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最具競爭力的國際科創中心

2021-01-10 人民網

原標題: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最具競爭力的國際科創中心

【網友提問】

●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建設能為中美經貿摩擦問題的解決提供什麼樣的空間和思路?

●粵港澳大灣區在發展和推廣人工智慧方面擁有巨大優勢,會有哪些政策上的扶持?

●粵港澳大灣區相關城市中,哪個最有人工智慧發展特質?

●大灣區內智庫建設浪潮湧動,能否進一步加強各方面的研究合作,為各類研究院在香港和南沙搭建更多的交流平臺?

●著力打造世界科技創新中心,未來大灣區企業與科研機構還有哪些方面亟需加強合作?

【智庫答問】

本期嘉賓

華南理工大學黨委書記 章熙春

中山大學副校長、自貿區綜合研究院院長 李善民

華南理工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教授、廣州國家創新型城市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丁煥峰

用引領式創新解決「卡脖子」問題

光明智庫:《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提出,要「建成全球科技創新高地和新興產業重要策源地」。有網友問,上海等城市也具備建設國際科創中心的雄厚實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有何不同?「新興產業策源地」怎麼理解?

李善民:與上海、北京等城市相比,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創中心的特色在於:國際性、產業化、創新性。

國際化,是指這裡是國際一流科技資源的集聚中心。香港有多家世界級大學,基礎研究實力雄厚;澳門在部分領域的科技力量走在國際前列,廣州、深圳也有多所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高等院校。更為關鍵的是,香港實施國際自由港政策,擁有健全的司法和智慧財產權保護制度,能夠吸引世界一流的科研人員和科研機構。同時,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各類科研資金募集、頂尖科研設備入境等非常便利。

產業化,因為在這裡科技成果轉化迅速。大灣區是世界最具活力的創新區域之一,產業鏈條完善,配套產業齊全,還擁有豐厚的科技創新鏈中端資源。香港、廣州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科技創新鏈前端積累了大量的技術和專利成果,深圳已是國際科創成果的孵化基地,香港可提供廣闊的投融資平臺,珠三角有強大的製造業能力,這些都讓大灣區擁有廣闊的科技成果轉化市場。

創新化,這裡是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的絕佳試驗田。粵港澳大灣區除了「一國、兩制、三個關稅區」的制度差異,還有科研經費過境、人才跨境流動、稅收、智慧財產權保護、高校合作、科技體制等障礙。解決了大灣區的科技合作障礙,就是為全國其他地區乃至國際科技合作給出了行之有效的思路。粵港澳大灣區內擁有3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可以以自貿試驗區為平臺大膽推進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服務國家創新大局。

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創中心對於我國科技強國具有獨特意義,尤其是中美經貿摩擦發生以來,我們更加意識到「卡脖子」的核心關鍵技術的重要性。《規劃綱要》提出,要「建成全球科技創新高地和新興產業重要策源地」。題中之義在於,中國不能再走模仿創新、跟隨式創新的道路了,必須要有引領性的創新,我們的產業發展也要擺脫舊有格局,在新興產業上發力,實現「彎道超車」。但科技創新不能閉門造車,必須面向世界、緊跟前沿。因而,國際科創中心必須是開放性很高的區域。粵港澳大灣區無疑是國內現階段最符合這一條件的區域。

丁煥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不同之處在於,粵港澳大灣區能夠合力發揮「全球金融中心+全球製造業中心+全球商貿中心+全球創新高地」優勢。香港是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和全球物流中心;廣州是國際商貿中心,全球性物流樞紐中心;深圳則在科技創新、新興產業、金融領域等方面具有超強競爭力;珠三角是世界製造業基地。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業中心將與北京、上海兩大實力雄厚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形成互補關係,為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三大支柱」。

章熙春:改革開放40餘年來,廣東弘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改革精神,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實力,深化粵港澳互利合作,高水平參與國際合作,是新時代改革開放的先行地、領頭羊。廣東區域創新能力長期位居全國前列,2017年躍居全國第一,具備率先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基本條件。今天,粵港澳大灣區第三產業產值已超過第二產業,服務產業在經濟總量中佔比大,產業結構後工業化特徵明顯。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風起雲湧之際,大數據、人工智慧、生物技術等技術革新,正在推動全球科技創新格局發生深刻調整。加強前瞻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在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等領域取得重大創新和突破,強力支撐科技強國建設,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全球科技創新高地和新興產業重要策源地的時代使命和重要責任。

