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礦機挖礦悄然崛起,不少人已經開始籌劃置辦礦機挖取BTC或ETH,那麼今天來了解一下比特幣的挖礦與其礦機發展。
就是依據POW共識機制的規則,礦工們通過計算工作量證明函數競爭記帳權的過程。
比特幣大約每10分鐘會記錄一個數據塊,所有的挖礦計算機都在嘗試打包這個數據塊提交,而最終成功生成這個數據塊的人,就可以得到一筆比特幣報酬。
而要生成數據塊,就需要礦工找到那個有效的hash值,而要得到正確的hash值,沒有捷徑可走,只能是猜。猜的過程就是計算機隨機hash碰撞的過程。
挖礦實際是礦工之間比拼算力,看礦機每秒能做多少次哈希(hash)碰撞,即計算機每秒產生hash碰撞的能力,算力越高,挖的比特幣越多,回報越高。
就是通過大量計算爭奪記帳權從而獲得新生比特幣獎勵的專業設備,只執行單一的計算程序。按照晶片和算力劃分,比特幣挖礦經歷過5個時代。
CPU挖礦:中本聰在挪威的一臺伺服器上挖出了比特幣的創世區塊。比特幣發展初期挖礦難度較小,參與的人很少,只需要有一臺能聯網的計算機,下載一個比特幣錢包,就可以進行挖礦,於是一些極客和程式設計師利用電腦的CPU就能挖礦,大部分個人計算機直接挖礦的收益都大於功耗。很多人只是覺得好玩,很多被挖出的比特幣被刪除而永久消失。
GPU挖礦:隨著比特幣價值認同的提升,挖礦隊伍擴大,比特幣全網算力不斷增加,競爭記帳權人多對算力的要求提升了。CPU擅長邏輯控制和複雜運算,顯卡擅長的是大規模並發計算,2011年開始,顯卡挖礦大熱,出現了GPU挖礦,即通過電腦設置的程序來控制顯卡進行運算。之後,又出現拼裝的顯卡礦機,這是早期比特幣礦機的雛形。
FPGA挖礦:相比CPU、GPU挖礦,FPGA挖礦時代特別短暫,僅存半年時間。它是使用FPGA可編程晶片為核心的礦機。2013年5月,南瓜張發布了第一臺FPGA礦機(南瓜機)開啟了挖礦新紀元,但是它的存在時間很短暫,很少再有同類產品出現,基本被市場遺忘。
ASIC挖礦:ASIC是一種專門為某種特定用途設計的電子電路(晶片)。有礦機廠專門為設計比特幣的SHA256加密算法而設計了ASIC晶片,由於ASIC晶片只為特定計算打造,所以效率可以幣比GPU這種通用計算晶片要高很多,挖礦效率更高。隨後,礦機研發進入高峰,大量的晶片礦機出現,並且晶片不斷進化。
大規模集群挖礦:隨著更多礦機加入挖礦,單獨的礦機也很難挖到比特幣了,個人挖礦成功的概率微乎其微。於是「礦池」這個神奇東西出現了。礦工將礦機集中起來,形成了礦場和礦池,集中大家的算力,一起挖礦,這樣獲得區塊的概率隨之增大,然後礦工根據自己的貢獻而進行分配。出現人為的集中算力,加大了中心化程度,這一點存在爭議。
目前,全球知名的比特幣專業礦機製造商包括比特大陸、巴比特BitFury、嘉楠耘智Canaan-creaTIve、億邦科技、比特泉ASICMiner、Butterfly Labs、GAW Miners、KnCMiner、21Inc、BTCS等。其中:比特大陸旗下的螞蟻礦機Antminer、蟻池Antpool、雲算力HashNest均在全球市場排名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