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工研院當好「助攻手」打造醫療器械產業創新高地

2020-12-28 河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聚焦高端醫療器械領域,引入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蘇州醫工所」)成熟的技術、人才和獨特的成果轉化模式和經驗,在鄭州高新區建設以醫療器械工程化和產業化為主要方向的新型研發機構,並將其打造成既具有研發能力,又具備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產業孵化能力的平臺載體,以此吸引國內外高端人才、科研成果落地鄭州,全面提升醫療器械產業價值鏈,帶動醫療器械產業集聚和轉型升級,把鄭州打造成為醫療器械產業發展的創新高地。」自成立以來,中科院蘇州醫工所鄭州工程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鄭州工研院」)圍繞這一建設目標,強創新、重研發、促合作、育人才,進一步助推鄭州市大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

創新帶動產業聚集和轉型升級

當今,醫療健康領域正處於突飛猛進的數位化變革之中,醫療信息化發展、全民大健康正在逐步構建「健康中國」。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讓國人對大健康產業有了更多的期待和更高的要求。2020年1月,由鄭州市政府、蘇州醫工所和鄭州高新區管委會三方共建成立的新型研發機構——鄭州工研院應運而生,圍繞鄭州市大健康產業發展需求,以國產創新醫療器械、生物醫學科學儀器為核心,研發先進生物診療技術,打造高端醫療器械工程化平臺。

具體研究什麼?來看看鄭州工研院設立的三個研究中心:

細胞工程研究中心,圍繞幹細胞產業鏈的幹細胞製備與儲存、先進幹細胞治療技術和免疫細胞治療技術研發、臨床試驗備案進行針對性布局,基於多種技術,研究範圍涵蓋幹細胞再生醫學、類器官工程、組織工程、多模態細胞成像、大數據與智能診斷,形成從基礎研究、技術開發到儀器研製的全鏈條研發。

生殖健康工程研究中心,致力於生殖、生育健康相關檢測關鍵技術的研究與突破,依託中科院蘇州醫工所的科研力量和產業化經驗,促進科研成果落地中原人口大省,改善區域人口生殖健康醫療環境,實現先進檢測技術及設備的產業化,孵化一批相關醫療科技企業。

免疫生物技術研究中心,通過與國內免疫診斷試劑生產、研發企業或機構進行產學研合作,凝聚、培養工程技術創新人才,整合優勢資源,圍繞臨床重大疾病診療以及公共衛生重大事件需求,將免疫學的理論研究應用於免疫生物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利用各種標記技術、示蹤技術,超微量、特異性地分析檢測人體各種生理和病理狀態下的免疫學指標,進行疾病診斷、療效評估和預後判斷。產業化方面,開展免疫診斷試劑產業核心技術的攻關和關鍵工藝的試驗研究,促進重大科技成果應用,推動免疫診斷試劑產品轉化和產業化。

採訪中,鄭州工研院常務副院長張京鐘錶示,「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這兩者都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這是我們黨首次在綱領性文件中強調科技創新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作為醫療衛生戰線的科技工作者,我深受感動,備受鼓舞,同時也倍感責任重大。作為蘇州醫工所在河南省的分支機構,鄭州工研院依託蘇州醫工所的科研力量和成熟的成果轉化模式,以技術創新為核心,以提供高端醫療器械工程化技術服務為基礎,著力建設醫療器械工程化技術服務平臺,帶動地區醫療器械產業聚集和轉型升級。」

產學研合作促科技成果就地轉化

今年7月,鄭州大學與蘇州醫工所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在平臺搭建、成果轉化、項目開發、人才培養等方面實現資源共享、協同發展,進一步助推高新區、鄭州市生物醫藥產業發展。

今年9月,河南省醫療器械檢驗所與鄭州工研院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以河南省醫療器械檢驗所現代化綜合檢驗檢測體系建設與發展為主線,立足鄭州工研院醫療器械工程化和產業化方向,融合雙方資源優勢,共申項目、共育團隊、共同打造既具有研發能力、又具備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產業孵化能力的平臺載體,強化區域醫療器械檢驗檢測水平。

短短數月,鄭州工研院促成了兩項「好姻緣」,進一步發揮蘇州醫工所在國家、中科院和行業的科技資源、人才資源、成果優勢和社會影響力及帶動力,凸顯了研究院強化產學研合作的決心與實力。

立足鄭州,面向河南,輻射全國。據張京鍾介紹,鄭州工研院將踐行以市場為牽引的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機制創新雙輪驅動發展模式,建立醫療器械企業孵化平臺,充分發揮鄭州工研院「人才+科技+產業+資本+市場」的綜合優勢,積極引入技術、資金、市場等各方要素,配套創新型激勵政策,努力形成協同效應,為鄭州工研院健康有序發展提供保障。同時,積極參與設立先進醫療器械專項投資基金,引導和支持科技成果轉化落地鄭州。

