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紀錄片正在呈現全面真實立體的國家形象

2021-01-05 今報在線

近日,紀錄片《中國》正在芒果TV、湖南衛視熱播。與以往大多數紀錄片不同,《中國》不局限於某一段歷史、某一個主題或者某個事件的講述,而是以「人」的視角回到一個個歷史現場,挖掘從春秋時期開始,對今日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人和故事,並通過電影化的拍攝手法,再現中國歷史群星的個人選擇及閃耀瞬間。

從自然地理到人文歷史,從政治經濟到社會文化……近年來,展現國家形象的紀錄片在創作視域上不斷擴大、創作手法不斷豐富,中國的國家形象也愈加清晰完善。如今,無論是在國內觀眾的認知中,還是在國際社會的舞臺上,「中國」二字承載著厚重的內涵,也正在拓展外延,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和喜愛。然而,如何拍好一部講述中國的紀錄片,如何向世界呈現全面、立體、真實的國家形象,是創作者一直在探討的課題。

全景式呈現,探尋文化自信的獨特打開方式

近年來,以《航拍中國》為代表的自然地理類紀錄片,用全景式的俯瞰、航拍視角破題,兼顧全方位的點位覆蓋和多樣化的地貌類型,帶領觀眾感知既熟悉又新鮮的中國大地。以《舌尖上的中國》為代表的美食類紀錄片,圍繞中國人對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具體人物故事串聯起中國各地的美食生態和飲食文化。以《超級工程》為代表的科學工程類紀錄片,聚焦國內重點尖端科技工程,將那些建築過程中鮮為人知、驚心動魄的場景納入紀實鏡頭。以《不忘初心 繼續前進》為代表的政論型紀錄片,全景展現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生動講述激蕩人心、打動世界的中國故事。

面對「呈現中國形象」這一時代命題,很多紀錄片創作者的做法是選擇一個視角或領域,輔之以匹配契合的手法予以呈現。除了以上類型,歷史文化類紀錄片更是重要組成部分。

近期正在芒果TV及湖南衛視播出的紀錄片《中國》則在眾多以時間為軸、以朝代更替為篇章的歷史紀錄片中更加深入思考,將「人」這一元素凸顯出來,以孔子、孟子、嬴政、劉徹等在歷史上有著重要影響的人物為講述對象,以個體的經歷和思想為切入點,刻畫出時代群像,串聯起歷史脈絡。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趙如涵表示:「紀錄片《中國》梳理了從春秋時期到盛唐期間,對中國歷史發展有著重要影響的人物以及相關故事,探尋『中國何以成為今日之中國』。此類歷史題材紀錄片,不僅要以影像的方式呈現歷史脈絡,更要讓觀眾從歷史的維度中審視現實,進而堅定文化自信。」

國家形象已經逐漸成為世界各國人民對其他國家認知和態度的重要了解途徑。而紀錄片作為一種「非虛構」的媒介形式,具有對一個國家的各方面進行較為完整地呈現與記錄的功能。從《舌尖上的中國》到《航拍中國》《星空瞰華夏》再到正在熱播的《中國》,這些紀錄片從不同角度全景式詮釋了中國的國家形象,用一幅幅生動多彩的畫卷,讓世界更了解中國,也讓當代的中國人,在影像中探尋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中國自信的源泉和密碼。

話語體系切換,革新中國形象的傳統敘事表達

紀錄片對國家形象的建構,切忌生硬的灌輸和說教。紀實影像搭配專家訪談,是很多紀錄片的常用表現手法,即使融合了「以小見大」「多視角人稱」等,在講述時也容易讓觀眾感到審美疲勞。前些年,紀錄片《河西走廊》的出現,讓人眼前一亮,它改變了以往單純講述歷史的傳統思維方式,沒有採訪,沒有紀實段落,完全用解說與音畫牽引,採用劇情紀錄片「虛實結合」的敘事結構來再現歷史、勾連當下,演繹河西走廊乃至絲綢之路的文化與歷史,成為一部電影式講故事的紀錄片。

