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梁欣
1
35歲失業的職場人
喪失了「工作自由」
在一篇討論中年危機的文章下,我看到一個吐槽:
「一直覺得HR口中的35歲定律很可笑,仿佛一個職場人就不該在35歲還在求職。」
35歲定律不是在販賣焦慮,而是赤裸裸的現實:很多行業,對中年人都不那麼友好。
前陣子,IT界的藍色巨人IBM因為裁員風波,引發了不少關注。一位在IBM工作24年的老員工稱,公司解僱他的理由是:年齡。
實際上,這個老員工的遭遇只是冰山一角。在過去6年裡,IBM就裁掉了2萬名40歲以上的老員工。
與裁員同時進行的,是7000多個空缺職位的招新。
在網際網路行業,便宜又好用的年輕勞動力,早已成為老闆們心照不宣的招聘標準。
那麼在其他行業呢?
黃磊在《小歡喜》就上演了中年人再就業的困境:一個有20年私企工作經驗的法務高管,轉行當律師有多困難?
除了要花一年考證,還要從最底層做起。
從最底層職位做起,各種髒累活全往身上壓,即便能力不輸小年輕,但體力依然吃不消。
最要緊的,中年人的職業生涯已經進入倒數階段,公司早就不期待你爆發潛力了。
留給中年人的職業空間越來越少,他們失去了職業自由。
2
比中年就業危機更可怕的 是失去對生活的信心
在《簡斯維爾:一個美國故事》中,作者用紀錄片的手法,講述了一個集體下崗的故事。
在簡斯維爾,運行了85年的汽車裝配廠宣布停產,工人們全部失業。
作者追蹤了這幫失業人群的去向後,發現了一個現象:習慣穩定和優渥生活的藍領中產,對生活信心喪失,抗挫能力也隨之降低。
比如失業的工人——40歲的傑拉德,在一所技術院校,學習爬公共事業電線槓的技能,希望來年能去應聘能源公司。
在一次實訓課程時,他不小心從電線槓上摔下來,皮膚被擦紅。
沒想到,這個小小的小插曲,引發了他一系列恐懼,生怕自己日後會摔死,學成後找不到工作。
開學兩周後,傑拉德退學了。
中年人的承受力一直被高估,被別人高估,也被自己高估。
因此,他們失業後,面對家人常常不知所措,總想著獨自解決好一切,再安安靜靜地過渡。
當生活失去掌控後,自尊心強烈的他們,瞬間像20來歲的年輕人一樣,崩潰得號啕大哭。
3
無論在哪個年紀 都不要喪失重新開始的勇氣
最近在豆瓣上,有一個分享退休媽媽再就業的帖子,激勵了不少網友。
這位媽媽退休後,輾轉在多個工作崗位,一刻也不歇著,比如:
在一個平均月薪3k的二三線城市,找到工資5k的車間流水線工作;
被一家不招高齡女士的酒店破格錄取了,對方還主動提出給漲工資。
給小店做記帳、再到超市的服務員、碼貨員,這位媽媽退休後的跳槽經驗不比當代年輕人少。
像招聘瓶頸,薪水待遇,這位再就業媽媽也遇到過。
關於她就業成功的秘訣,大概就像作者所說的「在她心中,工作無貴賤,都是工作,好好做就行」
對於大多中年失業者來說,找到一份養家餬口的工作並不難,最難的是如何維持住原先的體面,做到」光榮退休「。
《小歡喜》中,45歲的方圓失業後,迫於生計,他甚至想過去應聘外賣員,畢竟一個月可以掙個萬把塊。
他也憋屈過,政法大學畢業,一輩子勤勤懇懇,結果到最後還落得個」被裁「的下場。
人生就是這樣,即使什麼也沒做,生活也不會放過你。
最後,意氣風發的方圓,選擇直面生活,為了養家餬口,當了一名司機。
而他的樂觀和勤懇,也讓他有了意外的收穫——當一個配音演員掙外快,也算是圓了少時的夢想,生活又有了新樂趣。
原每個在逆境中的人,都能與自己和解,有勇氣重新開始。
4
中年保衛戰 從入職那一刻開始打響
最後,有4個小建議分享給你們,讓大家能更從容地跨過中年這道坎。
1要做兩手準備,趁著年輕多儲備一點技能,應對生活隨時的暴擊。
在《簡斯維爾》中,失業的工人終於看清了環境真相:
活了50年後才發現,做對每一件事還不夠。
至少不能保證永遠按計劃生活,就像他的父親、嶽父、他的叔叔,以及數千工人男人,幾代人,計算著自己在裝配廠度過的日日夜夜,當年數累加至30,就可以退休。
讀起來很扎心,很絕望,但也是事實。
現在的行業迭代的速度很快,有時候不是行業淘汰了你,而是你所在的行業被淘汰了。
所以,要適當地保存一些「經典長存」的剛需技能,比如寫作、口才、數據分析能力......
2核心技能。
有一位資深HR曾說,企業用人不全是遵循短板定律。
恰恰相反,企業看重的是你的長板。你的短處,會有團隊其他成員補上。
任正非曾經說,」一個完美的人,就是沒用的人「。比如技術能力非常強,卻不擅長交際的人,在華為並不少見。華為正是依靠這樣的員工,從2G突破到3G。
有些人在職場,什麼都想學一點,每一樣都淺嘗則止,但沒有一項特別突出的技能。
這樣的人,當吃完了年齡紅利,很快就有人將其取而代之。
3做事要掌握正確的方法。
稻盛禾夫提出一條乘法公式:人生(工作)的結果=思維方式熱情能力。
熱情和能力都是正值,但思維方式卻可能是負值。
但思維方式是負值時(即方法錯誤),你投入的熱情越大,失敗的代價就越沉重。
所以,把熱情和能力投入在正確的方式上很重要,少走彎路的意義也就在這裡。
因此鼓勵大家,要多多向一些行業牛人討教方法,哪怕是花錢買經驗,都是值得的。
最後想告訴大家,人的這一生,就像《活著》所描述的一樣,擁有過的東西,都有可能被命運一件一件拿走:包括社會地位、工作、財富......但無論面對怎樣的磨難,能與命運死磕到底的人,永遠偉大。
版權聲明:友情轉載,如有侵權請速與我們聯繫,我們將第一時間刪稿,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