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是一個人能力的支柱,是激發其生活潛能的火花,是決定一個人是否成功的重要品質,沒有自信的人很容易放棄。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或者其他事情,如果是一個沒有自信心的孩子,他們可能會找到很多理由來暗示自己無法做好這件事情。
心理學家認為這是一個人不夠自信的體現。在一個人開始做某事之前,已經為自己找到了不止一個會失敗藉口,那麼他成功的可能性是非常低的。
自信心的重要性
很多孩子在小學的時候成績好,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到了初中學習成績就開始下降。甚至初中三年以來,那些長時間不能解決問題的孩子總是心煩意亂,注意力不集中,老師上課講的內容無法像普通孩子那樣消化掉。這不是智商的原因,這是因為大多數孩子沒有解決問題的信心從而無從下手。
孩子認為自己解決不了這個問題,久而久之,對自己的否定一點一點加劇,認為「自己怎麼有能力解決這個問題?」,最終導致孩子拒絕努力學習。
相反,自信的孩子在開始學習之前會指出「我能做到,我能學好」。如果他們有困難,他們也可以集中精力解決,而不是找藉口,空想等待和自我否定。在一定程度上自信心的強與弱,很可能會從一開始就決定了孩子學習的效率和結果。
因此,家長要想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首先要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培養自信心的方法
自信來自自力更生的永久儲備,必須從小就應該培養孩子的自信心。作為父母應該注重「鼓勵式教育」,要對孩子的正確行為進行肯定和鼓勵,在一次次收穫成就感的同時也培養了孩子的自信心。
從嬰兒期開始,孩子的事情就應該儘可能讓他自己完成,比如爬行、站立、行走、進食、飲水,對寶寶和寶寶來說,每一個小小的動作都是一個艱難的自我勝利的過程,也是一個自力更生的自信儲備。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逐漸開始提高自給自足能力:跑步、跳躍、爬山、騎自行車、打掃、做作業、體力勞動等,這些事情的過程就是自信積累的過程:「看我有多強大。」這句話的潛臺詞是:「我能做到。」
上學後,在沒有父母的幫助下獨立完成家庭作業,最後獨自上學,獨自騎自行車上學,獨自買東西,自己制定計劃並完成,孩子的決定或者想法經常會得到父母的認可等等,這都是一個培育孩子自信心的過程。因此,讓孩子們儘早的學會獨立自主也是對鍛鍊他們的自信心有很大幫助。
孩子長大後,父母應該嘗試放手,多對孩子說:「來吧,你能行的!」
自信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當孩子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他們有足夠的信心,或者初生牛犢不怕虎,又或者認為自身是最有權力和能力的,以自我為中心。但這都是早期的盲目自信,當然也是自然規律。
在成長的過程中,他會遇到許多自己無法克服和能夠做到的困難,於是他開始懷疑自己,開始走向盲目自卑。
作為父母,我們現在應該照顧好孩子脆弱的自信心。但現實中許多父母總是表現的沒那麼信任自己的孩子,特別是當他們還年輕的時候:「寶貝,小心摔倒!」「別動,很危險!」「你還小,不能玩。」「看,你摔倒了嗎?別玩,別玩,你就是不聽。」
長久以往孩子會對自己越來越沒有自信,為了提高孩子的自信心,針對孩子的錯誤或者失敗父母應該:多鼓勵,少責備。
我們害怕孩子會失敗,所以我們阻止他嘗試,可他不嘗試又何來成功呢?
