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 環球時報記者 王盼盼】「醒來!」11日出版的德國《明鏡》周刊封面罕見沒有配圖,只有「Xing lai!」兩個黃色拼音和一個感嘆號,字符右上角有一顆黃色五角星,底色是中國國旗的紅色(如圖)。封面下方的副標題是:「為什麼中國已經是一號超級大國——給西方的一個信號。」這一報導很容易讓人想起法國《世界報》上月頭版的中文大標題「中國,強國崛起」。而實際上,這兩篇報導也確有「異曲同工之處」,都是以誇讚中國的方式來傳播升級版的「中國威脅論」。
《環球時報》記者12日看到,《明鏡》周刊的這一封面報導從第14頁到22頁,共9頁。這也是該刊少見的大篇幅報導。報導由以「意識形態」著稱的駐華記者伯恩哈德·扎德等7位作者執筆,從地緣政治、金融、科技、足球和文化5個角度詳細闡述了中國已成為「超級大國」。
題為「覺醒的巨人」的封面文章在引言中稱,中國經過40年的驚人發展,已經跨越了政治、經濟和科技超級大國的門檻,西方卻不知自己面臨怎樣的挑戰。中國越強大、自信,北京對全球的看法就越重要。西方必須「醒來」。文章接著提到美國總統川普最近對中國的訪問:「雖然並非故意,但是川普此行有些傳遞接力棒的意味:這名神神叨叨的自由世界領袖展開了一次類似告別的行程。」文章稱,川普在中國的溫和表現「好似在磕頭」,「川普正在向擴張的權力卑躬屈膝」。
那麼,中國為什麼會趕超美國呢?《明鏡》周刊認為,當川普政府為國內政治爭吵,打擊恐怖主義,以及與俄羅斯、伊朗和朝鮮鬥爭時,中國並沒有捲入任何危機。中國的崛起是一個長期的計劃。中國除了眼前的經濟和安全利益之外沒有任何政治使命。北京在幾乎所有的重大衝突中 ——伊朗和沙烏地阿拉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俄羅斯和烏克蘭,都避免了政治上的黨派偏見,保持著與雙方的良好關係。
「但是,這不幹預的原則並不意味著中國不會有影響。中國有超過歐盟兩倍多的居民。在經濟上,中國在過去十年貢獻了全球1/3的增長。對於全球92個國家來說,中國是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國也是許多領域最大的市場。」
文章稱,地緣政治上,中國通過「殺雞給猴看」來主張權力;同時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幫助亞洲、非洲和東歐的貧困國家,擴大在國際組織中的影響力。中國「一帶一路」倡議最初被西方嘲笑,但現在已經形成體系。德國外交部長加布裡爾表示:「一帶一路」倡議表明了中國的高瞻遠矚。中國還希望在世界金融和安全組織中制定自己的標準。
經濟上,文章特別提到了中國的「海外戰略」,如購買海外企業。科技上,「中國在人工智慧領域已經世界領先」。柏林墨卡託中國研究中心稱,中國的產業政策和企業創新力量的結合被極大低估。
「即使在體育、文化領域,中國也在改變世界版圖。」文章稱,中國現在擁有一些歐洲最大的足球俱樂部的所有權。中超成為世界投入最多的聯賽之一。今天,全球有500多所孔子學院。他們提供語言課程,促進學術交流。好萊塢電影公司也越來越關注中國電影市場。「中國已有400多萬學生到海外求學,其中4/5回國。這些都是中國軟實力的象徵。」
而西方呢,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曾說,西方不知道面對中國的崛起該做什麼。「總認為經濟發展進入下滑期後,中國的貧富矛盾會導致內部暴亂繼而崩潰。這將是愚蠢的假設」。文章最後以拿破崙兩百年前的名言結尾:「中國是一隻沉睡的獅子,一旦覺醒,將會震驚世界。」
上海外國語大學德國問題專家姜鋒12日看了《明鏡》周刊的這一文章,他對《環球時報》表示,《明鏡》周刊推此長文用心良苦,就是苦苦呼籲西方要警惕中國的強大,要「團結一起應對」。文章承認中國在很多方面取得了成就,但把這些成就演繹為對西方的更大威脅,可謂是升級版的「中國威脅論」。如果說西方媒體之前傳播的「中國威脅論」是喊「狼來了」,心裡其實並不真怕,因為他們不相信中國真會很快強大起來,成為西方的對手和威脅,現在則是真心感到「狼來了」,確實看到了中國日益強大,不僅和西方平起平坐,而且在迅速從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各個方面趕超。對此,《明鏡》周刊呼籲西方「應該有自己的戰略」。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所助理研究員李超12日對《環球時報》表示,他粗略看了《明鏡》周刊的這一報導,總體感覺是,相對於一些德國媒體一味抹黑中國的報導風格,《明鏡》周刊的這一報導可以說比較客觀,雖對華仍持一貫的政治立場,但承認中國在地緣政治、經濟、文化及科技領域實力大大提升。當然該報導的落腳點並不是讚揚中國,而是通過對比中國和西方,製造一種危機感,呼籲西方國家必須「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