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ede 由主唱Brett Anderson、吉他手Richard Oakes、貝斯手Mat Osman、鼓手Simon Gilbert 及鍵盤手Alex Lee所組成,然而這並非創團之初的成員。Anderson、Osman 生長於距離倫敦四十哩外的 Haywards Heath,早在1989年時這兩位多年好友就曾組過樂團。後來他們透過在「NME」雜誌上刊登廣告的方式,找到前來應徵的吉他手 Bernard Butler。三個人先組成了一支沒有鼓手,而依靠機器設定來填補鼓點的樂團。又過了一段日子,他們結識了曾經在倫敦 ULU兜售小型演唱表演票卷的鼓手 Gilbert,在相談甚歡的情況下,三人決定邀Gilbert加入陣容。最後入團的是第二吉他手 Justine Frischmann,樂團至此,終於正式成立,屬於該團的故事也才開始。
Suede 在成軍之初,當時的報章雜誌、同鄉同胞、經紀人、唱片公司都對他們沒什麼好印象。他們覺得 Suede 的表演乏善可陳,亳無魅力可言,風格走向也極端的無聊。他們的公開演出,票房更是慘不忍睹,並非他們的表演欠缺水準,而是觀眾的反應並不捧場。他們的音樂不被了解,即使是在發了一張風格奇特的單曲「Be My God / Art」之後,也只是引起短暫的好感罷了,也許這就是他們不受注意的理由。
1992年起,全球流行樂界掀起了另一股風潮(此時第二吉他手 Justin 已離團)。Suede的現場表演忽然引起廣泛的迴響,就在他們於 Nude 唱片公司的首張專輯「The Drowners」發行的前一個月(五月),他們登上了「Melody Maker」雜誌的封面,並被該雜誌評為「大不列顛最棒的新進團體」。縱然這樣子的情勢逆轉充滿了神奇色彩,Suede 瞬間成為家喻戶曉的樂團卻是不爭的事實。報章媒體紛紛報導他們是「最大膽、神秘、詭譎、性感、熱鬧、狂妄、流行的樂團;你會發現自己被他們的魅力所蠱惑,完完全全地愛上他們,無可自拔。」在樂團參加了英國最受歡迎的流行音樂電視節目「Top Of The Pops」之後,主唱Brett卓越精緻的創作功力和唱功,立刻引來眾家樂評的一片叫好聲,並為該節目創下收視高鋒。支持 Suede 的樂迷不斷地增加,當他們回到家鄉倫敦再次舉辦演唱會的時候,Brett 的襯衫被極度瘋狂的歌迷撕裂三次。這般受歡迎的場面和昔日比較起來,確實有天壤之別。
1993年3月 Suede 發行同名專輯「Suede」,樂團開始聲名大噪,被褒獎為「自從『性手槍 (The Sex Pistols)』的 「Never Mind The Bolloks」專輯之後,最令人延頸企盼的專輯。」這張專輯果然不負眾望,各界好評蜂擁而來。專輯唱片銷售量更是一舉搶攻下冠軍寶座,遠遠超過第二順位的對手 Depeche Mode合唱團足足有4倍之多。也因此該張專輯成為自從 1984年 Frankie Goes To Hollywood 合唱團的「Welcome To The Pleasure Dome」專輯以來,銷售速度最快的專輯:專輯發行後第二天即成為金唱片。隨後在該年,最令人興奮的事,莫過於贏得 1993 的 Mercury 音樂獎了。
之後到年底之前,Suede均忙於巡迴歐洲、美國還有日本的演唱會行程、在 Glastonbury 的音樂節擔任首席嘉賓,以及在英國境內一連串門票皆被銷售一空的演唱會。1994年2月14日情人節當天,他們發行了單曲唱片「Stay Together」,創作意念完整,共分四節,全長8分鐘,是張內容多變絢爛的經典唱片,不禁讓人質疑,他們的下一張作品和這張唱片相較之下,是否會相形失色。這首單曲輕易地受到「NME」雜誌及「Melody Maker」雜誌的青睞,獲選為當周最佳單曲;「NME」雜誌認為這首單曲「充滿強烈的企圖心、多變的風格及令人難以抗拒的魅力,這些都讓其它的歌曲受到的注意彷佛曇花一現般地短暫。就像所有的偉大事物一樣,美得讓人屏息。」「Stay Together」登上排行榜第三名,也使 Suede正式邁向新的裡程碑。
兩個月後,Suede回到 Master Rock 錄音室,與製作人 Ed Buller 合作,開始灌錄他們的第二張專輯「Dog Man Star犬人星」;這張專輯被譽為十年來最優的專輯之一。這張曠世巨作,不僅完全打破既有的創作模式,它也持續地感動了眾人的心靈。
在「Dog Man Star」這張專輯完成的同時,Suede正式和吉他手 Butler分道揚鑣,他們吸收了另一位年僅17歲的吉他手 Richard Oakes --來自英格蘭南方「多塞特郡」(Dreset)的 Poole地區。和報導 Butler的離團一樣,音樂雜誌也紛紛告知 Suede有新人加入的消息。之後 Suede在歐洲、美國、日本展開了一連串的演唱會,和新任吉他手 Richard 的配合默契十分良好。