由《河西走廊》原班人馬擔綱總製片人的紀錄片《中國》採用了情景再現、去劇情片化的方式,讓演員飾演歷史人物、還原歷史故事,讓上下五千年的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熠熠生輝。例如,紀錄片伊始,早年間孔子拜訪老子時,高談闊論、意氣風發,那是年輕氣盛的雄心勃勃;後來孔子在杏壇開始講學,在傳授知識中他獲得了充實與滿足;晚年的孔子走遍列國卻四處碰壁,影片將演員臉上的滄桑、失望甚至懷疑的瞬間精準捕捉,將孔子及其弟子們顛沛流離的境遇細緻刻畫,觀眾從這些富有情感的表現中更能夠理解孔子的一生所求以及儒家思想的緣起和內涵。

在中央民族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趙睿看來:「場景再現能夠給予個體情緒 充分的表達空間,一方面更易推動情節發展,另一方面通過片中人物的命運感讓歷史人格化,讓觀眾隨歷史人物經歷心緒起伏。紀錄片將歷史課本中、史料記載中的文字變成了鏡頭下的豐富色彩,歷史也隨之有了更加立體化的呈現,影片的演繹也不再囿於歷史影像黑白枯燥。」

值得一提的是,紀錄片《中國》沒有單純延續常規的影像表現,而是打破紀錄片與影視劇的視聽語言壁壘,融匯戲劇舞臺的假定性和象徵性手法,建立起鮮明的、自成一系的美學風格。《中國》製片人李東珅表示:「《中國》用假定性來表現真實感,用不合理來表達合理性。」紀錄片《中國》以歷史一以貫之,打破了觀眾對於歷史紀錄片沉悶枯燥的刻板印象。全電影化的聲音製作模式與畫面構成散文詩般的場景,在展現獨具一格的東方美學的同時,不斷革新中國形象的敘事表達。

文化走出去,紀錄片正在發揮國家相冊的重要作用

在國際傳播中,紀錄片承載著國家相冊的功能。這些年來,中國紀錄片通過國際合作、平臺建設等多種手段,讓中國故事走出國門,擁抱世界,在建構跨文化語境下立體多元的中國形象過程中,讓世界更了解中國。

一部紀錄片能否順利進入國際市場傳播,關鍵在於能否讓國外觀眾產生共鳴。紀錄片的創作者和傳播者不能只「求異」而忽略「求同」,還應注重研究國外受眾的心理、口味和欣賞需求,增強與國外受眾的共通性和心靈溝通。紀錄片《做客中國——遇見美好生活》以「精準扶貧」作為切入點,融入外國主持人共情參與的形式,嘗試用國際視角解讀、聚焦我國精準扶貧工作,用國際眼光來呈現中國精準扶貧的發展成就。用第三人稱講述的方式,通過體驗互動等環節,建構了他者視角下的國家形象。正在熱播的《中國》以中國思想和制度為主線展開講述,藝術性和戲劇結構降低文化折扣,讓中華文化走出國門,將更多唯美留在外國觀眾的心中。

為了讓紀錄片能真正實現走出去,讓更多外國觀眾能在講述中國人文和歷史的紀錄片中找到共鳴,《中國》以更開闊的國際視野觀照創作,例如日本著名音樂家梅林茂參與了整個音樂的創作等,與國際知名創作團隊合作,在保證視聽效果的同時,也大大降低了跨文化交流的障礙,試圖進一步突破文化交流的壁壘。

近年來,一部部優秀的國產故事紀錄片應運而生,藉助紀錄片這一國際通行的傳播語態,積極向世界講述著生動有趣的中國故事,展示著中國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在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博士後劉黎明看來,「一部好的紀錄片可以喚醒觀眾的國家意識和民族自豪感,更在某種意義上是對國家形象的一次影像建構」。當下,中國紀錄片發展正迎來大好機遇,一大批優秀紀錄片走出國門,以精良的製作水平、國際化的創意表達、專業化的傳播手段吸引越來越多的國際受眾,讓世界讀懂一個更加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本報記者 張淼)

