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識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也希望大家在認識到真正的心理學後依然熱愛心理學。
這段時間正是處於高考填報志願的階段,想必有不少同學在看到心理學專業的時候心動了一下,對於心理學相關專業,大部分同學都是感興趣但很難下定決心學。
今天就結合大家對心理學的看法和學習心理學的經歷來聊一聊我眼中的心理學是什麼樣的。
先跟大家分享下我填報完志願後,討論專業時聽到的一段對話:
「是要學心理學嗎?挺好的,學好了能看懂別人在想什麼。」
「那別想了,要是真能看出來別人想什麼,那心理學專業的學生畢業還找什麼工作,直接進賭場了。」
由於當時聽完後立馬清醒了不少,現在依然記憶猶新。
如果有同學抱著想要看透別人心思的想法考慮報考心理學相關專業的,可以琢磨一下這句話。
為了搞清楚大家都怎麼看這個專業,我對非心理學專業的朋友做了個小採訪,了解了一下他們眼中的心理學,大致觀點如下:
犯罪心理學吧,小時候看偵探片看多了;
感覺心理學就像個半仙兒;
學好了很牛X,學不好很傻;
不好找工作,可以作為愛好;
很神秘;
可以提升眼力見兒(情商);
可以自我療愈;
解讀微表情;
人格分析很有利於社交
可能在很多人的眼中,對心理學的印象就是這樣一個模糊的輪廓,所以哪些才是心理學真正能做到的呢?我們從心理學學什麼開始捋一捋。
No.1心理學對文科/理科生友好嗎?
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樣是因為學理科學煩了,想找個偏文科的專業,所以報了心理學。實際上應用心理學依然是屬於理科性質比較強的專業。
科學心理學是一門實證科學,心理學規律的發現和驗證,靠的不只是總結和推演,更講求證據和數據。
在研究過程中會頻繁用到統計、測量和實驗的內容(甚至設計實驗很多時候需要有點兒編程基礎),這些科目都是以高數為基礎的。
所以,沒錯,應用心理學依然要學習高數。
對於文科生和不想學理科的理科生,在學習這些科目的時候會遇到一些困難,但整體難度比起純粹的理工科還是小很多的。
同時,作為一個脫胎於哲學和生理學的中間學科,需要背誦內容也不在少數。
心理學史、普通心理學、發展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等等,其中包含大量心理學流派、代表人物及其理論內容。
基本上每個流派的代表人物、寫進教科書的主要觀點、觀點的時代背景都需要理清楚印在腦子裡。
有時候由於需要背的內容太多老師在介紹觀點的時候還會貼心的給出背誦竅門,可以想見這個背誦的任務還是不小的。
No.2變態心理學真的那麼有趣嗎?
不少人把變態心理學等同於心理學,如果僅僅抱著獵奇的心態學習,可能會失望。
實際上,儘管積極心理學認為現在心理學對病態心理的研究遠多於對正常心理的研究,但心理學依然是一門以研究正常心理為主的科學。比如運動心理學幫助人們更好地發揮自身運動能力;工業心理學幫助人們更高效地生產;人本主義心理學強調人本身的價值。
變態心理學也只是心理學中一個很小的分支,在本科的學習中也不是特別重點的內容。
不過變態心理學學起來還是非常有趣的,可以了解很多想不到的異常心理表現,時不時還能刷新下自己的認知。這裡也推薦一下,如果只是對這方面感興趣,別忙著報志願,可以先去看一下CCMD-3。
(犯罪心理學同理)
No.3本科畢業能做心理諮詢嗎?
相信也有不少人是奔著做一名體面、高薪、自由的心理諮詢師,來學習心理學的,我也一樣。
應用心理學本科學習的內容都非常基礎,可以說本科畢業才只是摸到的心理學門。
而心理諮詢是一個專業化程度非常高的職業,本科畢業距離成為心理諮詢師還有不少的路要走。
當然本科畢業也不是沒辦法成為心理諮詢師,甚至很多非心理學專業轉型為心理諮詢師的情況也不少見。只是畢業後需要接受繼續教育,培養專業的心理諮詢技能接受督導。
心理諮詢工作需要經驗和積累,沒辦法短平快的搞定,需要不斷投入時間和金錢成本。有不少致力於成為心理諮詢師的人,在畢業後一直求知若渴地流轉於各種培訓班、工作坊,始終也沒能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路徑,最後因為生存壓力暫時擱置了目標,這種情況還是非常可惜的。
本科想要成為心理諮詢師壓力還是比較大的,如果條件允許走繼續教育的路,也一定要選好項目,以免白白浪費時間。
No.4 不從事直接的心理學工作,學心理學有意義嗎?
