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漫長的等待,《侏羅紀世界2》終於如期上映。
在第一部預告片上線後的這半年裡,作為一個恐龍粉,可謂對此已經痴痴等待、翹首以盼良久了。下面就從我這個老粉眼中,談談這一部《侏羅紀世界2》中出現的恐龍種類和生存設定~~
首先是電影的logo,我們發現這個繼承了老版「侏羅紀公園」的恐龍世界的標牌又碎了……
正如1997年的《侏羅紀公園2》與1993年《侏羅紀公園》的差別,這當然是表示公園再次成為一片廢墟了,真是替反反覆覆建造公園的人們感到無力,造個恐龍公園,每次都因為小疏忽,說壞就壞。大家一定還記得《侏羅紀公園2》的副標題是《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那麼這會的《Fallen Kingdom》也到是一種呼應。
反正總而言之,恐龍們又都在「外面」自由生活啦。當然,那個在《侏羅紀世界》中致敬過《侏羅紀公園》的大門,又出現了,不過這次可當然是殘破不堪了……不過仔細看看,幾年過去,植被也沒增長多少,有那麼點不科學啊,這可是熱帶哦~
以下開始涉及輕微劇透,請小心打開~
首先是男女主角重新相聚後,一行人回到《侏羅紀世界》所在的怒布拉島上,這裡即將因火山爆發而毀滅,剩下的故事就圍繞解救恐龍運回大陸後而展開。在曾經的購物大街上停下腳步仰望的腕龍Brachiosaurs,當然,這是對1993年上映《侏羅紀公園》中腕龍作為所有恐龍的代表第一次出鏡的經典致敬。
《侏羅紀公園3》種也有腕龍出鏡的畫面,周圍還散布著劍龍Stegosaurus。不過似乎三次出鏡,腕龍的顏色都不一樣誒。
老恐龍迷們在看上一部《侏羅紀世界》時,一定對片中的兄弟倆重新回到已經廢棄的《侏羅紀公園》中的恐龍大廳充滿回憶。而這一部中,腕龍則為我們貢獻了宛如25年前的那個前腿抬起直立身子吃植物一樣的經典形象。當然這一次這個鏡頭的出現會十分哀傷,我們再此就不多做劇透了,但它一定會承包恐龍迷們觀看本片的最大淚點。
在預告片中已經告訴,面對火山爆發,一堆恐龍和主角們一起堆奪路狂奔。這其中奔走的恐龍有不少和腕龍一樣,大多屬於植食性,例如迷惑龍Apatosaurus、劍龍Stegosaurus、三角龍Triceratops、甲龍Ankylosaurus、腫頭龍Pachycephalosaurus以及吃昆蟲為主的似雞龍Gallimimus。從生態學的角度而言,這些傢伙在一起到倒也算是一個和平共處的平原恐龍群落。
這其中的不少恐龍隨後被捕捉運離了即將毀滅的小島,包括腕龍同屬蜥腳類恐龍的迷惑龍Apatosaurus,它們在上一集中曾經被所謂的暴虐霸王龍集體屠殺過。熟悉恐龍命名歷史的朋友一定都知道迷惑龍和雷龍這個名字之間那段複雜而波折的歷史。
這一堆被運走的恐龍中,劍龍Stegosaurus和甲龍Ankylosaurus 基本屬於在片中打醬油的角色。例如劍龍之後的身影就被牢牢地鎖在運送車的籠舍中了 。
畢竟劍龍在1997年的《侏羅紀公園2》種已經大出風頭,在《侏羅紀公園2》種,那隻正在大嚼特嚼蕨類的小劍龍可謂該片的最萌點。
至於甲龍,則只是在之後的恐龍拍賣大會中展示了把身姿,畢竟在它的同胞已經在上一部《侏羅紀世界》中和暴虐霸王龍大戰過幾個回合了。一開始出現在地面的遺骸也是它們的。
至於屬於似雞龍Gallimimus,從1993年的《侏羅紀公園》開始跑步,直到2015年的《侏羅紀世界》,再到這最新的一部,仍然是在跑步,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導演們只看上了它這一點,甚至都沒在被捕捉後給它什麼鏡頭。那麼在下一集裡,估計它們估計還會繼續奔跑吧,兄弟?
