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
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
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紀伯倫
插畫來自藝術家Benedetto Cristofani
高考放榜,有人遺憾落榜,有人金榜題名,狀元更是鳳毛麟角。
今年重慶高考理科狀元謝欣穎,高考總分數726。
3年前,她是重慶市的中考狀元。
大量新聞報導像她這樣的狀元,看這些天之驕子們的成長之路、家庭教育,依稀間竟然有幾分相似之處。
任何一個優秀的孩子,都不是橫空出世的奇蹟,而是有跡可循的因果。
奇蹟的因,在家庭。
成長的根,是父母。
孩子的優秀,是父母在這三方面做的好。
1、播種一個習慣
謝欣穎的班主任曾說,「她的學習習慣特別好,讓我都感覺很佩服。」
比如,她不搞題海戰術,不上輔導班,但是上課時保證百分之百的專注力。
把成功當成習慣,然後習慣性取得成功。
這樣的孩子父母是怎麼培養的?
謝欣穎爸爸給出的答案出人意料:根本沒有培養過。
「沒有培養」是成功者的謙辭。
就如同《道德經》中,「無為而治」不是不去作為,而是恰到好處地使力。
在孩子成長的源頭上,恰到好處地努力。
謝欣穎1歲多,她父親就訂閱了很多幼兒畫報、繪本等。
小小的她主要是看圖,有看不懂的地方,父親就會給她講。
慢慢的,她自己看懂了,然後把故事講給父親聽。
謝欣穎很小的時候就愛上了閱讀,並逐漸擁有了高效閱讀的能力。
這不就是費曼學習法的實踐版嗎?
而清華才女武亦姝的爸爸,每天下午4點半以後關掉手機。
廣西狀元楊晨煜的媽媽也曾說,「只有小時候定型,後面的路才好走。」
父母從小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就是給孩子選擇了成長最快最平坦的路。
謝欣穎5歲起就開始學習鋼琴,後來她通過了鋼琴十級。
近些年媒體採訪過很多高考狀元,兩耳既聞窗外事,一心又讀聖賢書。
個個都是多才多藝,博古通今,對國內國際新聞事件都擁有自己獨特的觀點。
今年武漢理科狀元唐楚玥,拿下725分,打球、遊泳、吹拉彈唱,樣樣都會,還謙虛地說自己的硬筆書法是入門級。
2019廣西高考狀元楊晨煜,不僅是羽毛球社的副社長,還參加過學校的足球聯賽,書法和畫畫也相當出彩。
深圳狀元溫卓越,從小習得一手好字,因為滿分作文卷面而走紅。
《刻意練習》中說:我們留給孩子最重要的禮物,是幫助他們發展出本來認為自己不可能具備的能力,從而挖掘出自身潛能,也知道要讓自己的夢想成真,要用什麼方法,付出怎樣的努力。
真正的教育,從來不是點石成金、立地成佛的技巧,而是一段春風化雨、自然無為的過程。
真正的教育,拼的是父母的習慣,父母的影響。父母培養孩子堅持不懈的習慣,未來孩子才會攀爬人生的高峰。
有一個朋友,想培養6歲的孩子畫畫,但孩子常常坐不住,沒堅持多久。
別人問起來,她總說,「孩子還小,玩是天性。」
殊不知,一味追求順其自然的玩樂,失去了學習才藝的時機,丟掉了培養孩子持之以恆習慣的機會。
才藝、學習,看起來是兩件事,本質上是一樣的。
靠的都是專注力、堅持、自律和認真的習慣。
好的習慣伴隨終生,那些沒養成的好習慣,需要花大力氣補回來。
網際網路新巨頭公司字節跳動創始人張一鳴在27歲曾說:「我快30歲了,這幾年又開始重新學習/補習本應在青少年時期學習的東西:如何閱讀、如何了解自己、如何與人溝通溝通、如何安排時間、如何正確的看待別人意見、如何激勵自己、如何寫作、如何堅持鍛鍊身體、如何耐心。」
如此成功的人,重新學習的知識裡,有很多都是童年忽視的習慣。
播種一個行為,會收穫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會收穫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會收穫一種命運。
2、打開眼界和格局
一位心理學教授說:
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父母的格局影響孩子未來的發展,格局越大大,孩子就能走得越遠。
父母的使命是什麼,父母的教養理念又是什麼?
在同孩子共同成長的過程中,又怎麼體現這些理念?
