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稱華為自製驅動晶片有新進展,明年量產有望

2020-09-05 國際電子商情

華為自製顯示驅動晶片傳來新進展。國際電子商情從臺媒獲悉,來自供應鏈消息稱,華為購入的晶片測試設備已就位,預計年底前設計定案、明年量產。此前間接供貨華為的數家臺系廠商正全面備戰,以期分食華為訂單。有業者認為,若後續華為自製晶片進展順利並加大投入,未來臺廠版圖或將發生變化...

據臺媒報導,在國家大力推動半導體自主化的導向下,華為顯示驅動晶片近期傳出新進展。供應鏈消息稱,華為購入的晶片測試設備已就位,預計年底前設計定案、明年量產,間接供貨華為的數家臺系廠商,包括聯詠、敦泰、奇景等均對此密切關注,以期後續接單。

在此之前,8月11日,華為方面已經證實,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近日籤署一份《關於終端晶片業務部成立顯示驅動產品領域的通知》文件,宣布成立製造LED面板驅動晶片新部門。該公司表示,中國目前已是面板生產、出口大國,但LED面板驅動晶片的生產仍存在較大缺口,且主要來源多數通過進口獲得。以京東方為例,去年該司在此類晶片採購金額超過人民幣60億元,國產晶片佔比僅不到5%。

華為方面表示,2019年時就有相關布局,且第一款海思驅動晶片已經流片。據悉,LED顯示驅動晶片是一個關鍵的零部件,是為LED提供補償電流的晶片並作為微處理器和顯示器的連接口,驅動晶片的性能高低決定了顯示輸出效果,類似於人類的中樞神經,掌管著全身的肢體行動以及大腦思維意識的運轉。

報導引述供應鏈消息指出,在國家大興半導體自主化趨勢下,華為擬從LED面板驅動晶片版圖補齊,打造一條本土化產線,減少包含包括對中國臺灣,以及海外廠商的依賴。

不過,鑑於臺系幾大驅動晶片廠供貨華為比例不小,各家每年約有逾1成營收來自華為,如今客戶提高自製恐不利臺廠接單。

報導稱,包括聯詠、敦泰、奇景、矽創等數家臺系驅動晶片廠商與陸系知名面板大廠均有供貨關係,也間接為華為供應產品。

有業者預計,若華為後續量產,以當前臺系廠商市佔來看,頭部兩家驅動晶片廠商聯詠和敦泰拿下訂單的可能性最高,約30~40%。與此同時,該業者認為,未來隨著華為自主化比重拉升,臺廠版圖或許將有明顯變化。

對此,驅動晶片龍頭廠聯詠表示「不對單一客戶事宜回應,」並強調說,驅動晶片市場向來競爭激烈,先前也曾傳面板客戶打算自製驅動晶片,但聯詠具備產能、客制化彈性等優勢,因此不會過分擔心市佔下滑,但對未來變動審慎看待。

據了解,近期由於美方對華為等中企晶片管制令趨嚴,中國也加速自主化腳步,除了改採非美系業者晶片,也鼓勵國內半導體業提升自治能力。且面板驅動晶片是成熟產品,進入門檻低,且中國本身是面板生產大國,在地理、政治優勢下,這已成國產業者瞄準的大餅。

在今年,同樣以自主化為切口,進軍顯示驅動晶片行業的還有韋爾半導體,該公司今年通過第三方基金收購新思亞洲地區的觸控暨驅動晶片業務,擴充產品線布局,也是看準了同一商機。