打造高水平科技「智庫」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鄭州工研院還有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積極引進國內外行業領軍人才和團隊,並充分利用研究所、高校和醫院等各類人才資源,開展高層次專業人才培養。」 在提及人才隊伍建設時,張京鐘錶示,研究院將發揮各方優勢開展醫工合作,聯合開發高端國產醫療裝備和生物診療技術,針對國家安全和全民健康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如突發烈性傳染病)研發系列快速診斷裝備和試劑,聯合打造一支快速反應團隊,並努入使之成為捍衛國家公共衛生的戰略力量。

此外,作為三方共同搭建的引領鄭州市乃至河南省醫療器械產業生態環境的高端技術智庫機構,鄭州工研院未來將是省內針對醫療器械產業發展的「政研產學商」創新實體,承擔理論創新、實踐創新、戰略創新和管理創新的研究職責,將為河南境內醫療器械產業提供技術高地、戰略決策和運營管理的智力支撐,為政府政策制定和醫療器械行業發展提供諮詢。

「在全市召開的科技創新人才座談會上,徐書記的講話讓我備受啟發。」張京鍾說,下一步,鄭州工研院將發揮醫療器械研發和大數據處理優勢,結合鄭州豐富的醫療資源,加快數位化診療裝備研發,促進醫院病種數位化全程管理,服務鄭州大健康產業發展。


