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秒變「滾糞君」!科學家觀察10餘年,結論讓人肅然起敬

2020-12-14 騰訊網

從左圖的「萬人迷」秒變右圖的「滾糞君」,都是因為天氣冷惹的禍

最近這兩天

我們眼中呆萌可愛、憨態可掬的大熊貓

形象一落千丈:

從人見人愛的「萬人迷」跌落到

令人躲閃不及的「滾糞君」。

這一轉變竟因為中科院團隊的一項研究——

研究者揭示大熊貓的一個奇特行為:

它們對馬糞情有獨鍾,

而且天氣越冷,在馬糞上打滾的概率會越大。

01

呆萌大熊貓為何成為了滾糞君

大熊貓之所以愛滾馬糞,

實際上是有苦難言。

每年秋冬,

來自西伯利亞的強勁寒流輪番來襲,

全國大部分地方的人,

即使穿上棉褲、秋褲還直打哆嗦。

對於大山裡的野生動物來說,

它們怎麼躲避嚴寒?

對自然環境的長期適應,

讓部分鳥類學會遷徙,

每年秋天的影子還沒到,

就早已飛到南方過冬了,

黑熊則在秋天果實成熟之際,

大吃大補,還挖好地洞,

打算在寒冬來襲時,

鑽進洞裡美美地睡上一冬天,

且用不著挨餓。

作為黑熊的「遠房親戚」——大熊貓,

雖然身上囤積了厚厚的脂肪,不能遷徙,

也不像黑熊那樣有挖洞冬眠的習慣,

它們是如何抵擋冬天酷寒的侵襲?

大熊貓滾馬糞行為被攝像機「抓包」

於是,大熊貓學會了用馬糞裹在身上禦寒。

根據野生動物學家的觀察,

大熊貓會將馬糞塗抹在身上各個地方,

從臉、脖子到腳踝一處也不會落下,

而且它還會用爪子細細地梳理毛髮,

生怕有一根毛沒有沾染上馬糞。

大熊貓這一怪異行為的發現純屬偶然。

《紐約時報》的一篇報導記錄,

2007年,中科院魏輔文院士研究團隊成員

首次觀察到大熊貓在馬糞上打滾,

而且還很快活。

於是,他們對這一行為進行跟蹤,

發現該行為在大熊貓種群中並非個例。

而且不僅只有野外的大熊貓有這種行為,

北京動物園的大熊貓也愛滾馬糞。

02

馬糞越新鮮、氣溫越低,越愛滾馬糞?

在通過對大熊貓深入觀察10餘年後,

魏輔文團隊將大熊貓過冬滾馬糞的行為

公之於眾,

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刊》上,

引起了國際社會廣泛的關注。

不知道大熊貓知道

有人解密了它們這一奇特行為,

是為之高興,還是憤憤不平。

中科院魏輔文院士團隊將大熊貓滾馬糞這一獨特行為發表在國際著名雜誌上

研究者發現,

「秦嶺野生大熊貓對馬糞情有獨鍾,

會產生嗅聞馬糞、在馬糞上打滾、

用臉頰在馬糞上磨蹭、並將糞便塗抹在全身等

一系列有趣的行為」。

他們還發現,

大熊貓滾馬糞的行為與馬糞的新鮮程度相關,

「兩周以內的馬糞都對大熊貓有吸引力」,

那麼大熊貓是怎麼來判斷

這是新鮮的馬糞的還是陳舊的馬糞?

它們靠的不是眼力,很可能是嗅覺。

根據介紹,

馬糞中β-石竹烯和石竹烯氧化物等化合物

的含量隨著時間差異會很大,

大熊貓通過靈敏的鼻子判斷馬糞的新鮮度,

以及要不要在馬糞堆上蹭一蹭。

為了驗證這一假說,

嚴謹的科學家還欺騙了大熊貓,

讓它們做了一個實驗:

如果上述假設成立,

即使沒有馬糞,

但有以上兩種化學物質的乾草堆,

也能誘發大熊貓打滾行為。

實驗結果證實了這一假設:

研究人員在乾草垛上噴灑

這兩種物質的稀釋溶液,

北京動物園的大熊貓於是產生了類似的行為。

除了氣味能讓大熊貓滾馬糞外,

氣溫也是誘發它們這一行為的關鍵。

根據介紹,研究人員發現

幾乎所有的滾馬糞行為事件

都是在-5 ℃到15 ℃的環境溫度下記錄的,

而且溫度越低,滾馬糞發生的概率會越高。

03

大熊貓和馬糞是如何建立關係的?