相關焦點

  • 華為自研驅動晶片今年有望量產
    對於一塊屏幕來說,除了面板,其驅動IC晶片也非常重要。眼下我國已成為屏幕生產、出口大國,但屏幕驅動晶片卻主要靠進口,在驅動IC上,國產廠商佔有率不足1%。不過好消息是,國內有多家驅動IC企業已經加強了自研,而華為海思也加入了戰場,目前華為的顯示驅動晶片已經完成流片,今年就會量產。
  • 華為將量產驅動晶片!損失11170億後,美國批准美企對華為供貨
    如今,該項目已有突破性進展——顯示驅動晶片已完成流片,最快今年能夠量產,這將有望打破美韓在該領域的壟斷地位。 擺脫對國外晶片依賴,華為實現屏幕晶片量產由於國內在驅動IC晶片領域處於薄弱局面,近年來許多廠商都開始發力這個短板,對華為而言,這一產品需求極大更顯得重要,在今年8月,華為就宣布加入自研屏幕晶片領域。
  • 華為將量產驅動晶片!損失11170億後,美國批准美企對華為供貨
    來源:金十數據華為正在全力填補晶片領域的不足,還被傳出正在啟動意在「去美化」的技術項目,比如早前,華為被證實將自研屏幕領域的晶片。如今,該項目已有突破性進展——顯示驅動晶片已完成流片,最快今年能夠量產,這將有望打破美韓在該領域的壟斷地位。
  • 華為自研晶片最新進展:100%「去美化」,與京東方完美互補!
    如今,時隔三個多月,華為自主研發驅動晶片也有了最新進展,「去美化」戰略已初步見效,而且有望打破美韓的技術壟斷。根據媒體報導顯示,華為顯示驅動晶片已完成流片,最快今年能夠量產,有望用於華為自家的手機及大屏產品中。
  • 6nm晶片!中國晶片巨頭傳來新消息,有望解決華為晶片燃眉之急
    如今一個月時間過去,聯發科新晶片逐漸浮出水面。根據安兔兔公布的測試數據,聯發科新晶片跑出了62萬分的測試成績,而驍龍865上市之初,跑分只有61萬,聯發科新晶片實力可見一斑。但有一點已經可以確定,那就是聯發科這款中端處理器將會成為明年最強中端晶片。
  • 臺積電3nm晶片將量產 華為2024年有望用上國產5nm晶片
    雖然臺積電丟失了華為這個大客戶,但是它銷量依舊不減,最近臺積電又傳新消息,有望在明年將試生產3nm晶片,據臺積電資料顯示,3nm製程相較於5nm,功耗將減少25-30%,其性能將有10%到15%的提高,臺積電還將推出一些技術創新,包括納米片和納米線,以及碳納米管等新材料用於晶片的研究,因為矽可能會在3nm之後被淘汰。
  • 突破3nm,量產5nm!晶片巨頭傳來新消息,一個月進帳1248億!
    導讀:突破3nm,量產5nm!晶片巨頭傳來新消息,一個月進帳1248億!眾所周知,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也極大的帶動了整個半導體晶片市場的發展,除了各大智慧型手機廠家對晶片的需求非常的旺盛以外,還有航空航天,人工智慧和無人駕駛等眾多的領域都對晶片有著強勁的需求,而這也讓各大晶片巨頭廠家們都賺得是盆滿缽滿!
  • 華為顯示驅動晶片已經完成流片,有望用於華為自家的手機及大屏產品中
    打開APP 華為顯示驅動晶片已經完成流片,有望用於華為自家的手機及大屏產品中 憲瑞 發表於 2020-11-30 10:21:23
  • 蘋果或將於明年下半年推出5nm自研GPU;華為雲業務仍可使用美國晶片...
    公司方面稱,該產線有望成為全球首條量產的8.5代印刷OLED產線。 2 【中興半年報:營收472億元同比增5.8%,研發66億元佔比達14%】 中興通訊近日發布2020年半年度報告。
  • 液態鏡頭明年或將量產商用,華為有望首發
    集微網11月25日消息,據數碼博主爆料,液態鏡頭明年將量產商用,主要應用在長焦端。此外IMX782測試中已經在測試中,預計明年小米會有產品搭載。華為在很早以前就開始探索液態鏡頭了,華為於2019年12月25日申請了相關發明專利,並於今年
  • 華為海思自主研發的28nm OLED驅動晶片將於今年開始量產
    儘管中國企業佔據了LCD市場約一半的份額,但OLED面板及其驅動晶片主要由三星等韓國企業主導。而現在,華為憑藉自主研發的OLED驅動晶片進入了OLED驅動晶片的開發。因此,華為進入該領域,可能會顯著提升中國在該市場的地位。對於不太了解的人,一個驅動IC晶片作為一個系統的主控制面板,它管理著屏幕顯示的圖像質量和能源效率。換句話說,這些驅動晶片是用於智慧型手機和大屏幕電視等電子產品的核心技術。傳統上,驅動晶片技術基於ARM架構,這也受制於美國對華為的技術限制。因此,新的晶片是公司定製的晶片。