相關焦點

  • 紀錄片正在呈現全面真實立體的國家形象
    從自然地理到人文歷史,從政治經濟到社會文化……近年來,展現國家形象的紀錄片在創作視域上不斷擴大、創作手法不斷豐富,中國的國家形象也愈加清晰完善。如今,無論是在國內觀眾的認知中,還是在國際社會的舞臺上,「中國」二字承載著厚重的內涵,也正在拓展外延,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和喜愛。
  • 紀錄片《良師》:為師者立傳,呈現多彩教育人生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紀錄頻道(CCTV-9)於2020年9月10日首播紀錄片《良師》,獻禮第36個教師節。真實而動容的故事、樸素的鏡頭和解說、飽含深情卻不煽情的音樂,紀錄片《良師》向觀眾訴說著中國大地上每日發生著的教育故事。
  • 這部紀錄片何以摘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2020年1月10日,中國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京舉行。醫學科普紀錄片《急診室故事》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引發社會各界強烈關注。《急診室故事》由恆頓傳媒和東方衛視聯合製作出品,2014年12月26日起在東方衛視播出,共播出兩季。
  • 大型紀錄片《村莊故事》:小康路上中國農村真實樣貌的國家相冊
    央視網消息:鄉村興則國家興,鄉村衰則國家衰。從12月19日起,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新聞頻道推出大型紀錄片《村莊故事》,共9集,主題契合振興鄉村、傳承傳統文化的目標和任務,關係到國家的發展,切中百姓的關注,具有很強的社會意義。
  • 大型紀錄片《村莊故事》小康路上中國農村真實樣貌的國家相冊
    央視網消息:鄉村興則國家興,鄉村衰則國家衰。從12月19日起,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新聞頻道推出大型紀錄片《村莊故事》,9集,主題契合振興鄉村、傳承傳統文化的目標和任務,關係到國家的發展,切中百姓的關注,具有很強的社會意義。節目採用紀實跟拍的方式,攝製組深入農村,用一年多的時間記錄了這些村莊中真實的人物、鮮活的故事、生動的進程,展現真實的農村風貌,塑造當代農民形象,呈現大時代背景下普通鄉村的變與不變。
  • 王永利:大型紀錄片《村莊故事》小康路上中國農村真實樣貌的國家相冊
    鄉村興則國家興,鄉村衰則國家衰。從12月19日起,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新聞頻道推出大型紀錄片《村莊故事》,9集,主題契合振興鄉村、傳承傳統文化的目標和任務,關係到國家的發展,切中百姓的關注,具有很強的社會意義。
  • 聚焦中國國家形象跨文化傳播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網:據我所知,這並不是您的第一部著作,相比較這本《中國國家形象跨文化傳播效果的實證研究》,我也很喜歡上一本《受眾心理與國家安全電視宣傳策略研究》。區別於之前的軍事宣傳研究領域,您是如何完成了這個領域研究的學術積累,並將研究領域延伸到國家形象研究的?
  • 今日關注 | 中國紀錄片發展報告2020
    該報告全面揭示2020年中國紀錄片呈現多點突破、質量總體提升的發展局面,進入高質量發展關鍵期,產業鏈各環節日益成熟,整體發展態勢持續向好,體現出七大特點。這些紀錄片以聯合製作為主要模式,以微紀錄片為主要形態,臺網結合、國內外傳播,從不同角度、側面,全面記錄了中國人民在黨中央領導下,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偉大抗疫精神,充分詮釋了中國取得抗疫決定性成果的制度優越性。
  • 主流文化面向世界的多元表達——近十年中國紀錄片的創作發展
    正如王丹彥所說:「在宏觀層面上,紀錄片拍攝直接關係到一個國家的形象傳播效果和國家文化戰略安全;在微觀層面上,紀錄片能夠提升我國影視作品的品質,培養國民科學理性的處世態度和積極健康的審美品位。」[王丹彥:《推進中國紀錄片的時代創新》,《中國電視(紀錄)》2013年第10期,第40—44頁。]紀錄片的發展已經上升到了國家文化戰略發展的高度。
  • 紀念抗美援朝七十周年,紀錄片《抗美援朝保家衛國》《英雄》《為了...
    70年前為保家衛國,中國人民志願軍與強敵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他們以堅強、無畏、勇敢,譜寫了氣壯山河的英雄讚歌;他們用青春生命,締造了一代中國人的偉大與光榮!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近期一批相關題材紀錄片密集開播,觀眾反響十分熱烈。
  • 首部以「中國」命名紀錄片開播 影像通史呈現視聽盛宴