大熊貓的演化距今有800萬年的歷史,

從晚中新世開始,

它們的祖先就在我國雲南省祿豐一帶活動,

此後慢慢從熱帶地區進入到亞熱帶,

分布廣泛。

然而到第四紀冰期結束,

由於氣候的持續寒冷,

僅有四川和陝西的大熊貓種群得以存活下來,

其他地方的大熊貓都滅絕了。

馬的演化歷史則更長,

最早可追溯到5500萬年。

馬在中國的分布也很廣泛,

至今存有全世界唯一的野生馬——普氏野馬。

大熊貓和馬的演化歷史很長,但滾馬糞的行為可能只有數千年,它們玩木馬的行為則更短

但研究者認為,

大熊貓跟馬扯上關係(滾馬糞行為),

可能只有數千年的歷史。

他們還對此進行了大膽的假設:

數千年前,往來於秦嶺的商販,

帶著他們的馬隊,馱運貨物,

馬走留痕,也留下了馬糞。

在這裡,為了更好地解釋

大熊貓如何建立滾馬糞這一行為。

我們想從動物行為學上稍微腦洞一下:

幾千年前,商販帶著馬隊經過秦嶺,

一堆堆馬糞橫亙在馬路中間。

一隻哆嗦的大熊貓經過馬糞,

由於扛不住秦嶺冬天的寒冷,

這些富含植物纖維的馬糞,

在低溫的作用下乾燥而鬆軟,

看過去有些像是乾草球,

於是誘使這隻大熊貓開始在馬糞上打滾,

以此來禦寒,

沒想到這種方式禦寒的效果不錯,

漸漸地,

這一行為在極少數大熊貓個體身上得到了強化,

於是這隻大熊貓的孩子

偷師了它家長的獨特禦寒技能。

這隻聰明的大熊貓的「鄰居」

後來也偷師了這一技能。

……

於是越來越多的大熊貓就開始

滾馬糞來禦寒了。

在《科學》雜誌的一則相關報導中,

四川西華師範大學生態學家張澤鈞表示,

冬天對大熊貓很有挑戰,

它們不冬眠,而且吃的是低熱量的竹子,

因此讓它很難儲存更多的脂肪,

因此大熊貓需要有自己的策略來抵禦嚴寒。

04

大熊貓滾糞行為還能從分子機制上解釋?