與此同時,隨著人口紅利削弱,珠三角作為「世界工廠」的競爭力面臨挑戰,產業結構調整壓力大。要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培育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的引領和支撐作用,以科技創新帶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造大灣區經濟發展新動力、新引擎,不斷優化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結構,以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發展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實現更高水平工業化,加快從「製造」向「智造」轉型升級,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以科技創新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典範。

抓住協同創新的「共同體、生態鏈、關節點」

光明智庫:吸引和對接全球創新資源,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才能始終站在國際科技前沿。網友們很關心,粵港澳三地科創資源各有什麼優勢,應怎樣優勢互補,增強吸引世界創新資源的能力?

章熙春:從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生態系統角度看,粵港澳三地各有優勢。例如廣東在平臺建設、科研項目和產學研等方面,從中央到地方已經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科技創新機制,技術創新覆蓋面、經費投入和成果轉化、產業孵化的支持力度比較大;香港、澳門在科技創新資源國際化、科技金融服務產業化、智慧財產權保護等科技創新制度和政策環境方面具有較大的優勢。增強大灣區吸引和對接世界創新資源的能力,必須以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為目標,深化科技創新協同機制改革,增進各類科技創新資源要素自由流動和市場化配置水平,在更高層次、更高水平上實現優勢互補。具體來說,應建設創新共同體,推動科技創新資源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構建創新生態鏈,推動高水平科技創新載體和平臺建設;打通創新關節點,推動科技創新資源配置的市場化和國際化。

李善民:對於大灣區內部而言,要強調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是一個整體,強調競爭與合作,搭建各個創新主體之間交流合作機制。首先,不同於紐約灣區和東京灣區的單一核心城市格局,粵港澳大灣區多中心格局避免了誰當「龍頭」的爭論,促進城市之間良性分工,既充分競爭也加強合作。其次,圍繞產業鏈,構建創新鏈,形成了以市場為紐帶聯結的「官產學研用」一體化組織形式。未來應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以企業為主體配置科技創新資源,政府則應優化研發投入和做好服務工作。

對於大灣區外部而言,關鍵是怎樣更好吸引國際科技創新資源。要打造與世界級創新灣區定位相適應的科創平臺,組建國際級的科研隊伍,吸引全球科技資源,多方力量共建世界級創新區;要突出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門類齊全、商業環境好,能夠輻射內陸腹地巨大市場的優勢,進一步發展「飛地」模式,並依據「正面清單」有針對性地吸引國際高科技企業入住;實施自由貿易港、自由貿易試驗區的「離岸科創」政策,吸引國際科技創新資源;利用好灣區狹長的海岸線資源,布局一些世界級的研發機構總部和創新團隊。通過優美的人居環境,激發創新型人才的創作熱情,從而建成世界級創新團隊的嚮往之地。

丁煥峰:要抓住幾個關鍵點:

構建開放型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不斷加強粵港澳科技創新合作,積極鼓勵世界一流科研機構和國際企業在粵港澳設立分支機構,推動港澳融入國家創新體系,探索創新要素跨境自由流動的區域創新體系;共享創新創業資源,共同完善創新創業生態;鼓勵境內外科研機構與企業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發展活動,協同「走出去」。國家要不斷加強創新基礎能力建設,在大灣區布局國家重大基礎設施、重要科研機構和重大創新平臺,向港澳有序開放;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計劃項目。

打造高水平科技創新載體和平臺。發揮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前沿學科資源,提升粵港澳基礎研究水平;不斷優化創新資源配置,建設培育一批產業技術創新平臺、製造業創新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發揮國家高新區支持產業高端化發展;支持港澳一批研發中心和產業發展平臺。

優化區域創新環境。深化區域創新體制機制改革。促進創新資源自由流動,探索港澳科研機構平等享受內地支持創新政策和科技計劃項目申請等政策;強化智慧財產權保護和運用。充分利用港澳國際化優勢,在智慧財產權創造運用保護、貿易、專業人才培養等方面開展合作。

「著眼於開放融合發展,著力於體制機制創新」

光明智庫:創新基礎能力建設和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是建設科創中心相互聯繫的兩個方面。粵港澳大灣區加強創新基礎能力建設、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建設,有哪些已經見效的政策措施,未來還應怎樣推進?

