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慧保天下
12月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聽取銀保監會關於人身保險發展的專題匯報,部署促進人身保險擴面提質穩健發展的措施(詳情查看《最新國常會指引人身險擴面提質,呼喚真正解決問題的健康險、養老險,以及長期資金》)。
這是國常會繼2014年研究加快發展商業健康保險,2017年研究加快發展商業養老保險,2019年研究促進社會服務領域商業保險發展措施之後又一次探討人身險業,政策即機遇,會議消息一出,迅速在行業內部引發高度關注以及各種解讀。銀保監會對此的理解是怎樣的,將來又會採取哪些措施?
12月16日,國務院舉行政策例行吹風會,邀請銀保監會副主席黃洪、人身保險監管部主任陳映東、保險資金運用監管部主任袁序成出席會議,圍繞上述業界關心的話題,現場回答記者提問。
銀保監會下一步的發展思路,已經基本明了:
關於商業健康險
黃洪直指三大問題,期限短、賠付少、無序競爭
在吹風會上回答有關商業健康險發展的問題時,黃洪首先肯定了商業健康保險的持續快速穩定發展,稱其「速度快、產品多、保障寬、覆蓋廣」,並指出「我國商業健康保險的發展是好的,是健康的」,但同時,他也毫不客氣地指出了商業健康險在快速發展中存在的三大問題:
第一, 在售產品期限比較短。
黃洪指出,目前國內在售商業健康險主要都是短期健康險,購買的人群都是年輕人,雖然保費低廉,但卻無法解決老年人醫療費用負擔重的問題,而老年人口實際才是醫療費用消耗的主力群體。
「我們知道,人隨著年齡增長,年齡越大,得病的概率就越高,所需要的醫療費用也就會越多。我看過一個數據,全球老年人口大概佔15%,15%的老年人口醫療衛生費用支出中佔65%, 85%的年輕人只消耗了醫療衛生支出的35%左右。」
黃洪同時指出,保險是今天為明天做準備,年輕為老年做準備,現在為將來做準備,「這種短期險帶有一點『快餐食品』性質,容易給投保人形成不正確的健康保障消費觀念。」
對於如何引導險企開發長期健康險,其也給出方向,指出,將在產品政策上,推動商業保險通過區別定價和費率浮動,以及資金帳戶積累等方式,鼓勵年輕人和健康人群為未來的健康保障投保。
第二,雖然保額很高,但實際上能夠理賠支付的金額比較少。
很多短期醫療險保額動輒高達數百萬元,賺足了眼球,但因為理賠門檻較高,客戶實際可以用到的機會卻很少,對於這一點,黃洪也直言不諱進行了批評。
黃洪表示:「現在很多商業保險產品的醫療費用支出是指醫保目錄範圍內的自付部分,而醫療衛生有三個目錄,一個人得了大病,需要用很多目錄外的藥,這是要個人支付的。」
針對這一點,黃洪表示,「要鼓勵引導保險公司在商業健康保險保障範圍設計上,儘量把目錄外合理的醫療費用作為商業健康保險的保障責任範圍」。
同時,他也表示「我個人認為,目錄外的自付醫療費用恰恰是商業醫療保險未來巨大的發展空間」。
第三,存在無序競爭的問題,打價格戰。
商業健康險雖然高速發展,但競爭也日益激烈,價格戰屢見不鮮。對於這一點,黃洪也在會上明確指出。並表態,對這些問題,銀保監會高度重視,並將採取有力的措施加以解決。
對於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黃洪在會上也進行剖析:「一個根本性的原因,就是商業保險公司經營商業健康險的時間太短,數據積累太少。」
對此,他指出,一定要「強基」,即加強一些基礎建設,包括信息系統建設、精算制度建設、定價規則建設,特別是要進一步對疾病發生率表進行完善。
「我們現在基本上是全國統一的疾病發生率表,但是我們國家有14億人口,除港澳臺地區之外,有31個省市自治區,不僅東中西經濟發展差異很大,不同的區域,一些疾病也具有地方性質。所以,如何精準定價,就要精準制定一套不同地區,起碼要做到以省為單位、通過數學模型以及積累數據編制的疾病發生率表,這樣我們的產品定價會更加精準。這方面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關於商業養老保險
前三季度養老金保費收入僅551億元,佔比僅2.1%
「將商業養老保險納入養老保障第三支柱來加快建設」也是國常會在提及人身險業時提到的一項重要內容,銀保監會將如何落實?
