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幽靈,VR 購物的幽靈,在各大電商平臺 CEO 的心上徘徊。為了抓住這個幽靈,各大電商玩家們似乎已經從最初的保守觀望轉為躍躍欲試,要在這個新領域大幹一場。9 月 6 日,京東宣布成立電商領域首個 「 VR/AR 產業推進聯盟 」 ,組建 VR 實驗室,發布 APP 「 VR 購物星系 」 。至此,無論是國內的京東、淘寶、國美,還是國外的 Ebay 和 亞馬遜 ,都已經逐漸露出了自己對於 VR 方面的發展動向和計劃。那麼,這場電視平臺的 VR 戰爭究竟打算如何打? 人們對於 「 VR 購物 」 的幻想還有多久才能變為現實?
我們來看看各方現在的動向吧:
京東:建立 VR 產業聯盟,發起 「 群狼戰術 」
9 月 6 日,京東在北京舉辦了 VR / AR 戰略發布會。從這次 VR / AR 發布會上看,京東打算在這兩方面同時發力:購物 APP 「 VR 購物星系 」 提供的虛擬購物體驗,產品參數說明以外 ,還能運用聲紋、手勢進行支付。 AR 家裝產品計劃則允許消費者在家裝時直接通過 AR 產品看到自己的家裝修之後的效果,設計師也可以遠程 「 入鏡 」,幫助消費者進行現場挑選及設計。
不過,最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是京東的 「 群狼戰術 」。相比淘寶的虛擬實境計劃,京東 VR 一直較為低調。但此次發布會上,京東卻顯示出它已在虛擬實境布局已久:宣布聯合英特爾、HTC、英偉達、暴風魔鏡等 30 多家上下遊企業成立電商領域的首個 VR / AR 產業聯盟。未來三年內將與暴風魔鏡達成採購合作,將銷售 1500 萬臺 VR 頭顯;另外,京東還與 NVIDIA 達成採購合作,三年內將銷售 1800 萬片 VR 顯卡。京東此次在合作上更多選擇偏向大眾普及型的暴風魔鏡,可能是希望通過硬體普及,來解決 VR 購物消費者人群較少的問題。而針對商家缺乏 VR 技術,京東則希望提供一套統一的建模工具,使用者製作統一標準的電商應用和 VR/AR 內容,減低商家參與的門檻。這些方式,實際上正瞄準了購物端缺乏應用,購物端終端不普及,銷售端缺乏展示能力,平臺不統一這幾個長期困擾 VR 購物的問題。遠期目標中,京東甚至還涉足 VR 除購物以外的其他領域,要 「 統一 VR、AR 標準和建立內容分發平臺 」 。京東這種高調宣言,無疑有跟老對手淘寶叫板的成分,但是 「 群狼戰術 」 的聲勢與潛力,卻也是人們不得不正視的事實。
淘寶:刷爆朋友圈的 「 Buy+ 」 要上線了,但這也許只是第一步
淘寶最讓人所知的,無疑是兩個月前的淘寶購物節上的 「 Buy+ 」。當時,這一體驗曾經刷爆朋友圈。「 Buy + 」 之所以能夠如此火熱是有原因的:它提供了 「 更換大小/顏色 」,「 買家秀 」,「 賣場展示 」 等環節,是第一個較為完整的描述出 VR 購物體驗的應用( 儘管還難稱成熟 )。此外,相較於其他家只有體驗者和商品互動的 VR 購物應用, 「 Buy+ 」 還增加了虛擬導購員和社交的角色。
如果按照淘寶之前的宣傳,本月 「 Buy + 」 就要上線了,但要以實際的購物體驗而論,「 Buy + 」 仍然還有許多問題。最大的局限也是整個 VR 購物目前的局限:由於顯示和採集現實畫面仍有瓶頸,因此不得不以 3D 建模來替代真實物品。因而,除了顏色和款式以外,具體大小、材質、細節都無法測量。如果要提供更逼真和深入的體驗,這付出的成本又是第三方的淘寶商家無法承擔的。
不過,淘寶也許還有後手,在京東建立產業聯盟之後,淘寶也可能會出臺對應的策略,並且阿里對 VR 技術投入絕不吝惜:2月,阿里領投了 Magic Leap 的 7.94 億美元融資,如果混合現實技術真的如宣傳一樣成功,它會是 「 Buy + 」 之後的核心技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