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新風學術網
1、綜合比較與社會調查法
(1)綜合法。大致分為「綜述」和「述評」兩類。「綜述」要求歸納、總結學術界對某一問題的全部研究成果。所謂「全部」是相對而言的,可以是某一階段的「全部」,也可以是某一次會議的「全部」。「述評」要求在此基礎上加以評論。選擇這類課題,首先要全面佔有資料,實事求是地進行科學概括和分類。評價他人成果時,力求客觀公正,不帶感情色彩;發表自己意見時,要有獨到見解,有理有據。
(2)比較法。首先要確認對象具有可比性,即屬於同一種類或同一條件、同一關係。既有縱向比較,也有橫向比較。縱比是歷史比較,即比較同一事物在不同時間內的具體變化,例如儒家思想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演變問題,橫比是不同的具體事物在同一標準下的比較,確定其相同與相異之處,並探索原因何在。如研究清代兩大代表性傳奇《長生殿》與《桃花扇》的異曲同工,即是橫向比較。
(3)社會調查法。學位論文的最終目的是為社會服務,選題的確定,應以社會需要為出發點,注重社會調查,從社會實踐中搜集第一手資料,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最終確立選題。真正做到選題源於實踐,服務於實踐。
2、材料提取、擬想驗證啟發法
(1)材料提取法。閱讀材料是多多益善,要勤於動手、認真思考、歸納分類。要弄清哪些屬於本學科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哪些屬於本學科爭論的焦點問題。經過反覆琢磨和提煉升華,形成自己的選題。
(2)擬想驗證法。是指先有擬想,而後通過閱讀資料並驗證來確定選題的方法。根據自己平素的觀察和學習,初步確定選題範圍,再閱讀大量資料,了解學術界的探討。如有一位研究生以《我國企業資產重組的理論分析與實踐探討》為題探討國企怎樣擺脫困境問題,這個選題就是在搜集大量有關國企資產重組成敗案例的資料基礎上確定的。
(3)啟發法。教師在講授中,將課堂知識與課外閱讀相結合,就某一問題論證的觀點、依據、方法給研究生以啟發,開拓思路,使其找到合適的選題。如教師講授市場營銷理論時,學生深受啟發,聯想到某企業加強品牌管理的成功經驗,由此確定《關於企業名牌戰略再思考》的課題。
3、回溯法
這種方法是從事物結果或現狀著手,進行逆向思維,追根究底,尋找矛盾的根源,確定選題。比如《紅樓夢》的研究論文,大多以脂硯齋評語為論據。進一步分析比較,發現這些評語有可疑和自相矛盾之處。如目前已知最早的手抄本乾隆甲戌(1754年)本《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第五回批語寫道:「作書者視女兒珍貴之至,不知今時女兒可知?餘為作者痴心一哭,又為近之自棄自敗之女兒一恨。」其口氣顯然出自與「作書者」不同時代的後人。但據大量脂批推斷,脂硯齋又是比作者年齡大的至親好友,參與小說的修改、校定和謄清等工作。如第十三回末批語寫道:「秦可卿淫喪天香樓,作者用史筆也。老朽因有魂託鳳姐賈家後事二件,……因命芹溪刪去。」其中「芹溪」即曹雪芹。1754年曹雪芹30餘歲,而批書者已自稱「老朽」。這是其自相矛盾處。可疑之點如:甲戌本第一回末批道:「至脂硯齋甲戌抄閱再評,仍用《石頭記》。」直至30年後的乾隆甲辰(1784年),才出現第一個全書以《紅樓夢》命名的八十回手抄本。在此前所有手抄本均題名《石頭記》。但在甲戌本第五回卻出現這樣的脂批:「設言人亦應如此法看《紅樓夢》一書,更不必追究其隱寓。」
如何解釋上述問題?可以採用「回溯法」,追究甲戌本發現的經過。1928年2月,胡適發表文章,宣稱他買到甲戌本,並公布他研究甲戌本的結果。但此後30餘年,胡氏對此書及其來歷一直秘而不宣,直到1961年臺灣影印此書時,他說:「我當時太疏忽,沒有記下賣書人的姓名住址,沒有和他通信,所以我完全不知道這部書在那最近幾十年時的歷史。」據此,有的紅學家提出脂批的真偽問題,引起學界關注。如果選這個題目,不妨定名為《脂批疑案考》。
4、移植與懷疑法
(1)移植法。指借鑑其他學科的方法研究本學科的問題,在正確理解其他學科基本原理和方法基礎上,與本學科特點和規律有機地結合。隨著現代科學發展,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不斷湧現,打破傳統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分界,學科之間相互滲透成為現代科學發展的重要特點,這是移植法的客觀基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將一門學科的方法和理論引入另一學科,往往會導致新的重大突破。研究生要善於發現不同學科研究對象與思維方法之間的聯繫,從其他學科的研究中得到啟發,找到發現問題的工具。在文學研究領域,嘗試用移植法寫出的論文,如林興宅以系統方法研究魯迅的《阿Q正傳》,成功地解開了阿Q形象之謎;李正民借鑑熵定律和耗散結構理論研究文學發展規律,提出「文學散化律」和中國古代文學史分期的新見解;周先民用心理分析方法解釋李商隱的「無題詩」,揭示了前人所未道的深層心理奧秘。
