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裡張莊:如詩如畫的小康圖景
鄭旺盛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河南省蘭考縣東壩頭鎮張莊村,就坐落在九曲十八彎的黃河最後一道彎。這裡水闊浪急,災害頻多,歷史上有80多個風口,大的決堤有10多次。
而今,站在這裡放眼望去,天藍藍,水碧碧,花燦燦,草深深……滿目的風光讓你不禁感嘆:好一幅如詩如畫的小康圖景!
1
100多年前,黃河在緊鄰張莊村的銅瓦廂決口改道。從此,兩岸黃沙滿天、沙丘密布、鹽鹼遍地,老百姓一年辛苦半年糠,扶老攜幼去逃荒。
1962年12月,在凜冽的寒風中,黨派焦裕祿來到蘭考任縣委書記。為治理風沙、內澇、鹽鹼「三害」,他帶頭追洪水、查風口、探流沙,終於在張莊村找到了最大的風口。
當年,張莊村栽上了槐樹,穩住了風沙,種上了莊稼。張莊村人雖然結束了逃荒的歷史,但是始終沒有擺脫貧困。直到2014年,全村2960多口人中,仍有貧困戶207戶754人,貧困發生率高達25%。
張莊村窮,窮得太久了,窮得讓人心酸落淚。張莊村人年年月月都在夢裡祈盼著:俺們何時才能甩掉窮帽子、拔除窮根子、過上揚眉吐氣的小康日子?
2
2014年春天,成群的喜鵲在高高的泡桐樹上叫著,傳遞著一個特大喜訊——
3月1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了張莊村。
在85歲的張景枝老人家裡,總書記同一家人促膝交談,還鼓勵老人養雞賠錢的孫子閆春光說:好好幹,日子一定會好起來的。
在張莊村村委會,總書記和藹可親地和幹部群眾交流自己的看法。當聽到村民對脫貧致富奔小康充滿信心時,總書記高興地帶頭鼓掌稱讚。
總書記的到來,令張莊村幹部群眾歡欣鼓舞,激情滿懷!
由於張莊村大部分村民外出打工,村裡空心房、空心院很多。2015年初秋,村兩委決定把這些閒置的房子、院子,連同農戶自己家的屋子,改造成具有鄉村特色的農家飯店、農家賓館,圍繞發展紅色旅遊產業,打造一個「夢裡張莊」。
共產黨員王波濤是鄉裡駐張莊村的包村幹部。那些日子,他吃在村裡,住在村裡,與村民們一起大幹苦幹,終於趕在國慶節之前,讓「夢裡張莊」這個集餐飲、住宿為一體的花園式農家樂如期完工。
「夢裡張莊」開業後,吸引了很多前來參觀遊玩、住宿就餐的遊客,生意很是火爆。由此,村兩委開始引導村民圍繞「夢裡張莊」發展產業。可是,很多村民因為手裡缺錢,擔心賠錢,思前想後,還是躊躇不前。
這時,老共產黨員遊文超站了出來,在村裡率先建起第一家民宿——「遊家小院」,當年就有了幾萬塊錢的盈利。在遊文超的帶動下,先後有100多戶村民幹起了農家樂、養殖種植、食品加工、傳統手工藝。
近年來,張莊村的產業發展按照「夢裡張莊」的大規劃,科學有序地在村莊周圍布局興建。種植大戶先後流轉黃河灘土地2000多畝,發展蓮藕、水稻、花木、果樹等高效農業;養雞、養豬、養羊、養牛的養殖戶也達到了60多戶。閆春光走出養雞賠錢的陰影再次辦起養雞場,成為村裡最大的養雞戶。他不光每年收入二三十萬元,提前過上了小康生活,還光榮地加入了黨組織,成為致富路上的帶頭人。
2017年,張莊村利用村民的幾處空閒院,建起了「黃河灣書畫院」「張莊村麥秸畫」「張莊村民俗館」「張莊村戲院」,還建成了一座300多平方米、藏書10000餘冊的「桐花書館」。從此,張莊村的大人孩子有了可以學習藝術、閱讀書籍、陶冶身心的精神家園。
2018年,張莊村發掘本地做布鞋的傳統手工藝,成立了「張莊布鞋研發中心」,組織婦女手工製作布鞋,並吸引了周圍鄉鎮300多名婦女參與,產品遠銷鄭州、北京、上海等地,成為蘭考縣「巧媳婦」工程示範點。
3
東壩頭鎮是蘭考的後花園,毛澤東主席和習近平總書記都曾到過這裡。而張莊村是東壩頭鎮的紅色旅遊勝地,是這後花園裡最閃亮的名片。
走進張莊村「焦裕祿精神體驗教育基地」,那特意保留的連綿沙丘上,長滿了挺拔的白楊樹和泡桐樹,碧綠的草木和金色的沙丘相映成輝,大風起兮沙飛揚成了這片土地遙遠的往昔,每年慕名而來的遊客絡繹不絕。如今,張莊村光是從事紅色旅遊產業的村民就多達200餘人。
在轟轟烈烈的脫貧攻堅戰中,因為有黨和國家的好政策,有黨員幹部的引領,貧困群眾爆發出前所未有的內生動力,曾經貧窮了幾代人的張莊村,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滄桑之變。村民的幸福指數快速提升,人均年收入由原來的不足3000元提升至現在的13300多元。2017年,張莊村榮獲第五屆「全國文明村鎮」稱號。在表彰大會上,村黨支部書記申學風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接見。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申學風說:「我們張莊村要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大力發展村辦企業,讓集體經濟再上新臺階,助力鄉村振興的步伐邁得更紮實穩健。」據申學風介紹,明年村裡生產燃氣灶和組裝機器人的兩家村辦企業將竣工投產。另外,村裡還承包了村民200畝土地發展高效種植業,100畝已種上了中藥材藏紅花,剩下的100畝準備引種乾果樹巴旦木,經濟效益將十分可觀。
在這片生機勃勃的土地上,我們看到了張莊村幹部群眾飽滿的精氣神和對未來的信心,看到了「夢裡張莊」更加美好的發展前景!
(來源:2020年第11期《黨建》雜誌,作者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河南省報告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