章熙春:中央和地方已經出臺了系列支持政策和舉措。如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港澳夥伴實驗室,建設中國散裂中子源(東莞)、加速器驅動嬗變系統研究裝置、強流重離子加速裝置等大科學裝置;支持港澳有關機構積極參與國家科技計劃;推動三地高校、研究機構開展科研合作,布局人工智慧實驗室、微電子實驗室等高端國際研發平臺;建設華南技術轉移中心等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平臺,加強產學研合作,培育和建設各類科技企業孵化器等創新創業產業園區等。

下一步,應著眼於開放融合發展,著力於體制機制創新,在更高水平、更高層次上,進一步增強大灣區創新基礎能力和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打造最具競爭力的國際科創中心。

推動大灣區高水平理工科大學和科研機構建設,深入推進粵港澳科研合作平臺建設,推動形成大灣區高等教育創新集群。應以「政府引導、高校(科研機構)主導、企業支持」為原則,在政府科技創新規劃和高新技術發展戰略引導下,充分發揮高水平大學(科研機構)對大灣區加強創新基礎能力建設的支撐作用。

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重點推進校企合作重大科技攻關平臺建設。以「政府引導、高校(科研機構)支持、企業主導」為原則,提高政府在科技創新活動中的指導和服務能力,建設一批關鍵核心技術集成攻關大平臺,對產業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產業共性技術、新興產業技術加強攻關,突破一批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

構建大灣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協同機制和生態鏈,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建設一批國際化、全方位、全覆蓋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交易平臺、科技金融支持平臺、科技服務平臺和新興產業孵化平臺,將大灣區建設成為全球創新創業和新興產業的引領者。

李善民:在創新基礎能力建設方面,已有一定成效:廣深港澳科技走廊建設正在加快推進。截至目前澳門已獲批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廣州和深圳擁有30餘家國家重點實驗室。粵港澳大灣區正在建設形成空間分布上集聚、學科方向上關聯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創新集群;打造了多個高水平科技創新載體或平臺,科技創新基礎設施正在發揮集群效應和團隊效應;培育科技創新聯盟或協同創新共同體。在中山大學的倡導下,包括香港9所大學在內的28所粵港澳三地高校共建粵港澳高校聯盟,目前又成立了粵港澳超算聯盟、粵港澳空間科學與技術聯盟、粵港澳海洋科技創新聯盟等。

未來需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增強灣區發展的核心能力:明確廣深港澳科技走廊建設具體合作機制和推進細則,並促進科技走廊與其他灣區城市的連結;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任務為核心,加快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在灣區的布局建設,形成區域協同創新和聯合攻關的輻射源;建設科技創新聯盟或協同創新支持體系。

