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標題:工商銀行公司業務助力無錫高質量發展
無錫,在近代以來的歷史洪流中,總能脫穎而出,成為國家進步和發展的標誌性城市:不僅是民族工商業的發源地,也是「蘇南模式」的代表。
40年,物換星移。40年,日新月異。無錫企業發揚「敢創人先、堅韌剛毅、崇德厚生、實業報國」的錫商精神,活躍在改革開放的潮頭,創造無數奇蹟。
2003年1月10日,無錫工行支持無錫市政府經濟社會事業項目
無錫企業一路高歌猛進的身後,是現代金融的鼎力相助。34年來,工商銀行無錫分行公司業務部承擔著無錫重點製造業和重點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金融服務,他們用激情和汗水保障無錫經濟高質量發展,用青春和智慧傳承和接力建設現代商業銀行的遠大理想,用誠信與責任抒寫著工行改革發展的華彩樂章。
助力無錫民營企業崛起的金融後盾
盤點改革開放40年以來江蘇民營經濟發展,完成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微不足道」到「半壁江山」的飛躍:創造了全省近六成的GDP和稅收、七成的全社會投資和企業研發投入、八成以上的新增就業崗位,成為江蘇省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創業創新的主體力量、吸納就業的主要渠道和社會財富的主要來源。作為中國民族工業和鄉鎮工業的搖籃,蘇南模式發祥地的無錫則是其中最重要的力量,在2017年「江蘇省前100家民營企業(集團)榜」中上榜21家,全省排名第一。
無錫民營企業一路高歌猛進的背後,是金融「活水」的鼎力支持。創立於1988年的海瀾集團是從傳統精毛紡面料生產向服裝品牌、商業連鎖品牌經營成功轉型的大型民營企業。2017年,海瀾集團實現開票銷售總額1121.6億元、上繳稅金30.22億元,成為無錫地區首家開票銷售達千億級以上企業。無錫工行有關負責人介紹,30年來,海瀾集團一直是工行戰略合作合伴。截止2017年末,海瀾集團整體在工行本外幣敞口融資餘額達33.53億元;海瀾集團供應商也獲得了工行供應鏈融資支持;在提供融資支持的同時,工行還為海瀾之家所有門店資金歸集提供技術支撐。除海瀾集團外,三房巷、華西、澄星、陽光、法爾勝等江蘇百強民營企業在工行融資份額均佔比第一,充分體現了工行的引領作用和「後盾」價值。
扶持產業轉型建設強富美高新無錫
作為一座傳統的工商業城市,無錫正在向科技之城、文化之城、生態文明之城轉型。工商銀行無錫分行充分發揮金融排頭兵作用,全力扶持「強富美高新無錫」的建設:當無錫市將文化創意作為該市的八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時,工行緊牽文化之「手」,率先為該市文化企業打通「輸血」之路,促成了無錫國家數字電影產業園、古運河風光帶等一大批「城市名片」的崛起;獨立融資或銀團貸款支持藍天「熱電管網」,地鐵1號線、1號線南延線、2號線、4號線建設,碩放機場一、二期建設項目,錫宜高速、宜長高速、常宜高速等民生項目;為響應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鄉村振興」精神,支持了一批新農村建設項目......
2005年,江陰城市建設20億元銀團貸款籤約儀式現場
據了解,無錫工行目前正積極貫徹總、省行「綠色信貸」政策,按照「區別對待、有保有壓、分類指導」的原則,努力提升對綠色金融的總量投入,對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節能環保、清潔能源等綠色經濟的科技項目給予重點關注,資源循環利用、綠色交通運輸、節能環保服務等融資總量逐漸提升。同時,建立起健全的環保風險預警和防控工作機制,信貸全流程中實施「綠色信貸一票否決」制,實現對環境與社會風險的全過程監控,依託信貸管理系統加強對高耗能、高汙染行業,特別是涉及重金屬排放、高危化學品汙染企業的融資風險管控,助推無錫經濟高質量發展,踐行了工商銀行作為金融大行的社會責任。
新作為助推新歷史節點高質量發展
「在改革開放40周年的歷史節點,無錫工行會有新擔當新作為,推動無錫經濟發展質量更高!」無錫工行公司業務部負責人介紹,結合無錫市經濟實際和製造業現狀,以及市委市政府提出「產業強市」決策,工行已開始加快推動製造業「千戶工程」,持續深入給予本地區製造業金融支持。截止今年6月末,無錫工行製造業戶數新增106戶,貸款餘額326.09億元,較年初增加9.24億元,戶數增量名列行內全省第一,樹立了工商銀行服務、支持製造業的良好品牌形象。同時,無錫工行正在努力實現投行業務快速發展,促進大型企業豐富金融產品、優化財務指標,實現繼續做大做強,並已在併購業務、股權基金業務、債務融資工具業務方面做了諸多有益嘗試和努力。
2006年,無錫工行牽頭承辦的海力士·意法半導體7.5億美元銀團貸款在錫正式籤約
無錫工行公司業務部負責人表示,工行正在聚焦無錫市重大開工項目並給予信貸資源傾斜:今年上半年,先後為宜長高速公路項目投放2.05億元,道尼爾海翼飛機零部件項目投放3.5億元,太極實業、模塑科技、寶利航空等併購項目投放9.1億元;下半年,將積極跟蹤新建重大項目,如江化微超高純溼電子化學項目、無錫SK海力士半導體二工廠、錫宜高速改擴建項目等,預計貸款規模可達115億。這些將構成拉動無錫下一輪經濟發展的後勁,助力「萬億之城」高質量發展的再出發。
[責編:趙豔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