至於大家十分喜愛的三角龍Triceratops,這次主要是帶著一個三角龍小朋友一起楚楚可憐地出現在被囚禁的籠子中。
當然,三角龍真身沒怎麼搶鏡,但變成骨頭還是能夠繼續發揮戰鬥力的。那就是在本片故事情節中,運送恐龍離島的幕後推動者Lockwood的莊園博物館裡,三角龍的頭骨赫然在列。至於它具體發揮了什麼重要的作用,請大家看看下圖最醒目突出的部分,然後猜猜看吧。
不過本片的導演,還算與時俱進地增加了一個三角龍的同類,那就是中國角龍Sinoceratops。與三角龍的實心頸盾不同,中國角龍的頸盾有兩個空洞它在片中對挽救我們可愛的男主角起了重要作用,更多的就不劇透了。
在現實生活中,中國角龍的化石發現於我國著名的恐龍之鄉山東諸城,2010年由知名中國古脊椎動物和古人研究所的著名科學家徐星老師描述。
至於已經在《侏羅紀公園2》中充分展示頭部實力力的腫頭龍Pachycephalosaurus, 這次則將許多精彩的出鏡機會留給了自己的小同胞,體型小了一半的——冥河龍Stygimoloch。而它也不負眾望中分發揮了腫頭龍類的優良傳統,那就是頂——至於頂穿了什麼,大家看了片子就知道了。
不過關於冥河龍的分類地位一直存在著爭議,有些科學家認為冥河龍和另一種名字很有意思的龍王龍(因為科學家將龍王龍的定屬種起名叫霍格沃茲龍王龍Dracorex hogwartsia,取材於《哈利波特》)其實都只是腫頭龍的年輕形態而已。以下分別是龍王龍、冥河龍、腫頭龍的頭骨化石,似乎是能夠看出腦袋頂上的增厚越來越明顯的一種趨勢。
接下來我們來歸納一下片中的肉食性恐龍。首先還是從最不起眼的說起。那就是美頜龍 Compsognathus,哪裡都有它們活蹦亂跳的身影。首先在廢棄的商店櫃檯上,和恐龍玩具一起擺Pose的就是它,看起來十分可愛。
還記得它麼,就是《侏羅紀公園2》中出場時一起恐嚇小女孩,中段集體出動攻擊特種兵的那一小群傢伙。不過這麼小的體型,科學家們還是傾向認為它們以昆蟲為食。
而在預告片中已經出現的,那個在巖漿四溢處還強忍著燙傷,努力抓女主角和配角技術男的,正是重爪龍Baryonyx。它也屬於棘龍科,所以具有與棘龍和鱷魚相似的修長顎骨,但背部沒有帆狀物。總體而言,棘龍科的動物因為牙齒呈現錐形,而並非鋸齒狀,所以應該更適合吃魚。電影中一再把它們拿出來嚇人,可能也是因為片中幾個島都沒有合適的捕大魚的場所吧……
那麼為什麼人氣頗高的棘龍Spinosaurus只在在《侏羅紀公園3》裡耀武揚威了一次就不再出現了呢?我們估計很有可能是因為近年來隨著研究的深入,棘龍的形象已經和從前大不一樣,四肢遠沒有之前人們設想的那樣修長強壯,只能基本上在水中捉魚吃(當然也是很大的魚,例如巨大的鰩魚)。所以,和霸王龍打架,而且還輕鬆打贏了這事這事,大家就當沒發生過吧……看看小兄弟重爪龍登場嚇人就可以了。
至於驚鴻一瞥的異特龍Allosaurus除了在恐龍奔逃的過程中,只因多看了男女主角所在的平衡車一眼,就被火山飛石砸到外,還有比他更慘的麼……話說回來,怎麼食肉恐龍在這會都不顧著逃命,總要想著吃呢?