(2)類比移植法。類比移植的重要前提是必須找到兩者之間的共同點或聯繫點,包括選擇類比對象和類比推理兩個環節。前者要以研究目的為依據,選擇自己熟悉的,或生動直觀的東西作為類比對象;後者通過比較考慮其相同點或相似處,找到類比移植的著眼點。
類比移植有以下三種情況:概念類比移植。如生物學中的「向性」概念,引申到教育領域的師生關係研究上,就出現了向師性概念。教師如何借用學生的向師性特點形成良好的師生關係,就成為教育理論界研究的熱點問題。理論體系移植。如在研究課堂教學藝術時,可以借鑑美學標準體系———材料美、形式美和表現美,把課堂教學藝術分為教學材料的運用藝術、課堂教學形式的組織藝術、課堂教學的表現藝術。方法移植。這裡既有思維方法移植,又有研究方法移植。從理論發展歷程看,理論發展上的任何一次根本性革命,都與思維模式和研究方法的革命息息相關。方法的移植是最高層次的類比移植。
(3)懷疑法。學術無禁區,科學無止境。今日被認為的真理,明天也許就成為謬誤,因此對任何理論觀點和實踐行為,研究生都可以持懷疑態度,對已有結論、常規、習慣、行為方式等合理性作非絕對肯定,或作否定判斷。懷疑必然會引起研究生對事物的重新審視,從中發現新問題。
懷疑的主要依據有二:一是大量的事實和經驗;二是科學分析的邏輯結論。懷疑結果也有兩種可能:一是部分或完全證實自己的懷疑;二是證偽了自己的懷疑。無論證實和證偽,都會使研究生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向前邁進一步。例如,對「學校教育在人的發展過程中起主導作用」這一觀點,可以進行深入探討。影響人的發展因素多種多樣,有遺傳、環境、教育和人的主觀能動性等,其中學校教育只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從理論上講,學校作為一種專門教育機構,應該在人的發展中起主導作用,可事實上並非如此,因為學校教育對人的發展起主導作用是有前提條件的。人的發展有其內在規律,除非學校教育符合這種規律,否則學校教育作用有限。現實中有的學校教育發展滯後,就很難對學生發展起主導作用。
5、換位思考法
換位思考,旨在擺脫原有思維定勢,從不同角度和層次認識研究對象,以形成關於對象的新認識。這就需要重新編排整理一組熟悉的資料,從不同角度看待它,並擺脫當時流行理論的影響。換位思考有同層換位、異層換位、時空換位三種。
(1)同層換位。是指從同一邏輯層面上,對研究對象進行不同角度和側面的觀察、分析和研究。如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研究教育理論問題,多從泛智論體系出發,建立自己的教學理論體系,首次把教育學研究從哲學認識論中分離出來。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研究教育學,則從教師角度進行系統研究,構建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育學理論體系。美國教育家杜威則從經驗主義哲學背景出發,構建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學體系。教育理論發展的這三個高峰,都是以換位思考為特徵,在教育、教師、教學活動的三個要素層面上進行,屬於同層換位。
(2)異層換位。當代教育理論發展不再單一地從教師、學生或教材層面展開,更多的是從師生關係(要素)之間的聯繫層面展開,從師生互動角度討論教育、教學問題,即不同層次換位。
(3)時空換位。當我們討論同一教育、教學問題時,從不同時間和空間角度研究。如辦學地點選擇問題,我們會問,為什麼中國古代書院可以辦在名山大川旁邊而薪火不斷,而當代中國大學卻非得辦在都市呢?為什麼美國的許多著名大學可以辦在偏僻的小鎮上,而中國就不行呢?這就是時空換位思考。
6、時間法
根據研究時間可以分為橫剖研究與縱貫研究兩種。
(1)橫剖研究是指在某一個時間對研究對象進行橫斷面(對研究對象的不同類型在某一個時點所構成的全貌)的研究。其優點是研究面廣,多半採用統計調查方式,資料格式統一,且來源於同一時間,因而可對各種類型的研究對象進行描述和比較,但資料的深度和廣度較差。比如教育資源普查就是一種典型的橫剖研究。
(2)縱貫研究是指在不同時點或較長時間內,從正向或逆向兩種發展方向對某一科學發展現象的觀察和研究,便於了解現象的發展過程,比較不同時期的變化;而且由於各種變量的時間順序清楚,因此容易作出邏輯因果判斷,但其研究範圍較小,難以進行不同類型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