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的Python教程上來就是講Python語言的優勢,然後怎麼安裝,基礎語法是什麼,進階語法是什麼,然後就完了。這樣的教程雖然是沒毛病的,也是很有用的,大部分人也都能學會入門。
但是呢,對於初學者來說,如果能在學習具體語法之前就能理解編程和程序的原理,對縮減學習時間成本、加深掌握程度是非常有幫助的
程序其實就是邏輯的實現,這個邏輯你可以看成是完成一項任務的詳盡描述,只不過這個描述是用的計算機語言來編寫。舉例來說,趙本山老師經典的把大象放進冰箱裡就可以用如下偽代碼來實現。
至於這種語言如何轉化為機器能理解的語言,我們可以不用關注。
python是一款面向對象的編程,其中,對象具有屬性和方法。通俗地理解,對象就類似於現實中的物體,屬性就類似於物體的大小、顏色等,方法就是我們作用於物體的行為。
還是拿大象的例子,這其中對象就有大象和冰箱,方法就是打開冰箱門、放進大象、關上冰箱門等,大象和冰箱都有體積等屬性。
說清楚這些之後,那Python編程的本質是什麼呢?
從圖中可看成,編程的本質可分為三步:對象輸入、對象處理、對象輸出。其中,對象處理是通過方法來完成,所有的方法都可歸納為增刪改查,關於這一點可能有些人比較難以理解。比如說,在前面中我們把大象放進冰箱中時,其實就是對冰箱中元素的增加。需要強調的是,實現同一結果的方法會有很多種,初學者不要陷入掌握每種方法的陷阱,在前期能夠熟練掌握一種就足夠了。
也由於實際要處理的業務邏輯都非常複雜,所以在程序中就設計了條件、循環、推導式等語句,這些語句可以說是方法的輔助選手,用來降低程序的複雜度。
說到這裡了肯定有人會問,對象的本質是什麼呢?其實,對象是數據的載體。因為計算機的主要作用就是處理我們從現實中抽象出來的數據,將這些數據賦值給對象之後,處理對象的本質就是處理這些數據了。但抽象出來的數據其實是非常複雜的,有多種類型,為了便於處理這些數據,就引發出了下節要介紹的數據結構。
數據結構簡單理解就是它是存儲數據的方式,我們可以將大象放進冰箱裡,也可以放進洗衣機裡,冰箱和洗衣機就是存儲大象的兩種不同結構。
數據結構並不是說數據都該按照這種結構進行存儲,它只是每門語言開發者便於處理而設計的,像R語言和Python的數據結構就有不同之處。數據結構雖然有一定的規律,但更多還是要靠記憶加理解來掌握。
Python中的幾個基本數據結構為:數字、字符串、列表、元組、集合、字典六種。但並不是說就只有六種,有些第三方庫為了更好地解決特定問題就會新建一種數據結構,如Pandas中的Series和Dataframe就是兩種新的數據結構。
對象輸入就是將按照某一數據結構存儲的數據賦值給對象,下面就是三種不同的數據結構賦值。
a=123 列表賦值a=&39; 對象輸入,將階乘的正整數作為對象進行賦值b=1 條件語句,判斷是否為整數,方法是isinstance函數 for i in range(1,a+1): 對象輸出else:print(&34;) #條件語句,不為整數的對象輸出
代碼看得出來很簡單,但大致涵蓋了前文所說的編程思想,其它更複雜的編程其本質邏輯和這也是一樣的。
本文力求釐清Python編程的核心原理,讓大家在學習時能首先理解這些,然後就能更好地理解學習那些教程中的知識了。
讀者若是能看到這裡,說明本文至少還有一定的可讀性,那就別忘了前面所說的哦!
想學編程的小夥伴可以私信或者關注評論「學習」告訴小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