相關焦點

  • 巨正源科技公司榮獲粵港澳大灣區科創先鋒大賽「最具成長力」獎
    近日,第四屆「榜樣的力量——粵港澳大灣區科創先鋒大賽」頒獎典禮及粵港澳大灣區科創發展論壇在廣州舉行。歷經4個月激烈競逐,廣物控股集團所屬巨正源公司旗下東莞巨正源科技有限公司從超過25000家粵港澳大灣區科創企業中脫穎而出,榮獲「最具成長力」獎。
  • 科創力量齊聚廣州 第四屆粵港澳大灣區科創先鋒大賽圓滿落幕
    科創新引擎 智造大灣區12月8日上午,第四屆「榜樣的力量——粵港澳大灣區科創先鋒大賽」頒獎及粵港澳大灣區科創發展論壇在廣州成功舉辦。大賽以「科技+資本,尋覓創新價值」為主題,超過25000家粵港澳科創企業和精英歷經4個月激烈競逐,最終53家科創企業和20家科創人才脫穎而出、斬獲殊榮。
  • 粵港澳大灣區有望被打造成世界級海洋文化中心
    換言之,發達的海洋文化產業可提高灣區競爭力。  紐約灣區,以「金融灣區」著稱,是當今世界第一大國際金融中心、金融創新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其經濟引擎由媒體、藝術、時尚產業、高科技和金融行業等一系列產業組成,這些產業為紐約創造了從入門級別的旅遊業崗位到包括髙收入的華爾街崗位在內的一系列就業機會。  舊金山灣區,人稱「科技灣區」,以創新創業精神聞名於世。
  • 粵港澳大灣區衝刺國際科創中心:基礎研究補短板,推廣「四不像」新型研發機構
    引進推動建設實驗室、積極布局大科學裝置,加快推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呼之欲出。高端科技創新資源正加速集聚粵港澳大灣區。日前,深圳聯合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共建的深圳灣實驗室正式落地深圳光明新區,進一步加速整合集聚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國內外生物領域的優勢科研力量,旨在加強生命健康和生物醫藥領域的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
  • 開創粵港澳大灣區 引才用才新局面
    結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這一戰略定位考慮,深圳的引才用才改革措施不僅將促進深圳創新型城市建設,也將為粵港澳大灣區開創引才用才新局面。助推深圳成為面向全球的一流創新人才聚集地截至2019年底,深圳已累計認定國內高層次人才9000餘人,累計引進海外留學人員超過13萬人。
  • 佳都科技入選「粵港澳大灣區最具創新力公司50強」總榜單
    近日,由全球知名商業媒體《快公司Fast Company》主辦的2020年度「快公司大會」在珠海隆重舉辦,並重磅發布了「粵港澳大灣區最具創新力公司GBA50」總榜單,佳都科技憑藉為驅動城市發展帶來的創新勢力和突出表現,榮譽登榜,入選該榜單總榜的企業包括華為、騰訊等。
  • 2020北航全球科創大賽粵港澳大灣區總決賽圓滿收官
    12月5日,2020北航全球科創大賽粵港澳大灣區總決賽在深圳坪山圓滿收官。北航投資將在坪山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匯聚全球資源和人才,做科創產業的領先者,做北航創業家最早期和最重要的陪伴者。深圳市坪山區委副書記、區長李勇表示,坪山是深圳東部最年輕、最具有發展潛力和活力的行政區,被市委市政府賦予深圳東部中心、深圳高新區核心園區、深圳未來產業試驗區三大全新定位,近年來吸引近700多名博士在內的一大批高層次人才在坪山創業、創業和生活,呈現出蒸蒸日上的良好態勢。
  •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 明確粵港澳大灣區範圍
    粵港澳三地科技研發、轉化能力突出,擁有一批在全國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和國家大科學工程,創新要素吸引力強,具備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良好基礎。國際化水平領先。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擁有高度國際化、法治化的營商環境以及遍布全球的商業網絡,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之一。
  • 粵港澳大灣區地圖範圍面積城市名單 四大中心城市規劃
    製圖 中新網  2月18日,籌備多時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布,從粵港澳大灣區2017年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到粵、港、澳三地政府籤署《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再到《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的發布,粵港澳大灣區前景可期。而隨著綱要的公布,一個國際一流的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正逐漸顯現。
  • ...Company》公布「粵港澳大灣區最具創新力公司GBA50」榜單...
    日前,由全球知名商業媒體《快公司Fast Company》主辦的2020年度「快公司大會」在珠海仁恆洲際酒店隆重舉辦,並公布了「粵港澳大灣區最具創新力公司GBA50」榜單。合縱文化從上千家企業中突破重圍,榮膺《快公司》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最具創新力公司50」。據悉,入選該榜單總單的還有華為、騰訊等知名企業。《快公司》為全球三大財經商業媒體之一,是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商業雜誌,也是唯一傾力關注創新、創造的新銳媒體。
  • 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能源交易中心大洋能源商城正式上線