而之後異特龍也就剩下拍賣會上的少許鏡頭。不禁讓粉絲略微失望,作為真正生活在侏羅紀的最頂級掠食者,無論是在侏羅紀公園還是世界中都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啊。
其實大家也都知道,無論是侏羅紀公園還是侏羅紀世界,裡面出鏡的很多恐龍其實都是白堊紀的(據說是Jurassic在英文中看起來比Cretaceous更高端,畢竟一個是源於位於瑞士法國交界的聽起來很高端的山名,一個低調地是作為粉筆原料的礦物白惡)。這下同時出現了侏羅紀和白堊紀的「盟主」,居然沒擦出什麼火花……
在片中所出現的真實存在過的恐龍中,長著萌萌的四指小短手,而且頭上有犄角的食肉牛龍Carnotaurus也算是傾力配合奉獻了一把。作為阿貝力龍科(Abelisauridae)的代表,食肉牛龍萌萌的小短手可是比著名的暴龍科(Tyrannosauridae)還要迷你。
它是在眾龍奔逃中試圖捉中國角龍而失敗、然後又在試圖嚇唬我們的主角而被老霸王龍一口摁倒而失敗。
最後還在制服片中樹立的反派的過程中,被老霸王龍輕鬆推開而失敗。不得不說食肉牛龍是一個敬業的好演員啊。
至於我們的老霸王龍Tyrannosaurus rex,或者乾脆叫它老暴,作為我們的老朋友,從1993年的《侏羅紀公園1》開始出鏡,它出道至今已經二十多年了,風採始終不減當年,而且始終保持吃羊的愛好,擁有著眾多新老粉絲。
在片中它曾奔過來來幫主角按倒食肉牛龍等等,火山爆發的千鈞一髮之際嗎,它怎麼還有閒情又出來解救男主角呢……
之後,她就在車裡好好睡覺了……
在上一部《侏羅紀世界》中已經和基因改造後的暴虐霸王龍大幹過一場。論年齡,這位霸王龍老奶奶,的確稱得上是師太級別了。所以這一次武打戲來的不多。預告片裡展和食肉牛龍的那場對手戲已經很不多了。
在正片中老暴出場時留下更多的儘是——「來一口就輕輕地走,不留下一片雲彩」的仙風道骨做派,也不虧為一代宗師了。
上一部一號反派是基因改造的產物——暴虐霸王龍,這次只有它的一段肋骨繼續在遺傳學上發揮作用了。
這一次我們的華裔科學家吳博士,又搞出了新進展,雜上加雜地搞出了暴虐迅猛龍Indoraptor。好吧,吳博士,你在起名字上的創意真不算多……
暴虐迅猛龍Indoraptor的長相其實上一次的暴虐霸王龍有的一拼,畢竟主要基因來自暴虐霸王龍的那段骨頭。
在性格上呢,暴虐迅猛龍雖然據說能夠根據指示進行獵殺行動,但看起來頭腦發熱的時候還是會亂來。
明明已經充分發揮偽裝技能從籠子裡出來了,還是要在已經自由的情況下唯獨非要追著小女孩不放。
這一點上一集的暴虐霸王龍看起來都比它睿智,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只能歸結為都是導演的安排。
不過在擺造型上,暴虐迅猛龍和夜晚還是蠻配的。劇透一下,這個反派的死法其實是挺慘的……
那麼,誰被安排來和這次的大反派暴虐迅猛龍大幹一場呢。當然是它基因的另一半來源者——那隻名叫的Blue的真正迅猛龍Velociraptor。
侏羅紀系列電影中迅猛龍名字、身份、體型、外貌形象的眾多Bug我們就不詳細講了。真正的Velociraptor發現於蒙古及中國內蒙古等地,標準中文名是伶盜龍,體型遠不及電影中那麼大,而且身披多種羽毛。2007年權威的學術雜誌《Science》專門有一篇《Feather quill knobs in the dinosaur Velociraptor》講了這個。大家就當它是存在在平行宇宙的那種實名為伶盜龍、身形為恐爪龍的迅猛龍即可。
不過也有人說《侏羅紀公園》系列的作者,已故的著名作家麥可·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最早撰寫這個系列時,採納了科學顧問JackHorner和Gregory Paul的觀點,那就是將中文翻譯為恐爪龍屬(Deinonychus)的幾種恐龍放在伶盜龍屬(Velociraptor)中,其中就包括《侏羅紀公園》影片開始時在美國蒙大拿州發掘的那種。所以,這個名字就這樣叫下來了。
當然那都是1993年的事了,而且在當時也不是學術界的主流觀點,之後的恐龍研究更是日新月異,同屬馳龍科的許多恐龍都被認為身上都應該帶有羽毛。所以,整個電影系列中的長著恐爪龍體型和模樣的「迅猛龍」其實也該有不少羽毛才是。不過這樣這個系列電影一開始的復原形象不就尷尬了麼,所以只好在這個平行宇宙中將形象和名字一併錯下去了。
作為整個系列中智商最高的恐龍代表,看完這次這部電影,大家估計也要對迅猛龍進一步圈粉了。
而且片中還有一個給它治傷的場景,又是一個對《侏羅紀公園2》中場景的致敬。
尤其是對它小時候萌態可掬形象的回放,相比會溫暖一大批想像片中Owen一樣養恐龍的粉絲們的心。