為了探究大熊貓的滾馬糞行為

與馬糞中的兩種化學物質

(β-石竹烯和石竹烯氧化物)是否有關聯,

魏輔文團隊與中科院昆明動物所

賴仞研究員團隊合作,

發現這兩種化學物質能

抑制大熊貓的TRPM8受體的

冷激活和薄荷醇激活,

言下之意就是

讓大熊貓對寒冷感知更加不敏感,

因此更耐寒。

至於大熊貓是怎麼知道馬糞中

含有這些抗寒物質,暫無考證。

我們只想說,

這讓憨態可掬的大熊貓更「聰明」了。

有關大熊貓如何建立滾馬糞行為、

這一行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以及馬糞中是否還存在

其他物質對大熊貓抗寒有幫助,

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簡而言之,

大熊貓的滾馬糞行為不僅沒讓它的形象減分,

反而讓我們對它們的智商更加肅然起敬了。

當然動物行為學家如同偵探一樣的犀利眼光,

能從細微之處洞察秋毫,

捕捉到大熊貓這一奇特的行為,

並揭示出背後深刻的科學問題,也讓人欽佩。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給屎殼郎戴帽子、吹風扇,只為了弄清它們要將糞球滾向何方
    近日,《昆蟲學年鑑》(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上發表的一篇論文綜合論述了蜣螂如何藉助日光、風向、銀河和月亮偏振光判斷方位,以便高效將糞球滾走。  該研究由來自瑞典和南非的科學家合作完成。研究第一作者、瑞典隆德大學生物學家 Marie Dacke 長期研究屎殼郎導航問題,曾因此獲得 2013 年搞笑諾貝爾獎生物學和天文學獎項。
  • 人見人愛的國寶大熊貓,竟然是喜歡滾馬糞的鐵憨憨!
    」行為,每次活動的平均時長為141.3秒。 研究人員對野生大熊貓的這種行為進行了定義,英文縮寫為HMR。 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大熊貓更喜歡10天內的新鮮馬糞, 它們幾乎無法抗拒新鮮糞便的誘惑。
  • 他們給屎殼郎戴帽子、吹風扇,只為了弄清它們要將糞球滾向何方
    近日,《昆蟲學年鑑》(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上發表的一篇論文綜合論述了蜣螂如何藉助日光、風向、銀河和月亮偏振光判斷方位,以便高效將糞球滾走。 該研究由來自瑞典和南非的科學家合作完成。研究第一作者、瑞典隆德大學生物學家 Marie Dacke 長期研究屎殼郎導航問題,曾因此獲得 2013 年搞笑諾貝爾獎生物學和天文學獎項。
  • 吃肉、滾馬糞……你還是我們認識的大熊貓嗎?
    而在各種災難面前,憨態可掬的大熊貓竟穩當地生活了800萬年依舊瀟灑,成為科學家研究生物進化的「活化石」,從此一舉奠定了其國寶級地位。然而這個沒事就賣賣萌的傢伙,是靠什麼活到了現在?這一切可能歸根於大熊貓是個吃貨的原因。
  • 名叫「屎殼郎」的美少年,愛滾糞,卻更愛仰望星空?
    除了屎殼郎之外,在有些地方它被稱作屎虼螂、屎比房、推丸、裹糞牛、滾糞牛、滾糞郎等。鄉土氣息濃重的各種綽號,在你的老家一定屢見不鮮。殊不知,這種滾糞球的昆蟲體內擁有極其先進的「全球定位導航系統」。而當你愈發深入了解這種雖名號不雅,卻無比偉大的小蟲蟲,越會對其油然欽佩。
  • 紀錄片《熊貓》上映:中美科學家追蹤大熊貓回野外
    中國僑網4月10日電 據美國《僑報》報導,近日,美國加州科學中心開始上映有關中國大熊貓回歸大自然的紀錄片《熊貓》,這部電影還以Imax 3D形式在影院播出,讓熊貓這種人見人愛的動物更加栩栩如生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 屎殼郎只會滾糞球?你誤會它們很久了
    屎殼郎之所以受到古埃及人的敬重,是因為埃及人認為屎殼郎在草原上推著巨大的糞球,就像每天在地平線上升起太陽的上帝一樣偉大。到目前為止,屎殼郎是一種讓人印象深刻的甲殼蟲,一種因自然歷史電影的描繪而聲名大噪的昆蟲,一種矮胖的黑色昆蟲,一輩子都在推著臭烘烘的糞球。
  • PNAS:我國科學家終於搞清楚了為什麼大熊貓沉迷馬糞不能自拔
    你印象中的大熊貓是不是非常乾淨可愛,萌萌噠。但實際上野外的大熊貓總是髒兮兮的,不僅如此,野外觀察發現,大熊貓非常喜歡馬糞,沉迷其中無法自拔,在馬糞中打滾,直到全身塗滿馬糞方才收手。這種奇怪的癖好著實讓人難以理解。