「今年三季度末,我國養老年金保險原保費收入僅為551億元,在人身保險原保費收入僅佔2.1%」
在回答有關「將商業養老保險納入養老保障第三支柱來加快建設」的題目時,黃洪首先介紹了國內商業養老保險的發展現狀,他指出,近年來,我國商業養老保險發展較為迅速,但是與發達國家成熟保險市場相比仍較為滯後。
「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具有養老保險功能的人身保險保費收入在全部保費收入裡佔比約為50%,而養老年金保險保費收入佔比超過35%。到今年三季度末,我國養老年金保險原保費收入僅為551億元,在人身保險原保費收入僅佔2.1%,積累的保險責任準備金超過5600億元。」
「支持設立養老保險公司、養老金管理公司等專業機構」
「開展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試點,適當擴展保障責任,提供更加靈活的養老金積累和領取服務」
「創新發展提供具備長期直至終身領取功能的養老年金保險,特別是能夠與其他養老金融產品所積累的養老資金有效對接的即期年金產品」
面對養老金保費佔比極低的現實,銀保監會將如何引領行業?對此,黃洪也明確表示,監管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推進加快推進商業養老保險的發展:
一是加快發展專業化經營市場主體。支持設立養老保險公司、養老金管理公司等專業機構,擴大養老金融產品和服務供給,鼓勵養老保險機構堅持專業化發展方向,深耕養老金融業務領域,積極探索長期養老金管理和養老金融服務新路子,在第三支柱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二是擴大商業養老保險領域對外開放。堅持營造公平競爭的良好市場環境,完善相關監管措施,確保各項對外開放政策在養老保險領域落地實施。支持境外資本參股設立各類養老保險機構,支持外資保險公司經營商業養老保險業務。通過引入國外成熟的養老保險業務經營和養老金管理經驗,提升我國保險業經營水平,服務好人民群眾差異化養老保障需求。
三是加大養老保險產品創新。開展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試點,適當擴展保障責任,提供更加靈活的養老金積累和領取服務,支持保險機構立足消費者需求,創新發展提供具備長期直至終身領取功能的養老年金保險,特別是能夠與其他養老金融產品所積累的養老資金有效對接的即期年金產品。鼓勵保險機構面向創新創業就業群體的保障需求,開發有針對性的養老產品,支持保險機構探索運用網際網路、金融科技等方式,優化業務流程,改進服務質量。
四是強化養老保險基礎建設。完善數據標準,規範商業養老保險相關統計標準和統計規範,加強商業養老保險信息統計和保單管理,修訂完善行業經驗生命表、疾病發生率表等數據基礎,擴大視野,加強與養老健康領域機構合作,多維度增加數據積累。
五是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提升專業能力。鼓勵保險機構加大精算、投資等專業人才的引進力度,督促保險機構改進精算專業技術,加強長期穩健投資和風險管控能力建設,夯實行業發展根基。
關於高質量發展
我國人身保險市場仍處於初級發展階段,初級發展階段最大的優勢是市場潛力大
人身險行業現階段的目標是「高質量發展」,現在距離這一目標還有多長距離?
對此,黃洪介紹了我國人身保險業發展的基本情況,指出,我國目前是世界第二大保險市場,從保險業的發展速度、規模、市場總量以及國際影響力來看,這些年來確實取得了不少進步。在2017年,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市場,但其認為,這並不能證明國內人身險業已經是「高質量發展」。
「我個人的看法是,衡量一個市場的發展階段,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綜合分析:一是滲透率,二是市場需求,三是供給能力,四是市場競爭狀況,五是市場主體的經營管理水平等。」
從這幾個指標出發,黃洪一一進行詳細介紹,並得出結論:「我國人身保險市場仍處於一個初級發展階段,初級發展階段最大的優勢是市場潛力大。因此,我認為我國人身保險是全球潛力最大的市場,發展前景一片光明。」
以下即為5個指標的詳細介紹:
一是從滲透率來看,我國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分別只有4.3%和430美元,在全球的排名分別排為第38位和第46位,不僅遠低於發達國家保險市場的水平,也低於全球保險業的平均水平。目前我國人均持有人身險保單數不足1件,僅為0.8張,這與發達國家存在著較大的差距。
二是從市場需求來看,儘管近年來人民群眾對保險產品的需求大幅提升,主動買保險的人多了,但保險仍然沒有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目前,我國僅有1/5的人擁有長期壽險保單,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較大。
三是從供給來看,目前的商業保險產品數量雖然還是不少的,但是產品的形態較為單一,同質化的產品比較多。產品本身的吸引力也不夠,與人民群眾的需求仍有較大的距離。特別是針對老年人、兒童、新業態從業人員風險特徵的產品供給不足,在應對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和重大自然災害時,保險業的風險補償作用的發揮也比較有限。
四是從市場競爭狀況來看,我國人身保險目前還沒有形成充分競爭的市場格局。從保費收入來看,前5家公司的保費收入佔市場的一半,前10家公司市場份額佔到了市場的將近7成,仍然屬於寡頭壟斷的市場格局。從經營結果來看,前5家公司的利潤約佔行業的8成。
五是從經營管理水平來看,與國外發達國家的保險公司相比,我們的經營管理水平還是有較大的差距。比如,在成本控制、風險控制、資產負債匹配等方面,差距還是比較明顯的。目前,除大型保險公司經營狀況快速提升之外,大部分中小保險公司經營管理還比較粗放,發展仍然存在比較困難的局面。今年11月末,31家中小人身保險公司還處於虧損狀態,佔機構數量的34%。
Tips:會上透露的一些關鍵數據
目前我國有3億人購買長期人身險保單,被保險人接近6億人,商業人身保險覆蓋面達到42.7%,風險保障總額超過1000萬億元;
前三季度,城鄉居民大病保險覆蓋10億多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參保患者實際報銷比例平均提高了14個百分點;
商業養老年金保險保費收入551億元,責任準備金5623億元;
健康險前三季度保費收入達到6666億元;
截至11月末,人身險公司資金運用餘額18.5萬億元,佔全行業的88.3%,其中絕大部分為長期資金;
目前,中短期業務保費佔比僅為4%,佔比從2015年高峰時期下降了近九成,萬能險業務佔比為15%,佔比從2016年高峰時期下降一半;
目前,我國人身險公司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236.5%;
今年以來人身險公司經營活動現金淨流入1.6萬億元,為近年來的最高值;
完成人身保險費率形成機制改革,主流產品價格平均下降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