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肅「7·10」暴雨過程中,隴南市康縣白楊鄉幾乎陷入「失聯」狀態。幸運的是,暴雨之夜,全鄉成功轉移630人,無一傷亡,這一切離不開背後的力量——
一張雷達回波圖與聲聲鄉間指令
中國氣象報記者賈靜淅 倪永強 通訊員王大偉 餘美義
在移動手機、通信網絡已成為「必需品」的今天,信號突然中斷,意味著什麼?
對於氣象預報員來說,意味著可能無法獲得觀測數據,作預報更無從談起;對於一個交通閉塞的山村來說,意味著有急事兒時,連溝通聯絡都成問題。
一場暴雨,把這兩種「糟糕」的影響,同時疊加到了甘肅省隴南市康縣白楊鄉。
7月9日至11日,康縣普降暴雨,以10日最為猛烈,白楊鄉則是降雨集中地之一。兩三天之間,鄉裡146間山前房屋遭滑坡侵襲,10座漫水橋被洪水淹沒,15處塌方阻隔鄉間主幹道……全縣18個鄉鎮,受災情況幾乎如出一轍。
如此「多點開花」的險情,白楊鄉幹部左義國還是頭一次遇到。
「我10日一早收到暴雨黃色預警信號,到了中午,預警直接跳到了紅色!」左義國回憶道。生活在隴南山區,每年汛期與雨洪為伴,他深知預警連跳意味著什麼。
「紅色預警發布了,燕子河肯定漲水,務必提醒大家遠離!」「河邊的幾個滑坡隱患點,重點關注。」「拿上大喇叭,多喊一喊。」全鄉50餘名幹部悉數出動,一邊挨家挨戶巡查險情,一邊在微信群裡互相提醒。
果然,從下午三四點開始,雨勢明顯加大,雨水從山間急速匯入穿境而過的燕子河。猛漲的河水,很快就淹沒了從主幹道通往吊石壩村聚居區的漫水橋,也擋住了左義國和村支書朱照良穿梭於兩岸巡查的腳步。
這可急壞了他倆。對岸住著幾十戶人家,大家都了解雨情嗎?危房住戶撤離了嗎?無法實地查看,他們只好一遍遍給對岸的村社幹部打電話、發微信,反覆確認安全。
更讓人著急的事兒還在後面。
下午六點左右,雨越下越兇,大家的電話卻突然打不通了!在奔走中碰面的村鎮幹部拿出手機相互一看,都是「無服務」,這才意識到:應該是通信設備在暴雨中受損,信號中斷了。所幸,鄉黨委書記的電信手機尚有一絲微弱信號,成了全鄉與外界斷斷續續聯繫的唯一渠道。
左義國向記者展示他收到的雨情信息提示。
幾乎在同一時刻,盯著天氣形勢的縣氣象局局長黃曉梅發現:幾個鄉鎮觀測點的降水實況監測數據,從下午六點開始停止更新、一片空白,白楊鄉正是其中之一。
是觀測設備壞了,還是通信傳輸出了問題?來不及細究原因,黃曉梅第一時間想到:接下來報送給各級防汛責任人的雨情數據,必然無法精確代表實況。要知道,對於山區防範次生災害來說,降雨實況提醒是村鎮幹部最重要的參考依據。
她迅速在全縣防汛抗旱工作微信群裡告知大家這一「意外」:「部分地方數據缺測,但雷達回波顯示降水強度依然很強,需注意防範!」就這樣,黃曉梅和同事靠著一張張雷達回波圖,判斷未來降雨強度與移動範圍,並不斷截圖發到群中提醒留意。
這些足以說明雨情趨勢的信息,也通過白楊鄉黨委書記那唯一一部有信號的手機,抵達暴雨瓢潑的燕子河畔。眼看著河流水位漲得更高、更多的漫水橋被淹,鄉領導決定:將可能受影響的群眾全部轉移到高處,尤其是河對岸的「失聯」群眾。
可是,燕子河足足有20米寬,人過不去、手機也不能用,如何傳遞轉移指令?
村鎮幹部們不約而同地用大喇叭朝對岸呼喊起來。他們齊聲試了一次又一次,然而,呼喊聲分貝有限,一次又一次被淹沒在巨大的暴雨聲和流水聲中。
焦灼之際,有人想起了派出所的警車——車上自帶的警笛和大喇叭,分貝遠高於手持設備。很快,警車開上路,三名村鎮幹部在車內輪流用車載喇叭大聲喊話,一人嗓子累了,就換另一人。
白楊鄉救災轉移安置點。
終於,響亮清晰的轉移令,「跨越」了燕子河!「請對岸群眾立即轉移到高處安全地帶!請對岸群眾立即轉移到高處安全地帶!」
河畔那邊,忙於在農戶家中提醒安全的村社幹部們,聽到明顯的指令聲和轟鳴的警笛聲,這才察覺到對岸的「動靜」,立即奔走相告。按照早已演練過的路線,一場雨夜大轉移,緊張有序地展開……
那晚,白楊鄉有630名群眾被安全轉移,無一傷亡。在沿河20公裡左右的山間主幹道上,左義國已記不清警車來來回回開了多少次。這個雨夜裡最醒目的轉移信號,是基層幹部想方設法安全度汛的用心所在,更成了村民們臨災之際的安心所在。
(責任編輯:張明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