96年出爐的專輯名稱是「Coming Up呼之欲出」,這張由十首歌曲組成的專輯是 Suede 成軍以來最棒的專輯。第一首單曲「Trash」全長四分鐘,可說是流行樂的經典之作;他們百分之百的浪漫,批判狂熱度也是絕無僅有的。Suede 從沒有像現今這般受歡迎,這麼名氣響亮,表現得如此優秀,受到如此為數眾多的推崇。或許他們的音樂有點奇怪,然而不可否認地,他們受到大家的愛戴。
Suede的「Coming Up」專輯的錄製時間,從1995年12月,一直到1996年5月才結束。專輯由 Ed Buller 製作,錄製地點分布於倫敦周圍的數間錄音室,最後的混音工程則在Dave Bascombe手中,於 Whitfield Street錄音間完成。在發行了「Suede」及「Dog Man Star」兩張水準之上的專輯後,Suede 能獲得如此高的評價,並不難想像(「Guardian 」雜誌曾經評選出有史以來100張最佳專輯,其中90年代只有4張專輯入榜,「Dog Man Star 」就是其中之一),而他們在「Coming Up」專輯中的傑出表現也是倍受讚揚,在全英專輯榜雄踞亞軍席次。Richard Oakes如今已是一名傑出的藝人,而 Brett Anderson 的才華,無人可及。這張產生了五首全英Top 10歌曲的專輯「Coming Up」已臻完美之境,它成為流行樂界試圖超越的新標竿。
1997年入秋之際,Suede為等待他們新作品許久的歌迷們先行暖身發行了一套兩張的CD,這套名為「Sci-Fi Lullabies」(科幻搖籃曲-B-SIDE作品精選)的專輯,顧名思義是匯整了過去五年來,Suede所出版過的13張單曲中的B-Side歌曲(不包括現場演唱版本)。其中匯集了亦是Suede mania心目中經典抒情曲之一的「My Insatiable One」...27首所有Suede mania均耳熟能詳的樂章,每一首作品都是出自Suede團員手筆的完美佳構,絕對沒有濫竽充數的粗劣作品。
經過一年半的養精蓄銳,Suede自1998年中開始為新專輯「Head Music頭號酷樂」進行錄製工作。在這張該團的第四張完整長度專輯裡,Suede開展出與之前不同的合作關係,他們這次不再和一向的共同製作Ed Buller共事,轉而與Perfecto的核心主腦、早期Happy Mondays經典作品的大功臣Steve Osborne合作。主唱Brett Anderson表示,在「Coming Up」專輯之後,他想要做一張感情成份比較不那麼重的專輯,就某種角度來說,也就是比較誠實而直接的作品,因為有時候感情用事會使得事實的某些部份被掩蓋掉。不過不要誤以為這是一張晦澀難懂的專輯,「Head Music」裡的音樂會火熱地燒入你的腦際;當然,比起「Coming Up」專輯來,本張專輯顯得較為冷靜,但它呈現出更具渴求感、更為忿忿不平的感覺,它呈現出1999年的現代搖滾樂團所該有的聲音:一種熾熱燃燒、絕對不會在地球上的另一處角落、另一個時間所製造出來的聲音?
貝斯手Mat Osman曾說過Suede的成員是在「Coming Up」專輯錄製完成後,才真正地成為一個團體。照這樣的說法,「Head Music」專輯就可說是Suede以新陣容重新出發後的首張佳作,是一張樂團至今最難以歸類的專輯,但也可能是進入千禧年前你能聽到的最具現代感的專輯。這張專輯首周進榜即獲全英季軍,足見它也獲得了大眾的認同。 「這就像現代藝術,」Brett如此說道。「一幅很棒的現代藝術作品通常都是出自由極少筆劃即勾勒出整幅作品的畫家之手。這就是我想要做到的。用最不矯飾的低調手法表達我的感受。」
雖然「Head Music」成為一張冠軍專輯而締造Suede的另一生涯高峰,但接踵而至的種種事件卻讓Suede的未來顯得是那麼地不確定,陣中深受樂迷喜愛的鍵盤手Neil Codling毅然離團,樂團與專屬會計師對簿公堂,對已灌錄好的整張專輯感到厭惡而捨棄重頭來過…;最終Suede仍舊曆時一年閉關完成2002年的最新作品「A New Morning清新早晨」。靈魂人物Brett Anderson表示專輯之所以命名為「A New Morning」,亦象徵著此作正是樂團的另一個全新開始。
除了樂團編制經過小幅更動而網羅前Britpop樂團Strangelove成員Alex Lee入替Neil Codling之外,更重要的是「A New Morning」在Stephen Street(Blur、The Smiths)這位Britpop全盛時期金牌監製主力製作下,不僅貝斯手Mat形容此作是更為溫暖與簡單(專輯曾一度命名為「Instant Sunshine」),同時也已讓人預料到「A New Morning」會重拾Suede昔日吉他流行曲基本步而捨棄Head Music的電氣化實驗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