至於片中出現過的其他不是恐龍的龍,這次基本都處在打醬油狀態。水裡的滄龍剛開始在雨夜中顯過身手。
而在後來離開努布拉島後出現在了熱帶衝浪聖地。看起來是美洲的太平洋沿岸,不過會發生什麼呢?衝浪者吃起來夠不夠塞牙縫呢?估計它以後要靠往來這裡南北遷徙的鬚鯨類為食?估計導演也沒想好。
而在正片中也沒幾個鏡頭,在漫長片尾字幕後的彩蛋(對,本片有彩蛋,請耐心等待)中出現的翼龍們,似乎去大城市生活了啊。等等,上一部《侏羅紀世界》中它們明明已經四散逃脫了,按道理三年前就飛到世界各地去了,這回能在城市看到似乎不應該驚訝吧。再等等,十七年前《侏羅紀公園3》結尾處,就已經表現了翼龍們飛向島外新生活的情況。那麼多年過去了,全世界都沒說法?……
片中還有一個驚喜是我們喜愛的Ian Malcolm博士又出鏡了,不禁讓然淚奔。二十多年,真是青絲變白髮啊。不過眼鏡似乎還是相似的款式。
而那句經典的臺詞——「Life finds a way」也隨著預告片中旁白再現,不過這一次他在正片中居然基本就幹了個旁白的工作,講了很多大道理,不禁讓略顯失望……
最後我們再回到本片所發生的地點,努布拉島。在1993年的《侏羅紀公園1》種頭幾個鏡頭裡,就告訴我們這個影片中虛構的島嶼位於哥斯大黎加外海120英裡處。
而且我們從片中給出的信息可以知道,這個島南北長8英裡,東西寬3英裡,面積為22平方英裡。換算一下,也就12.9公裡長,4.8公裡寬,面積57平方公裡。實在不能算大,要知道上海自然博物館所在的上海靜安區和臨近的黃浦區面積加起來,差不多也就是這個數呢。
努布拉島Isla Nublar 在西班牙語中的意思是雲霧中的島的意思。看看上面這張侏羅紀世界的導遊圖,除去本來就不適合恐龍生存的火山口區域和人工設施區,雖然植被總體來說很茂密,但這島上的有效棲息地面積是在比較有限。
我們再來看看它的地形圖和恐龍展示區域分布。有人投餵食物的情況下還好,但明明這個遊樂公園已經癱瘓了好幾次了,而且跨度已經快三十年了。裡面的恐龍居然都能一次次地生活良好,也真的算是不容易。我們姑且相信島上的植物資源豐富到能夠自然養活那麼多擁有具大飯量的植食性恐龍,並且相處愉快。那肉食性恐龍怎麼辦?即使植食性恐龍多到足夠包括老暴在內的這麼多種的大小型肉食恐龍吃N年。它們之間就真的能和平共處嗎?
根據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上的所參考的研究信息,在現在的世界中,與侏羅紀系列電影所設置的努布拉島距離不遠、生境相似的中美洲大陸環境中,頂級食肉動物美洲豹Panthera onca,雌雄個體在墨西哥家域大小就分別為25-60平方公裡和33-41平方公裡,想想本片中老暴還去動物園和美洲豹的親戚獅子對吼,大家能夠感受出它和非洲獅的體型差距。
我們不難推測,僅僅老暴就需要多少面積的家域空間來維持自己的生存。更不要說還有那麼多明顯呈現競爭關係的其他種類的大型肉食恐龍。想想這島的總共面積才57平方公裡,各種大型食肉恐龍之間只能是抬頭不見低頭見了……
不過侏羅紀系列電影裡還有一個細節是除了努布拉島,在它的西邊還有更大的一個群島,也養著恐龍,《侏羅紀公園2》開頭開船的漁民曾經不願靠近這個群島,並稱它們為5座死亡之島。它們的相對位置如上面這個地圖所示。
在1997年的《侏羅紀公園2》中,曾經借侏羅紀公園的創始人John Hammond講到,除了公園主體所在的努布拉島,還有一個2號地點——索納島Isla Sorna,就是5座死亡之島其中之一,西班牙語的意思是諷刺之島。它的大小甚至是努布拉島的四倍以上。《侏羅紀公園2》和《侏羅紀公園3》的故事其實都發生這裡。
《侏羅紀公園2》就展示過其中的10種恐龍,包括其樂融融的霸王龍一家三口。
而在《侏羅紀公園3》中還多了棘龍。實際情況,這裡的恐龍種類和數量肯定比努布拉島多。而且關鍵的問題是,本次電影中因為火山爆發而毀滅的是努布拉島而已,壓根就沒提索納島怎麼樣了,那裡的恐龍應該都沒什麼事。
老粉絲們一定記得《侏羅紀公園2》的結尾,John Hammond說在政府的努力下,將把那裡建成沒有人幹擾的自然保護區。距那時,已經二十一年過去了,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下一集裡,索納島有可能會再次回歸我們的視野,那麼,這部看完了,只能在恐龍與人類共存的電影宇宙中繼續期待下一部的精彩了!
註: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作者介紹:微博@核心17,科學科普博主。
—END —
完美世界影視是中國領先的影視文化投資、製作及發行機構,主營業務涵蓋影視精品內容、藝人經紀、綜藝娛樂、影遊聯動、投資和國際業務等多個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