這就是我們一味的寵溺孩子,沒有給孩子自己成長的環境和機會,慢慢孩子自己也就害怕嘗試。
同時,我們也應給予機會嘗試:
「哦,摔倒了?疼嗎?你能忍受嗎?」
「如果傷不那麼重,我們可以再試一次嗎?」孩子們有爭強好勝的心理,經過父母的鼓勵,通常會鼓起勇氣再繼續努力的。
「你覺得有沒有可能先抓住這個地方,然後抓住這個地方,稍等一下,看看你是不是摔倒了?」在過程中,還應當適當的幫助孩子,提醒孩子,增加孩子成功的概率,體會到成功的成就感。
如果他再次失敗,你可以建議他再試一次,然後對他說:「你可以做到!」直到孩子成功。在失敗中,當孩子們被鼓勵去尋找新的方法時,他們會真正理解什麼是「失敗是成功之母」,獲得真正的信任(而不是盲目的信任和吹噓),培養堅定的意志品質。
如果瀕臨失敗,立即停止嘗試,阻止嘗試,孩子會失去通過努力獲得成功的機會;如果我們看到孩子失敗,我們責怪他,看笑話,歡欣鼓舞,孩子將來會因為害怕失敗(因為失敗被嘲笑)而自願放棄,拒絕嘗試新事物。
自信心的培養應以欣賞和鼓勵為主導
孩子們沒有判斷是非的能力。他們對自己的理解是通過他對自己的外在評價來證實的,那麼就說明孩子是否自信,直接取決於父母和老師的評價。
我們很多家長和老師認為,教育應該不斷地指出孩子的不足和缺點(比如,很多老師批改作業,只是說明錯誤的部分),批評孩子的錯誤行為(比如,很多老師只批改作業,要讓孩子改正錯誤的部分。認為這樣可以教育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孩子會逐漸改正過來的。
其實這種想法和做法非常不恰當。人們不是因為批評而進步,而是因為他們感覺良好,他們有強烈的自我價值感,因為「好」使他們變得更好。因此,我們應該把賞識、表揚和鼓勵作為最重要的教育方式,並進行適當的批評。批評和懲罰也是有效的教育方法,但決不能成為最重要和最主要的教育途徑。
評估並認同孩子的價值
家長要注意用詞得當,經常肯定孩子,幫助孩子樹立信心,經常告訴孩子:
「你是個好孩子,我們為你感到驕傲。」
「你是一個有擔當有責任感的孩子。」
「你是個有同情心的人,善良的孩子。」
「你要相信自己,我們也相信你,你能做到。」
「我們相信你,你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你是個很有自制力的孩子。」
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總結,這就是欣賞、讚揚、鼓勵和肯定。
讓孩子學會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和自我確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開始顯現。
例如,你可以讓你的孩子每天對著鏡子說:
「我是一個勇敢的人!」
「我是個自律的人!」
「我每天都能按時完成作業。」
健康的身體是自信的來源
身體和心靈是通過血液結合在一起的,身心是分不開的。一個人的身體機能是否健康,直接影響到他的心理和情緒狀態。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應該訓練我們的孩子,增強他們的身體,抵抗疾病的能力,提高他們的免疫力。
孩子的自信首先是對自己身體的自信。相反,對於一個整天生病不能走路、不能跳躍、不能鍛鍊的孩子,以及在緊張、恐懼、壓力、恐懼等不良情緒下的孩子來說,和他談自信是沒有意義的。
讓孩子學會獨立自主,抵制父母大包大攬
信心是在成功的滋味中逐漸積累起來的。一旦孩子嘗到了成功的滋味,找到了成功的感覺,就會變成一種信心,無法停止嘗試,變得更加勇敢,會更有興趣探索新生事物。其實這裡面有一個成功的積累過程:付出一些努力,獲得成功的經驗,這種成功的經驗是不斷積累的。
無論是學習還是其他事情,孩子有一個成功的經驗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成功的經驗必須根據自己的努力來實現,如果事事都是父母長輩包辦,孩子不僅得不到鍛鍊而成長,還會因此變得更加懶惰和任性。
父母一定要記住,但作為家長我們不能取代孩子。有些家長,擔心孩子做不好,親力親為幫孩子完成家庭作業或者學校布置的手工作品,這樣是不利於孩子成長的。
設定目標是恰到好處,並不是遙不可及
因為每個孩子的情況都是不同的,不同的發育條件,不同的生活環境和社會資源(家庭、學校等),孩子之間一定有差異,有些孩子之間會有很大的差距。洗完父母不要對孩子期望過高,要求過高,要對孩子有足夠的心理預期,每個孩子的目標都要切實可行,符合孩子的實際情況,兒童才更有可能實現目標,獲得成就感。
對於發展緩慢、基礎差的孩子,他們的學習成績如果沒有考得特別棒,我們要給予理解,鼓勵孩子,讓他們一步步趕上,每天一點點進步,日積月累,總會成功的。同時,家長切忌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我們應該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幫助孩子建立更強大的自信心迎頭趕上,戰勝自己才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