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共享經濟從00年開始有了雛形,彼時大眾還完全不知道這個會改變此後20年生活的詞語。轉折點出現在15年、16年前後,隨著uber、滴滴的出現,共享經濟這個詞開始逐漸在民眾中有了點聲音。隨著uber和滴滴大戰愈演愈烈,這場戰爭也真正將共享經濟打入了大眾的心中。而隨後共享單車在那一年的井噴式爆發,更是讓大眾明白生活已經和共享經濟密不可分了。
同樣對共享經濟趨之若鶩的是各個投資者,他們信奉著雷軍的「站在風口上,豬都可以起飛」理論,前赴後繼地向共享經濟進軍,拼命爭搶著共享經濟這塊大蛋糕。共享汽車,共享充電寶,共享按摩椅……但凡能想到的生活場景都鋪滿了共享經濟產物。此時試圖瓜分蛋糕的投資者大概還沒想到馬雲那句「風口過去,摔死的都是豬」。
時間回到2020年,國家信息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報告(2020)》顯示,2019年共享經濟市場交易額為32828億元。這幾年共享經濟這塊蛋糕一直在持續增長。但是回頭看看當年的企業,以共享單車為例,16年前後登記的共享單車企業共有77家,但到現在已經倒閉了20家,更多的已經被託管。當年的巨頭ofo經歷宣布破產,用戶退押困難,被多家公司告上法庭,負債60多億。摩拜同樣背負巨額債務,已經被美團收購。當泡沫消失後,共享經濟這塊大蛋糕還能被誰瓜分?
17年在寧波也誕生了一家特別的共享出行企業——小遛共享電單車,經過3年共享經濟大環境的浮沉,小遛共享漸漸地在市場中站穩了腳跟。而仔細回看小遛的發展史,恰恰是共享經濟下市場對於參與者實力提出的要求。
共享經濟下對共享電單車的呼喚
從市場切入點來說,大中小城市普遍存在的交通「痛點」,為共享電單車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2018年度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統計,以寧波市為例,市民工作日平均通勤時長29.4分鐘,每個市民每天因為擁堵造成12元的經濟損失,每年因為堵車造成3000元的個人經濟損失。交通擁堵以及其副產品環境汙染、通勤時間耗損,公共運輸「最後三公裡」的瓶頸制約,讓用戶對於共享兩輪車有所需求。而市場的共享自行車多質量堪憂,體驗設計較差導致的費力騎行卻不能達到目的。此時,對於共享電單車的需求孕育而生。
讓用戶充分感受共享經濟下的良好生活體驗
從用戶感受來說,市場上大多數共享電單車為高車身、跨騎式的電助力車,這樣帶來就是用戶騎行不便、安全性較差、美觀度低。而小遛的車輛具有獨家專利:低車身、坐騎式,符合人體工程學的車身設計,高回彈海綿坐墊、類汽車級液壓減震,迅速贏得了用戶認可。在最重要的安全性能上,新設計接、斷電可控的啟動/停車的運行機制,剎車模式下,不供電,保障騎行者安全;實心胎心、整車IPX7級防水。小遛共享的車輛還基本配備了安全頭盔,按照國標,最高時速控制在25公裡以內,不會存在速度的超標車,降低了安全風險,而安全頭盔的應用,更是為安全進一步保駕護航。
從企業自身出發解決自身運營和城市規劃問題
從運營管理角度來看小遛成功的必然性。共享兩輪車多為無樁車的現狀帶來的是車輛隨處停放的現象,易損壞的車況……繼而造成了沉重的運營維護費用,市容市貌的破壞,嚴重危害企業和城市本身。而小遛則提出了規定區域停車的標準,此舉不僅僅沒有讓用戶體驗受到限制,反而幫助用戶了解哪裡有車,哪裡方便借車。解決了運營成本的同時,更解決了市容市貌的重大問題,讓亮黃的小遛本身就成為城市風景線。
創新科技是企業市場生存第一要義
科技創新成為小遛發展的核心驅動。2019年底,因共享電單車亂停亂放問題,給道路交通安全造成了隱患,杭州相關部門決定開始清運共享電單車,這對於共享企業來說,無疑是個大困難。但小遛卻再次利用自身的科技創新能力打破僵局。
90°規範停車技術
採用該技術後,用戶使用車輛後,需要將車輛放置在規定的停車點並垂直(90°)馬路牙子(路緣石)進行擺放後系統才允許還車,結束計費,否則如果將車輛隨意碼放,就無法還車成功。
亞米級精準定位停車
亞米級定位停車則是通過集成北鬥高精度定位晶片+定製RTK差分定位算法+接入高精度定位服務,消除衛星定位的各種誤差,從而實現亞米級精準停車,可控制車輛精準停在P點(電子圍欄)內,誤差不超過1米。
也就是說,採用了這兩項技術後,用戶在用車時,不僅需要按要求還入指定P點,還要將車按照一定的角度整齊擺放後,才能還車成功,甚至可以做到P點內停車具體數量的精確管控。
研究共享行業多年的西南科技大學MBA中心導師、四川青少年作家協會理事、成都市青年聯合會副主席、經濟學博士王力宏認為:小遛共享運用「亞米級定位停車+90°規範停車」的兩項黑科技,打通共享出行城市治理的任督二脈,在軟硬體研發上不餘遺力的同時,鍛造自己在市場上雷霆出擊的兩個拳頭,高舉技術革新與精細化運營的兩面大旗,為出行行業超飽和式投放和亂停亂放城市治理頑疾,開具了一劑標本兼治的良方。
在共享經濟亦趨成熟的當下,小遛正以科技為核心驅動,以成熟規範的運營管理和良好的用戶體驗,證明著自身的實力。未來共享經濟這塊蛋糕如何切分?答案顯而易見,有能力者得到的分量將會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