責任編輯:趙檬

相關焦點

  • 河南省醫療器械檢驗所與中科院蘇州醫工所鄭州工研院籤署戰略合作...
    記者 楊璐 9月22日上午,河南省醫療器械檢驗所與中科院蘇州醫工所鄭州工程技術研究院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河南省藥品監督管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蘇其超,省藥監局綜合處調研員常存濤,省藥監局宣傳教育中心副主任羅宏君。鄭州市高新區管委會開放創新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首席經濟增長官鄭彥松。
  • 鄂州工研院成功孵化30餘家企業
    本報訊(全媒體記者蔡亞文)建立研發平臺、開展技術小試中試服務、孵化高新技術企業……經過4年的發展,華中科技大學與市政府聯合共建的華中科技大學鄂州工業技術研究院,開創了高校促進地方經濟和創新發展新模式。「鄂州工研院主要承接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在鄂州本地實現產業轉化。
  • 山東工研院:「科創濟南」主力軍
    山東工研院瞄準大數據與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與智能製造、生物醫藥與醫療康養、新能源與新材料等產業領域,聚焦關鍵核心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和現代工程技術,著力搭建一批高能級創新轉化平臺、集聚一批高端人才團隊、攻克一批前沿關鍵技術、轉化一批先進成果、孵化一批高新企業。
  • 北京將打造醫療機器人產業發展創新高地
    (董兆瑞)12月26日下午,主題為「中國醫療機器人技術創新成果與發展方向」的第三屆國際醫用機器人創新發展論壇在北京召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和企業家齊聚一堂,共同研討中國醫療機器人產業發展現狀及未來趨勢,探索產業創新生態構建的新服務與新模式。
  • 南京高淳搭建交流平臺 打造醫療器械產業高地
    10個優秀項目在全體嘉賓的見證下舉行了入園儀式,正式落戶南京醫療器械產業園。記者從該產業年會上獲悉,通過這一交流平臺,同時在江蘇省和南京市政策支持下,高淳正在舉全區之力重點培育發展醫療器械產業,打造南京名副其實的生物醫藥地標和醫療器械產業基地。
  • 無人機丨無人機項目即將飛入浙大寧波工研院
    gt;資料圖在這樣的環境下,浙江大學寧波工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浙大寧波工研院」)將於近期重磅引進工業級飛行機器人(300024)產業化項目,繼續「加碼」院內智能製造產業集群,為傳統製造業轉型升級提供支持。
  • 看山東工研院的模式探索
    由濟南市政府、山東大學、山東省科技廳三方共建的山東省工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山東工研院」),是山東省首家新型研發機構。在近幾年的發展中,山東工研院打造了產業鏈、人才鏈、創新鏈、載體鏈、資金鍊和政策鏈融合的創新生態,架起科技與產業、高校與企業、科學家與企業家之間的橋梁,為區域經濟發展賦能。
  • 浙江大學與棗莊市籤約共建浙大山東工研院
    浙大山東工研院是我校在山東進行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工研院的建設「立足棗莊、輻射山東」,將我校科技、人才和學科優勢與地方經濟和產業發展優勢緊密結合,聚焦高技術產業,吸引高層次人才,提供高水平服務,力爭將研究院打造成為國內具有影響力的創新高地,支撐山東及棗莊國家高新區建成國內領先產業基地和人才高地,推動山東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轉型升級,實現創新驅動發展。
  • 德諾醫療攜手北航杭研院,破局中國本土醫療設備創新
    (下稱「德諾醫療」)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杭州創新研究院(下稱「北航杭研院」)共同宣布,雙方將建立長期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並聯合成立「弱磁醫學應用實驗室」,探索開展極弱心磁和腦磁測量技術在醫學領域的研究與產業推廣。
  • 工研院3位企業家入選2020青島十佳科技創業新銳人物
    工研院三家企業創始人在眾多企業之中脫穎而出、榮登榜單!分別是青島智騰科技有限公司的創始人彭朱容,青島智興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的創始人趙海和青島沃拉爾特納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創始人趙屹坤。工研院三位獲獎企業家在頒獎現場青島智騰科技有限公司,是在工研院孵化出來的明星企業。2017年8月,智騰科技入駐工研院。
  • 浙大山東工研院要幹一番大事!
    2018年2月6日,中共山東省委副書記、省長龔正來到浙江大學山東工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浙大山東工研院」),就浙大山東工研院的運行模式、科技創新、服務山東新舊動能轉化等情況進行調研指導。浙江大學副校長嚴建華,浙江大學工業技術轉化研究院、浙大山東工研院有關負責人陪同調研。
  • 清華工研院雁棲湖創新中心成立 瞄準硬科技產業創新
    11月22日,清華工研院雁棲湖創新中心正式成立,將打造國際頂尖的硬科技孵化器和創新企業加速器。 富田 攝中新網北京11月22日電 (記者 杜燕)由北京市懷柔區政府與北京清華工業開發研究院共同發起設立的清華工研院雁棲湖創新中心正式成立。
  • 上海工研院2020 SITRI DAY項目路演活動成功舉辦
    工業研究院(SITRI,以下簡稱上海工研院)在上海嘉定工研院園區舉辦了2020 SITRI DAY項目路演活動。  上海工研院總經理丁輝文在致辭表示,上海工研院始終致力於「超越摩爾」技術和物聯網應用的創新和
  • 國藥控股於清明:打造高端醫療器械協同創新共同體
    11月27日,中國醫療器械產業峰會暨2020國藥器械生態大會在武漢舉行,國藥控股黨委書記、國藥器械董事長於清明做客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訪談時指出,儘管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部分領跑,我國不斷向醫療器械強國邁進,但高端醫療設備「卡脖子」問題依然明顯,應集政產醫學研等各方力量解決這些問題。
  • 推動醫療器械產業技術創新 中國科協調研組來蘇調研
    蘇報訊(記者 曉亮)昨天,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何華武院士率中國科協調研組來蘇州調研生物醫藥和醫療器械產業等情況。在蘇期間召開的座談會上,調研組介紹了我國醫療器械產業發展情況,聽取蘇州醫療器械產業等情況匯報。調研組專家圍繞醫療器械產業技術創新,與我市相關部門及醫療器械企業代表深入交流,聽取意見建議。
  • 武漢資環工研院、格羅夫氫能汽車董事長郝義國:加快產業化規模應用...
    長江網12月2日訊(記者文濤)「希望把這股『氫旋風』,儘快轉化成實實在在的推動產業前進的動能。」武漢資環工研院、格羅夫氫能汽車有限公司董事長郝義國近期密集出差調研、洽談。
  • 省級智能終端工研院在松山湖成立
    廣東省智能終端工業設計研究院(以下簡稱廣東智能終端工研院),16日在松山湖高新區華勤華南研發園區正式揭牌成立,它是全省首批省級工業設計研究院中第一個揭開神秘面紗的。其首個建設項目將「瞄準」智能終端檢測項目,屆時莞產智慧型手機有望在家門口進行安全檢測。
  • 山東工研院舉行科技成果發布會暨智慧財產權價值實現交流會
    發布會上,山東工研院執行院長、博士王來軍介紹了山東工研院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的實踐和探索,在產學研等各領域產生強烈共鳴。  王來軍在致辭中表示,山東工研院自成立以來,從「完善生態促轉化、聚焦產業促轉化、搭建平臺促轉化、四端發力促轉化、專業服務促轉化」五個方面進行了實踐,探索了供給端、需求端、金融端、中間端「四端發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有效模式,初步形成了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的全鏈條、全要素創新生態體系。
  • 臺灣半導體有工研院 大陸有啥?
    上世紀70年代前後,臺灣在外交、經濟上遭受嚴峻的挑戰,為應對亞太地區在勞動密集產業方面日益激烈的競爭,臺灣當局在時任「行政院長」蔣經國布局下,開始重點發展科技研發及創新。1973年,時任臺灣地區「經濟部長」孫運璿,將分散在各處的聯合工業研究所、聯合礦業研究所與金屬工業研究所合併,成立工業技術研究院(簡稱工研院)。
  • 上海工研院攜手上海大學共同打造特色高水平微電子學院
    為進一步助力集成電路技術源頭創新,促進集成電路領域人才的高質量培養,為破解我國集成電路「卡脖子」問題貢獻力量,上海工研院將上海大學作為產學研合作領域的重要戰略夥伴,於2020年1月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全面開展深度合作,共建上海大學微電子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