  • 科學家摸清大熊貓「補丁」含義
    科學家摸清大熊貓「補丁」含義如今,美國研究人員發表論文指出,大熊貓的黑白色有兩種功能:偽裝和交流。 科學家之前曾就動物的這種雜色外表提出了許多種可能的解釋。例如它們或許是一種警告,就像生有黑白條紋的臭鼬。或者它們還可以用於偽裝、交流、保護眼睛,甚至調節體溫。
  • 為何大熊貓總在馬糞堆裡打滾?中國研究團隊給出了解釋
    【文/觀察者網 周弋博】相信許多人都同意,大熊貓是最可愛的動物之一,但喜歡在馬糞堆裡「洗澡」的野生滾滾,你還愛嗎?十年前,中國科學院的一支團隊與北京動物園合作,對「野生大熊貓在馬糞堆打滾」象展開研究。現如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布了這個團隊的研究結果——原來滾滾這是在塗糞禦寒……滾馬糞結束後的大熊貓科研人員們之所以要研究「野生大熊貓滾馬糞」,還得從多年前的一次偶然發現說起。
  • 全球唯一白色大熊貓長大變金白色,網友都是怎麼來評價的?
    今天的這條關於全球唯一白色大熊貓長大變金白色的好消息引起了網友們的熱議。從大家的評論中可以看得出來這隻白色大熊貓有多招人喜愛了。全球唯一白色大熊貓有的網友說這也太罕見了吧!的確這隻白色大熊貓真的非常罕見,因為全球就這麼一隻。而大熊貓的數量本身就非常的少,除了我國之外世界各國都沒有這麼珍貴的動物了。
  • 秦嶺大熊貓過冬有絕招
    (816) 讀新聞 看世界【素心素食素問 譯自 經濟學人周刊】熊貓在馬糞中打滾以保暖一項研究觀察到,在野外生存的大熊貓會把馬糞塗裹在自己的身上。馬糞中的絲絲甜味並非惟一原因,研究發現馬糞似乎可以幫助大熊貓在低溫中禦寒。
  • 貴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大熊貓竟然做出這種行為!真是匪夷所思
    前段時間中國科學院魏輔文的團隊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了一篇關於野生秦嶺大熊貓的研究報告,該報告指出他們通過觀察發現野生的秦嶺大熊貓喜歡靠近馬糞,甚至在馬糞中打滾。 他們通過觀察發現,野生大熊貓對新鮮馬糞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它先是停下來聞聞馬糞,然後確定目標後就開始在馬糞裡打滾。起初魏輔文團隊的考察人員認為這只是個別熊貓的「特殊癖好」而已,但之後的研究著實讓他們十分驚訝。
  • 真奇妙:科學家首次觀察到化學鍵的形成過程
    在2013年,科學家們已經通過原子力顯微鏡看到了共價鍵的結構。而現在,斯坦福直線加速器中心(SLAC)國家加速實驗室的科學家們又取得了一項新突破:他們利用X射線雷射觀察到了化學反應中形成化學鍵的過渡狀態。這一研究成果近日刊登在《科學快訊》(Science Express)上。
  • 秦嶺大熊貓保護研究成果報告發布: 每100平方公裡有10隻大熊貓
    通過多年保護,秦嶺大熊貓保護研究取得了六大成果。一是種群數量顯著增長。秦嶺是我國野生大熊貓重要分布區。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結果顯示,秦嶺大熊貓數量由上世紀80年代109隻增加到345隻,增幅達217%,為全國最高。平均每100平方公裡就有10隻大熊貓,秦嶺大熊貓野外種群密度居全國之首。
  • 大熊貓被發現150周年了,陝西大熊貓為何默默無聞?
    比起四川的800多隻,數量雖不多,但是密度更大,平均10平方公裡就有一隻。再加上兩地是相隔離的,大熊貓屬於不同種群,長相也有區別。四川的熊貓頭比較長,像熊,陝西的熊貓頭圓,像貓,看起來也更漂亮,被稱為國寶中的「美人」。
  • 又一隻大熊貓[圖]
    這是12月7日紅外相機在大熊貓國家公園唐家河片區摩天嶺區域拍攝到的大熊貓。 新華社發(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管理局供圖)新華社成都12月24日電(記者餘裡)記者23日從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管理局獲悉,大熊貓國家公園唐家河片區不久前再次拍攝到大熊貓活動影像。據了解,工作人員在大熊貓國家公園唐家河片區摩天嶺區域收回的數據中看到了大熊貓的身影。這是摩天嶺區域今年第7次用紅外相機記錄到大熊貓活動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