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資深從業者深度剖析!原創內容、請勿抄襲。
文| 薰兒
最近關於華為的消息,莫過於華為打算進軍晶片製造業,因為從華為的人事招聘看到了,華為竟然招收光刻工藝工程師,這個職業跟華為幾乎是沒有什麼關係,華為所謂的做晶片,僅僅設計晶片。
所以網上流傳得沸沸揚揚的,華為打算將打造晶片的IDM模式——全部都自己搞,就像英特爾一樣,可能在整個手機的生產流程上還會致敬過去的王者——諾基亞,來一個「全產業鏈」模式。
但是最近國內的晶片行業也是波瀾起伏,竟然誕生了一家新的晶片巨頭——長電科技,市值達到了664億。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一塊指甲蓋大小的手機晶片,內部有100多億個電晶體,工藝十分複雜,環節多,但凡有一個零部件做到了極致,都可成為巨頭企業,比如華卓精科,圍繞著雙工件臺就成了國內的「大佬」;還有中微,做蝕刻機的。
在半導體領域,能能夠做到像「程咬金三板斧」的就已經很了不起而來。今天的主角長電科技專注的領域是晶片的封裝檢測,是整個晶片最後的一環,難度高不高呢?不高,但還是有技術含量的。
晶片做得再好,如果封裝不過硬,可能就會報廢,它起到一個保護的作用。並且在國內,晶片的封裝是完全可以不依賴美國的技術,助力華為不在話下。
以往晶片的封裝是不大講究,但是隨著晶片製程的不斷提高,尤其是在未來逼近1納米的時候,封裝檢測環節就至關重要,封裝不好,內部的電子就會糾纏,這樣基本上晶片就報廢了。
晶片的原理就是內部的電晶體通斷點,0/1來表示,就是布爾代數,邏輯層層堆砌在一起,電子的規律移動,電子糾纏,一上一下,亞當夏娃,都成了「量子晶片」了。
因此在這種技術大背景之下,各種封裝方法層出不窮,每出現一種新的封裝方法,都有可能推動晶片的性能提升。
這兩三年來,國內對半導體行業的重視是實實在在的,有各種基金都出手,有了資本的助力,簡直是如日中天,尤其是中芯國家,到現在為止已經拿到國家大基金兩期的幫助,而且還在上海的科創板發布招股書。
這次長電聯合了國家大基金、中芯國際收購了全球排名第4的星科金朋,封裝技術跟開了掛一樣,掌握了十大封裝技術,取得了發明專利3735件,業務擴展到了低中高晶片封測領域,排名世界第三,晶圓封裝市場的佔有率7.8%,市值664億元人人民幣。
長電取得這樣的成就正式可喜可賀,如上所述,長電的發展是順風順水,能夠做到順勢崛起也是一種本事,可見封裝越來越重要,而且美國技術佔比不高,絕對可以幫助華為。
以華為目前的情況,手機業務佔到了營收的56%,必須要進軍手機晶片製造業,才能應對接下來的挑戰,而且因為美國技術的封鎖,自己必須「一條龍」,走「全產業鏈」模式,好處是可以降低成本,形成閉環生態。
但是一旦出現重大技術變革,將會面臨設備轉型緩慢的難題,長電可以幫助華為分擔封測環節。你認為華為有可能在未來2到3年內實現晶片生產製造嗎?
說了這麼久,你懂我意思吧?那就意思意思
——關注薰兒,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