    11日,從2020中國國際能源大會暨國際能源合作創新論壇獲悉,經過一年發展的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能源交易中心建設的服務全球能源機構交易的「大洋能源商城」正式試運行。2020中國國際能源大會現場。張旭 攝國際能源現貨交易平臺試運行本次大會上,經過一年發展的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能源交易中心建設的服務全球能源機構交易的「大洋能源商城」正式試運行。
  • 北航全球科創大賽粵港澳大灣區總決賽落幕
    近日,2020北航全球科創大賽粵港澳大灣區總決賽在深圳坪山舉行。據悉,北航全球科創大賽創辦於2017年,覆蓋全球27萬北航校友及在校師生。作為北航全球科創大賽的重要環節,粵港澳大灣區總決賽也已連續三年在深圳坪山舉行,通過這一賽場遴選出的地芯科技、創想智控、 推重比引擎、愛仕特科技等項目,後來均在全國總決賽中取得了優異成績,並選擇在深圳坪山的北航孵化基地「唯實空間」落戶。
  • 全球知名商業媒體《Fast Company》公布「粵港澳大灣區最具創新力...
    日前,由全球知名商業媒體《快公司Fast Company》主辦的2020年度「快公司大會」在珠海仁恆洲際酒店隆重舉辦,並公布了「粵港澳大灣區最具創新力公司GBA50」榜單。合縱文化從上千家企業中突破重圍,榮膺《快公司》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最具創新力公司50」。
  • 獨家| 林鄭:港深聯手打造國際科創中心 兩地創科鏈競爭力強過紐約...
    林鄭月娥在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香港與深圳擁有長達40年的合作關係,我冀望在加強金融專業等方面合作的同時,兩地能夠訂出「聯合政策包」,助力大灣區發展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例如,在最早階段,深圳作為一個改革開放的先行先試區吸引外資,當年的港商帶著大量資金進行投資;到了中段,深圳開始起飛,有很多內地企業都需要利用香港這個平臺,引進來、走出去,香港亦可以扮演這個角色;到今天和未來,「我覺得兩個城市新的發展引擎,還是進一步的改革開放,包括金融、專業服務各方面,尤其是共同打造在粵港澳大灣區內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 粵港澳大灣區最具創新力榜單:科技與製造TOP30率先出爐
    它們在譜寫新時代灣區經濟發展的新樣本,輻射全國乃至輸出國際。它們是引領未來的全球灣區經濟領航者,也為粵港澳大灣區注入強勁而持久的動力。無冕財經聯合主辦的2020年度GBA50(粵港澳大灣區最具創新力公司50)第一個分榜單「科技與製造」,正式揭曉。
  • 粵港澳大灣區五大機場加快建設 打造世界級機場群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粵港澳大灣區五大機場紛紛加快建設,打造世界級機場群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是大灣區發展的前提。近期以來,粵港澳大灣區的機場設施建設不斷加快,航線不斷增加,航空經濟發展加快。廣東省體改研究會副會長彭澎對第一財經分析,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出臺,珠三角各市也紛紛成立了灣區辦,加快基建的發展。機場建設就是重要的一環。此外,香港國際機場正積極推進三跑道系統建設;澳門國際機場正在積極聯同各方推動編制填海建設方案及項目環評工作。
  • 舒客入選粵港澳大灣區最具創新力公司總榜單
    近日,2020年度粵港澳大灣區最具創新力公司GBA50總榜單正式揭曉。廣州薇美姿旗下舒客作為專業的口腔品牌,憑藉著在口腔護理領域技術方面不斷研發創新的卓越表現,與華為、騰訊、中國平安等共同登上榜單,成為口腔護理行業唯一一家入選的品牌。此前,舒客已成功入選粵港澳大灣區最具創新力「新零售與新消費TOP30」分榜單。
  • 搶抓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艾德控股集團迸發全方位創新活力
    正如《2020粵港澳數字大灣區融合創新發展報告》所述,在中國,粵港澳大灣區以0.6%的面積創造全國近12%的GDP;對標世界三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以5.59萬平方公裡的面積和7116萬人口,面積最大,人口最多,堪稱名副其實的大灣區。可以說,整合了粵港澳三地資源的粵港澳大灣區,擁有了全中國最好的經濟和金融資源,發展基礎堅實,市場機製成熟,產業體系配套齊全,金融體系全面領先。
  • 發布 | 粵港澳大灣區最具創新力榜單:科技與製造TOP30率先出爐
    >粵港澳大灣區最具創新力公司50在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地區,在成千上萬家各擅勝場、各顯神通的傑出公司之中,它們憑什麼突圍而出?我們將對粵港澳大灣區範圍內的公司進行技術力、數據力、運營力、設計力、持續力和反哺力的探索研究,構建大灣區極具創新力的企業資料庫,最終形成富有國際視野並且囊括大灣區最強競爭力創新公司的專業榜單和研究報告,輻射榜單國際影響力,深挖連接全球多種需求和資源,深度提升中國灣區城市綜合創新力,讓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全球灣區經濟之中一股不可替代的力量。
  • 粵港澳大灣區肇慶(懷集)綠色農副產品檢測中心揭牌運作
    12月22日,粵港澳大灣區肇慶(懷集)綠色農副產品檢測中心正式揭牌運作。該檢測中心是肇慶海關與懷集縣政府合作共建的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綠色農副產品檢測監管平臺,將充分發揮雙方各自執法、監管、技術、人才、標準、品牌、信息、服務等方面的優勢,致力於農副產品在產地「逢出必檢」、進入集散基地「逢進必檢」,檢驗檢測「全覆蓋」、質量安全「零容忍」,共同將粵港澳大灣區肇慶(懷集)綠色農副產品集散基地打造成為大灣區農業及農產品加工業高質量發展的試驗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