  • 榮耀獨立後 消息稱聯發科將於明年開始向其供貨5G晶片
    來自Digitimes的報導稱,消息人士透露,聯發科已計劃明年開始向榮耀供應5G晶片。結合此前高通釋放的與榮耀談判進展非常樂觀的信號,這意味著榮耀與華為脫鉤獨立運營後,晶片方面「卡脖子」的問題有望得到完滿解決。
  • 天鈺OLED驅動晶片明年Q1將量產出貨
    驅動晶片廠天鈺12月15日召開法說會,會中指出,目前已有夏普、旺宏的產能支援,明年全產品線包括驅動晶片、電源管理晶片與電子標籤等,都將持續成長。 天鈺看好第四季將延續第三季動能,包括大尺寸面板相關晶片,如驅動晶片、時序控制晶片、電源管理晶片需求皆不錯,且小尺寸驅動晶片價格調漲,以及電子標籤訂單也較去年逾倍數成長,皆有助第四季營收維持高檔。
  • 不只是華為!紫光展銳正式宣布,6nm5G晶片的手機明年將量產
    不只是華為,紫光展銳正式宣布,6nm5G晶片的手機明年將量產。由於美國相關政策的變動,華為麒麟晶片的量產已經進入了停滯階段。外界所有採用美國技術生產的晶片,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無法出貨給華為。這對於華為智慧型手機產業帶來的影響也是非常直觀的,華為消費者業務部CEO餘承東透漏:「由於晶片的問題,華為2020年手機的出貨量可能要低於2019年。」為了解決晶片的問題,國內半導體行業已經開始積極布局。而在近日,不只是華為一家公司,國內晶片巨頭紫光展銳,也對外界正式宣布了自己的自研晶片進展。
  • 華為大突破!打破三星壟斷!晶片研發獲重大突破並計劃量產
    華為海思研發28nm的OLED驅動晶片已經擁有自主知識產品,並打算今年年底實現量產。所以,明年的華為智慧型手機和電視機上,將會有海思研發的自製驅動晶片。我們國家顯示器驅動集成電路在全世界的份額不足1%,非常可憐。
  • 液態鏡頭或明年量產 華為P50系列有望首發 中主要用在長焦方面
    液態鏡頭或明年量產 華為P50系列有望首發 主要用在長焦方面 繼網間曝光了疑似華為P50系列的渲染圖之後,日前,爆料達人 @RODENT950 爆出了一組疑似華為P50 Pro的概念設計圖,而這組圖並非憑空想像,而是根據華為早期專利所繪製,其四曲面屏和水滴狀的後置不規則鏡頭模組看起來非常吸睛
  • 明年3 月開賣,消息稱小米 11 「超大杯」有望搭載屏下攝像頭技術
    雖然此前中興已率先推出了全球首款量產版的屏下攝像頭手機——AXON 20 5G,但由於在顯示效果上還存在一定的瑕疵,該機並未能改變今年智慧型手機全面屏方案的選擇方向,而其他廠商的屏下攝像頭技術近期仍未發現有明確的進展,因此在近期廣泛宣傳的一大波旗艦機型中,幾乎全部採用的還是開孔全面屏方案。
  • 華為自研OLED驅動晶片已流片
    國內廠商方面,京東方已經在做OLED面板的生產,而且在良品率和產能方面都表現的不錯,目前已有一些國產期間手機選擇與之合作;華為海思也在OLED面板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然而國產廠商在發展OLED面板的過程中,也會遇到驅動IC晶片這樣的門檻。
  • 華為海思年內將量產驅動晶片
    >該司自主研發的OLED驅動晶片,流片流程已經順利完成,預計年內就會實現量產,並將次晶片用於華為旗下的手機及企業大屏產品中。當前,全球驅動晶片主要被韓國企業所壟斷,大約佔據了95%的市場份額,來自中國企業的佔比還不到1%。
  • 華為穩了!北鬥率國產晶片「突圍」:28nm工藝晶片已量產
    北鬥率國產晶片實現「突圍」,28nm工藝晶片已經量產。近日,中國北鬥發言人冉承其在國新辦發布會上鄭重宣布,北鬥系統28nm工藝晶片已經量產,22nm工藝晶片即將量產22nm北鬥導航定位晶片也已經完成各項關鍵性能的驗證,有望明年上半年量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