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情濃,棕葉飄香,甘肅各地豐富多彩的端午傳統民俗文化活動獨具特色。為彰顯端午主題,豐富假日旅遊產品,甘肅省文旅廳在整合推出全省旅遊黃金季十大旅遊產品的基礎上,特別推出十大主題340多項民俗文化活動喜迎端午小長假,歡迎更多遊客走進隴原大地,體驗端午民俗,感受非遺魅力,品味別樣風情,暢遊如意甘肅。
「慶陽香包」戴起來
慶陽是中國傳統香包刺繡發源地,被稱為「中國香包刺繡之鄉」。慶陽香包馳名中外,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每逢端午,慶陽香包成為當地民眾佩戴或饋贈親朋好友的佳品;甘肅各地尤其是慶陽一帶紛紛舉辦以香包文化為主題的各類民俗節慶活動。慶陽因之成為端午小長假的熱門旅遊目的地。
「登高滑沙」約起來
登高滑沙是古代敦煌獨特的端午活動。時至今日,敦煌居民一直延續了端午節登鳴沙山的習俗。許多去敦煌的遊客,紛紛相約到鳴沙山體驗登高滑沙之美妙,從鳴沙山山頂順坡下滑,腳下的沙子嗚嗚作響,登高滑沙的場面蔚為壯觀,令人嘆為觀止;更為神奇的是,白天爬沙山留下的腳印,第二天痕跡全無。
「非遺傳承」活起來
6月8日是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甘肅各地將圍繞「非遺保護·中國實踐」主題,集中舉辦291項群眾喜聞樂見的非遺展演宣傳展示活動,主要從國家、省級、市(州)三個層面組織開展,吸引省內外遊客紛至沓來。6月3日—25日,甘肅省文旅廳聯合西北五省區文旅廳,在敦煌市舉辦「絲路記憶·西北五省區非遺展演」暨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甘肅非遺宣傳展示主會場活動,為廣大遊客奉獻一場非遺文化盛宴。
「粽子飄香」嘗起來
端午食粽,是甘肅過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值得特別推薦的是,岷縣的粽子是被稱為「角黍」的粽子,採用上等糯米,到傳統大鐵鍋蒸煮5小時以上,然後配上岷縣馬燁倉天然土蜂蜜,粘粘糯糯的米香帶著花粉的蜜香,吃上一口,絕對是端午佳節的絕配美食。除吃粽子外,端午吃甜醅子也是甘肅許多地方的獨特習俗;甘肅武威、金昌等河西地區在端午節還會做油餅卷糕相互品嘗,饋贈親友。
「龍舟競渡」划起來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意在紀念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端午期間,甘肅部分地方將舉行賽龍舟活動喜迎佳節。張掖高臺縣一年一度的端午龍舟賽是廣受遊客喜愛的品牌賽事,將於6月6日—7日在大湖灣風景區盛大開幕,戈壁水鄉精彩的龍舟比賽每年都吸引數萬名遊客前來一睹龍舟競渡、百舸爭流的壯觀場景。
「插柳折艾」樂起來
端午節這一天,甘肅大部分地方家家戶戶的門頭要早早地插上艾草、柳條或者沙棗花,將其作為端午節的首要喜慶樂事。和採露水洗臉,給小孩綁彩線掛香囊的用意一樣,「插柳折艾」主要是從衛生的角度出發,意為驅蟲避害、防病祛災,祈求家人百病不生、歲歲平安、健康幸福。同時,沿襲早起「插柳折艾」習俗,全省各地將利用文體廣場、群眾健身器材等體育活動設施,在社區、學校、企業廣泛開展各類喜迎端午的群眾性競技活動,倡導科學健身理念,形成群眾性體育健身熱潮。
「野外遊走」玩起來
端午期間,在甘肅敦煌、瓜洲、嘉峪關、酒泉、臨夏等地區,人們盛行穿上新衣、扶老攜幼去野外遊玩的風俗。這種風俗以村莊野外、田園山水為空間,亦是一種古老樸素的鄉村旅遊模式,被當地群眾稱為「遊百病」,寄託著人們祈求出門遊走,遊樂不生病的美好心願。
「旋鼓祈福」敲起來
在甘肅武山縣,端午節有一種獨特的民俗活動——旋鼓表演,青壯年左手舉扇形的羊皮鼓,右手舞著由羊皮荊條編織的鼓槌,邊敲邊舞,隊形變換,舞步旋轉。這種旋鼓表演隊伍少則十幾人,多則成百上千人,主要活躍在武山縣灘歌、龍泉、咀頭、四門等鄉鎮,以村為單位匯集四鄉八村進行賽鼓聯歡,表達人們慶端午、祈豐收、追夢想、求幸福的美好願望。
「珠瑪朵迪」舞起來
博峪採花節是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博裕山寨藏族群眾的傳統節日,於每年農曆五月初五舉行。博峪藏區採花節習俗已有數百年的歷史,藏語將採花活動稱為「珠瑪朵迪」,從古到今,代代相傳,至今還保留著原始的風貌。五月初五當天,藏族姑娘、小夥們會結伴同行,一邊唱歌一邊看風景,並將採摘的山花編織戴在頭上,晚上再圍著篝火盡情跳舞、唱歌,往往通宵達旦。端午期間,舟曲縣還將舉辦巴寨朝水節、拉尕山民俗文化旅遊節、舟曲楹聯文化展、「消費扶貧」展銷會等系列精彩紛呈的文化旅遊節慶活動。
「詩歌盛宴」品起來
6月1日,歷時半年之久的第四屆「中國天水·李杜詩歌節」在羲皇故裡天水拉開序幕。「中國天水·李杜詩歌節」迄今已成功舉辦三屆,因其時間跨度長、活動內容豐富多彩、群眾參與度廣泛而被媒體譽為「中國最長的詩歌節」,已在海內外形成一定影響。本屆詩歌節期間,將通過舉辦京津天水籍文學藝術界回鄉採風、全國作家「寫意清水·助力脫貧」採風、感知天水歷史文化之旅、頒獎盛典等一系列文化藝術活動,致敬詩仙詩聖、傳承詩歌精神、普及傳統文化,讓詩意的棲居成為當下生活的一部分。
非遺傳承人展播
剪紙傳承人系列之王給
王給,甘肅禮縣人。26歲的他在剪紙藝術領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先後被評為隴南市剪紙傳承人、隴南市工藝美術大師、甘肅省省級剪紙代表性傳承人、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其作品曾被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剪紙博物館分別收藏。
他始終堅守「傳承古老是根基,創新現代是靈魂。」使其剪紙作品繼承傳統,創新發展,集「剪刻為一體」。比如說,結婚照其實也是可以剪的,把古老的元素加入其中,配以現代化的表現手法,既簡單大方,又有新意。
投稿郵箱:343254522@qq.com
投稿須知:非遺項目、圖片、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