士龍XF 18-135mm F3.5-5.6R LM OIS WR的出現正是填充了富士鏡頭群的多處空白。
富士首款高倍率變焦鏡頭富士龍XF 18-135mm F3.5-5.6R LM OIS WR
這次來到我們評測室的富士龍XF 18-135mm F3.5-5.6R LM OIS WR則是XF卡口首次採用高倍率設計的變焦鏡頭,其等效35mm焦距達到了27-206mm,首次加入了防塵防滴功能使得鏡頭可以在更惡劣的拍攝環境下運作。其次在日常拍攝過程,特別是初學用戶並不能經常更換鏡頭,富士鏡頭群系統當中長焦鏡頭的廣角端一般大於50mm(等效焦段在70毫米以上),兼容廣角的風景拍攝以及長焦的遠攝能力成為了一個難題。而8135鏡頭很好能覆蓋了等效28毫米、35毫米、50毫米、135毫米以及200毫米等主流焦距,況且能覆蓋焦段並不是最重要的,省去換鏡頭的時間本身就是一項優勢。接下來我們對富士龍XF 18-135mm F3.5-5.6R LM OIS WR進行評測,依照傳統順利,我們先從官方的數據介紹開始。
二、富士龍XF 18-135mm F3.5-5.6R LM OIS WR參數介紹
作為主打畫質的富士而言,推出一款具有7.5倍光學變焦的無反相機鏡頭確實需要一定的勇氣,小編本來以為富士不會在該變焦鏡頭資料中提供官方的測試參數(縱觀這麼多的廠商在各項指標測試當中的數據上富士還是比較靠譜的),然而富士卻沒有出現過多的「避短」。因為對於一款鏡頭其官方參數雖然有部分「避重就輕」的嫌疑,富士鏡頭拍攝出來的效果也是比較上符合現實條件的,很少會出現俗稱的理論天花板,實拍碎一地的落差。所以在評測之前小編將介紹一下富士對富士龍XF 18-135mm F3.5-5.6R LM OIS WR鏡頭的測試結果,起碼讓大家對這款鏡頭有一些初步的認識。
各廠商18-135mm變焦鏡頭參數對比
首先我們看一下上面的表格,從中我們不難看到一些共性:同為APS-C畫幅的鏡頭,第一看到的就是鏡片數和組數的量都非常接近——鏡片數都控制再12-14枚,組數一般都不少於11組。從上面各組橫向參數對比基本都能發現這是相對成熟的設計方案,對於應用於無反相機的富士龍XF 18-135mm F3.5-5.6R LM OIS WR又是怎樣的呢?
富士龍XF 18-135mm F3.5-5.6R LM OIS WR鏡頭結構圖
與上述鏡頭一致的是,富士龍XF 18-135mm F3.5-5.6R LM OIS WR也是使用於APS-C畫幅的相機,但無論在各項外觀參數還是鏡片配置還是與單眼相機類似鏡頭靠攏,12組16片(4片非球面鏡片和2片異常色散鏡頭)的配置比起單眼相機使用的鏡頭更顯得「下重本」,更多的非球面鏡片不難會對其色散控制的能力有所期待。
富士龍XF 18-135mm F3.5-5.6R LM OIS WRMTF曲線(廣角端)
MTF曲線圖一定程度上反應了鏡頭的成像質量,如果測試數值能被量化對於展現鏡頭的(相對)理想情況來說會更加直觀。上圖的信息可以看到,這項MTF曲線應該是基於鏡頭最大光圈拍攝而得的。從中心開始10mm的距離內反差度曲線都相對平緩,也就是說中心的成像還是比較靠譜的。而在畫面邊緣(10-14.2mm範圍)時畫質會有下滑趨勢,在一般拍攝中這樣的波動性可能會有些不同,所以我們可以初步得出該鏡頭的中心成像質量較高,邊緣表現會比較遜色且波動,總體成像符合變焦鏡頭廣角端的客觀性質。
富士龍XF 18-135mm F3.5-5.6R LM OIS WRMTF曲線(長焦端)
而在長焦端的MTF曲線圖同樣都是使用最大光圈所拍攝的,一般而言只使用最大光圈拍攝得出MTF曲線的廠商並不多,只展示最大光圈情況可以讓用戶看到這款鏡頭最保守的成像情況,也就是說明這款鏡頭的成像是十分可靠的。長焦端在線對較低的情況下反差度可以保持在80%以上,只有在線對較高的情況出現波動性的下滑。這樣的MTF曲線也側面告訴了我們,這款鏡頭在長焦端而且取景範圍內線條比較複雜的話,需要儘量避免使用最大光圈進行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