從就業角度來看,心理學被稱為萬金油專業,而且也是就業紅牌的熱門選手。
看到不少人吐槽,心理學畢業跟沒學差不多,還是沒有合適的工作。
這不單單是心理學的問題,很多專業性不是特別強的專業畢業後工作不對口的情況才是常態。
現在的就業口徑越來越大,社會變化也越來越快。在這種情況下盲目追從熱門專業反而風險更高。學習心理學這種萬金油專業和基礎學科專業未必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如果實在擔心就業問題,在學習心理學的同時培養一項別的技能,比如同時擁有良好的英語技能、寫作技能、計算機能力等等,都可以幫助就業。
當然也可以將心理學作為第二專業來選擇。
No.5 學習心理學真的能幫助緩解家庭矛盾嗎?
很多人選擇心理學是帶著問題來的,希望通過學習心理學解決這些問題。
有的想解決原生家庭問題,有的想改變自己,有的希望心理學能帶自己走出困境,有的想改善自己的社交能力,甚至有的人是想提高自己的小說寫作水平選擇心理學專業。
如果抱著這樣的希望學習,失望的可能性也會比較大。
心理學對這些問題一定是有幫助的,最多表現在了解了心理發展過程後更能理解彼此。但改善這類的問題,正確打開方式應該是接受心理諮詢而不是讓自己成為一個心理諮詢師。
哪怕是是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自我成長也只是更好助人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抱著這個目的學習心理學首先可能沒有那麼有效,而且還可能會走偏。很多專家都不建議有重大議題沒有解決的人,或受到重大生活打擊的人學習心理諮詢,比起了解心理學知識,他們更需要的是接受幫助。
所以如果你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想要報心理學專業,可以想一下自己是否找錯了方向。
No.6真的能通過心理學的方法控制別人/提高影響力嗎?
如果真的是抱著這個目標的話,比起大學學習心理學專業,倒不如學一些關於心理學衍生出來的「術」的知識,可能見效更快。
大學中的心理學教育,更多還是為深造打基礎的,更多是「道」的部分。如果想要快速使用心理學知識達成某種目的,需要的是「術」的部分。
市場上關於心理學的書,大多都是關於「術」的內容,可以說是基於心理學知識的行為手冊,比如像《影響力》這樣的書。
想要更有效地影響別人,這樣的內容會更合適一些。
需要提醒的是,警惕這些方法的濫用。
現在社會上有不少人拿著心理學概念招搖撞騙。
比如豫章書院就宣稱用的是森田療法來治療問題少年;比如打著心理學旗號的成功學課程以及PUA教程等等。
甚至有一些在正確的過程和結果中形成了錯誤的結論和方法。
比如以滿足延宕實驗為基礎衍生的哭聲免疫療法
實驗是有的,結論也是有的。
但這個實驗最開始研究的是孩子前額葉的發展水平,通過孩子的行為分析什麼時候前額葉大腦皮層發展到了可以控制行為的程度。發現延遲滿足能力與長大後的發展情況之間的關係完全是一個副產品。
而且哪怕是延遲滿足能力可以預示孩子們今後的發展,也需要分清楚這個影響遺傳因素、習慣因素、家庭教育因素各是怎麼起作用的。
簡單因為孩子有延遲滿足能力對應長大後更好的發展,從而認為延遲對孩子情感需要的滿足有助於孩子的發展是非常荒謬且有害的。
大學入學的時候老師就告訴我們說這個行業屬於朝陽,但誰都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升起來。現在的心理學行業同樣也處於這個階段,但國家的政策和人們的認識,讓這個行業依然充滿希望。
希望有一天當一個人感覺自己心理有困擾的時候可以方便地在社區內找到靠譜的心理諮詢師;像公交車司機這樣與人們生命密切相關的行業,都能有成熟的EAP系統,減少危險作業,保障大家的安全;能夠形成健全有效的心理服務體系,維護每個人的心理健康。
如果你有這樣的抱負,也願意為此而努力,那就勇敢地選擇心理學專業吧!
PS:以上只寫了部分選擇心理學可能的誤區,關於學習心理學能給大家帶來的幫助,或者對你的改變,歡迎留言區分享!
這篇內容除了希望大家點讚和再看,更希望大家能夠分享出去,沒準兒可以幫助到某個考生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