    首部以「中國」命名紀錄片《中國》7日開播。湖南衛視供圖中新網長沙12月7日電 (付敬懿 廖琛)首部以「中國」命名的歷史紀錄片《中國》7日晚將在湖南衛視首播。該片是2019年中國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重點紀錄片創意選題,以當代人視角觀望歷史,講述當時最具轉折性、代表性、最富戲劇性的人和故事,通過再現歷史中的中國人如何築夢、追夢、圓夢,探尋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中國自信的源泉和密碼。
  • 紀錄片《正在連接》揭露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下小人物的真實現狀
    據悉,由杭州飯思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廣播電視集團聯合出品,孫孟君導演執導的中國首部移動網際網路題材紀錄片《正在連接》將於2020年8月21日起於南京廣電新聞綜合頻道22:30播出,並於bilibili、騰訊視頻、西瓜視頻、新浪微博各網絡平臺自8月23日起同步更新。屆時,讓我們一起鎖定各大視頻平臺,感受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下個體命運的變奏曲。
  • 真實的力量!CGTN獨家紀錄片《巍巍天山——中國新疆反恐記憶》被...
    2019年12月5日和7日,CGTN先後播出了兩部以新疆反恐為主題的紀錄片《中國新疆,反恐前沿》和《幕後黑手——「東伊運」與新疆反恐》,以罕見的「大尺度」披露了新疆反恐三十年中的嚴峻形勢與深層原因,引發了國內外觀眾極大關注。時隔半年,CGTN再次重磅推出第三部反恐紀錄片《巍巍天山——中國新疆反恐記憶》。
  • 大型紀錄片《大漠綠色夢》英文版全球播出,為世界治沙提供「中國...
    幾十年來,中國在與沙化的鬥爭中付出了巨大努力,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沙退人進」的重大轉變,從大密度造林到量力而行,從「用力過猛」到「打蛇七寸」,中國治沙從粗放式逐步走向精細化,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治沙道路。目前,一部記錄了中國治沙領域成功案例的大型紀錄片《大漠綠色夢》英文版,正在央視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和深圳衛視國際頻道面向全球播出。
  • 中美合拍紀錄片《鳥瞰中國》將登陸美國國家地理頻道
    中國和美國合作的航拍高清紀錄片《鳥瞰中國》將於24日晚登陸美國國家地理頻道。這是繼中美友好形象宣傳片22日起在紐約時報廣場滾動播出後,又一展現中國形象的影視作品在中國領導人訪美期間與美國民眾見面。
  • 紀錄片《中國》畫面唯美,真實還原歷史故事,弘揚中國文化
    紀錄片《中國》目前播出了8集,從儒道思想的開創到民族融合,每個片段都是那麼的真實、唯美,用演繹的方式弘揚著大中國的歷史文化。一統秦國,李斯,法家的創始人,秦始皇重視之人,最終以法一統中國,並坑儒把百家爭鳴毀滅,該片把秦法家李斯的思想,及秦國從開創到結束,整體呈現出來。
  • 《中國》一秒入坑的紀錄片,不但有史有料,而且生動形象
    紀錄片《中國》,正是懷著這樣的初衷,歷經5年的時間才打磨而成。在《中國》的總導演李東珅和聯合總導演周豔看來,「梳理漫漫來時路,不只是為了了解歷史知識,更是為了走好今天和未來的路。」尤其是在當下,中國正經歷著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時,更需要以史為鑑走好未來發展的每一步。
  • 微紀錄片:小視角呈現多彩中國
    微紀錄片這一誕生於新媒體和短視頻時代的新型表達和呈現方式,經過幾年的發展,越來越成為各大媒體和商業平臺偏愛的時髦「語言」,以小切口、小視角講好社會各界的故事,展現多彩中國。 傳統紀錄片與短視頻碰撞出「微」火花 「雪山、草原、冰川、寺廟、白塔,我的朋友們,還有唱不完的情歌……」《丁真的世界》以一位陽光少年的視角,用紀錄片的方式呈現出一個詩意的「仙境」,令人神往。
  • 中國電影資料館從284部紀錄片中精剪13萬幀歷史畫面
    該片由中國電影資料館推出,即將於9月18日公映。總導演黎濤透露,影片的每一秒都是真實的歷史畫面,全面展現從1931年到1945年的抗戰史。八成畫面今年才公開解密作為一部全面回望14年抗戰歷史的官方影像,《燃燒的影像》所有畫面均來自歷史現場,沒有任何現在時態的採訪、模擬再現,完全採用當年的真實素材。
  • 紀錄片《中國脫貧攻堅》在美國公共電視網播出
    紀錄片《中國脫貧攻堅》在美國公共電視網播出 時間:2020.05.25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作者:視聽廣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