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數據顯示,截至6月15日,超過200隻存續的銀行理財產品淨值低於1。這些負收益銀行理財產品中,多屬於「R2」級別,即「穩健型、中低風險」。如今,越來越多的投資者意識到,原來銀行理財產品真的會虧損。業內人士提醒投資者,隨著淨值化轉型,這種情況出現的頻率會越來越高。因此,「資產配置」尤為重要,投資人要了解自己的風險屬性,找到最合適自己的投資組合進行資產配置。
鄭報全媒體記者 倪子
理財產品負收益並不少見
2018年4月資管新規出臺,明確要求銀行理財要打破剛性兌付,向淨值化轉型,投資者要自負盈虧。
實際上,銀行理財產品虧損的情況一直都存在,只不過過去虧損的大多是高淨值理財、私銀理財或私募理財產品,面向客群也大多是高收入或高資產投資者,所以並未引起太多關注。
一般來說,中高風險等級的理財產品容易虧損,尤其是配置股票等權益類資產的產品。但是,受近期貨幣寬鬆不如預期導致債市走熊等影響,一些銀行推出的PR2級(中低風險)理財產品,也發生了階段性虧損現象,從而影響到銀行理財產品淨值。
不過,近兩年理財產品淨值化轉型速度不如預期,截至目前,淨值型理財產品規模佔比只有50%左右,淨值型理財產品虧損的案例也極少發生,有些偽淨值型產品依然在執行剛性兌付。理財產品的初始淨值都是1,此後淨值會不斷波動,上漲的概率較高,但也有下跌情況,淨值跌破1的理財產品並不少見。
產品收益波動更為強烈
什麼樣的理財產品容易跌破1的淨值呢?業內人士表示,從目前來看,這些淨值在1以下的理財產品成立時間較短,產品期限較長,短期內淨值下跌不代表長期或最終投資收益,投資者無需過度關注短期淨值的下跌。一般來說,持有時間越長、理財產品虧損的概率越低。
此外,淨值型理財產品可能為投資者博取更高的投資收益。理財子公司對淨值型理財產品收取固定管理費及浮動管理費,浮動管理費針對超額業績基準的投資收益收取,在20%~100%,平均為50%左右。如果浮動管理費率不是100%,則投資者可能獲取超額業績報酬。
假設一款淨值型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為4.2%,浮動管理費率是50%,產品的實際投資收益率是5%,則投資者最終拿到的收益率是4.2%+(5%-4.2%)×50%=4.6%。
以某銀行的理財子公司披露的產品淨值數據顯示,該公司共有90款產品在3月底和5月底披露了產品淨值,這90隻產品在這2個月期間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在9%左右。該公司今年以來新發行的淨值型理財產品的平均業績比較基準在4.5%左右,可以看出,雖然淨值型理財產品的收益波動加劇,但給投資者帶來的收益要高於傳統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且部分產品能給投資者帶來超額業績報酬。
理財關鍵在於「資產配置」
據普益標準統計,2019年度,銀行發行的淨值型理財產品投資類型仍以銀行擅長的固定收益類資產為主,佔比高達94.63%。當前已有理財子公司透露部分產品正在逐步提升非固收資產的佔比,包括混合型基金、高股息高分紅股票等。
不少業內人士表示,未來理財子公司會加大「固收+」產品和指數類產品布局。同時,未來銀行應從簡單地賣產品,轉型為真正意義的財富管理銀行,才有未來的競爭力。
面對理財收益率不確定的未來,個人投資者應當如何應對呢?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出現的債市震蕩和一些銀行理財產品出現的虧損,是短期現象,未來理財收益率還是會回升的。在今後的投資中,「資產配置」變得尤為重要,投資人要了解自己的風險屬性,購買與自己風險承受力相匹配的投資組合,制定適合自己的資產配置。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