如何制定教育的策略,也許比創業者管理一家企業都複雜。
插畫來自藝術家Benedetto Cristofani
猶太人至今出過189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其中180位科學、文學和經濟學獎獲得者,9位和平獎獲得者。
以色列建國短短幾十年,已有12位諾獎獲得者,以色列的教育只是猶太人教育的縮影。
猶太人的家庭教育是孕育傑出智慧的源泉,有2個特徵:
第一、極為重視經典閱讀,而閱讀是最重要的智慧來源。
沒有任何一種形式能像文字這樣傳遞思想,重視經典閱讀,就是重視思想綿延。
第二、極為重視質疑和思考。
家長從小就鼓勵孩子提問、質疑、探討、辯論,鼓勵孩子思考和討論典籍中的問題,包括上帝創造宇宙、人類和猶太民族的故事,其中隱含大量關於世界起源、世界演化和世界規則的問題。
經常探討這些大問題,可以讓孩子學會思考對人類有重要意義的科學和哲學。
湖北高考狀元唐楚玥考出總分725分的好成績。
比第二名高出16分,創下歷年來高考狀元與榜眼之間最大的分差。
她年紀雖小,已經懷揣報國之志。
疫情防控期間,她在與同學們的溝通中,談到了對疫情的理解:
「疫情的限制,讓複習與備考的壓力陡增,卻也恰恰在說,學習的盡頭不是分數與高考,而是為了充盈自己、武裝自己,能在日後家國危急、人民呼喚之時挺身而出。」
唐楚玥用實際行動實現自己的理想。
高中3年,多次參與學校組織的公益活動;無私的分享學習方法,多次給家長們支招。
在學校舉行的陽光義賣會上,她連續兩年參與編寫的《學霸筆記》更是屢創義賣的新紀錄。
第1年賣了6000餘元,第2年賣了3萬餘元,所得善款全部用於資助貧困學校及學生。
如果父母沒有愛國報國的情懷,如果父母沒有奉獻助人的格局,孩子怎麼會有?
作家鮑德溫說:
孩子永遠不會乖乖聽大人的話,但他們一定會模仿大人。
作家路金波說過:
千萬不要給你的孩子只塑造一個世俗的、眼下的、渺小的世界。
要從小給他看星空、海洋、恐龍、神話、聖賢。
這樣,等他長大的時候,他就有足夠的胸懷容忍各種無趣的生活。
願你自己也能去讀更多的書、遇見更多的風景。
不為一時的失意而斤斤計較,不為眼前的利益糾結難平。
提升自己的眼界和格局,讓自己擁有更多可能性。
插畫來自藝術家Francesco Ciccolella
3、有邊界的愛
有一點很關鍵,父母不是在培養一個「迷你版」的自己,而是在塑造一個具有獨立特徵的靈魂。
先有好關係,再有好教育。
好關係就是充滿愛的關係。
義大利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認為,孩子絕不是一張白紙,從出生開始要經歷一個精神胚胎期,其中蘊藏著心靈成長的密碼;孩子只有通過自己的行動去感受和思考,才能解開這個密碼。
父母創造出充滿愛的環境,孩子才能解開這個密碼。
孩子的一切天賦,都是父母在背後支撐的愛。
愛是什麼?
按照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的定義: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
假若父母做不到對孩子的理解和接受,而急於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身上,這就不是真正的愛。
父母教育孩子的過程是人生的一次重新探究和旅行。
教育孩子的過程提供了巨大的機會,使父母拋卻陳規陋習,吸納新的事物,從而成長為更加有覺悟的父母,在這樣的機會面前,始終保持謙虛敬畏。
充滿愛的氛圍中,孩子越早被當作成人對待,他就能越快長大,成長為一個有思想、有主見、有分寸、有責任感、有勇氣、有擔當的人。
插畫來自藝術家Benedetto Cristofani
教育裡不存在從天而降的幸運,也沒有突如其來的驚喜。有的只是千般投入、萬般辛苦後的得償所願,用心良苦。
優秀的習慣可以影響習慣,開闊的格局可以看到更開闊的世界,充滿愛的氛圍可以滋養靈魂。
想要孩子成為「別人家的孩子」,父母就要先成為「別人家的父母」。
每一段腳踏實地的努力,都映射著更高一級的人生軌跡。
每一個創造出奇蹟的孩子,背後都是父母的格局與愛的奮力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