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在偉大精神的傳承中匯聚民族復興磅礴之力

2020-12-27 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3月27日電 (萬鵬 吳兆飛 任一林)「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在戰「疫」關鍵時期,人民網理論頻道已連續舉辦三期以智戰「疫」線上圓桌論壇。

近日,圍繞「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精神的總結與傳承」這一主題理論頻道召開了第四場「雲」論壇,來自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的專家學者圍繞戰「疫」過程中展現的中國精神和擔當開展深入對話,助力以智戰「疫」。

偉大精神豐富中華民族精神圖譜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疫情發生以來,包括廣大醫務工作者、人民解放軍指戰員在內的各戰線群體努力奮戰在疫情防控第一線。習近平總書記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強調:「中華民族歷史上經歷過很多磨難,但從來沒有被壓垮過,而是愈挫愈勇,不斷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胡敏指出,中華民族是歷經磨難、不屈不撓的偉大民族,中國人民是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人民。從歷史的長河來看,我們已經形成了一系列的中華民族偉大精神圖譜。長徵精神、西柏坡精神、改革開放精神等,歷史已經鑄就了厚實的中華民族精神底蘊。從現實來看,這次大考,不僅考驗了我們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也是對民族精神、制度認同感、文化認同感的一次現實的檢驗。本次抗擊疫情形成的精神就是對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的進一步豐富、進一步厚實和進一步深化。從發展的角度來看,我們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在前行道路上,必然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風險考驗,這個路還很漫長。通過這次大考,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精神的圖譜,增進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鄭敬斌表示,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共同的精神根基,便無法凝心聚力,它的發展和強大也就無從談起。毫無疑問,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凝聚的精神,為中國精神增添了新的時代內涵,也將為中國未來的發展提供重要的精神助力。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樣寶貴的精神品質,才形成了我們在此次疫情抗擊戰鬥過程中,為世界所矚目的決策力、組織力、號召力、凝聚力和守護力,也才使得中國人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打得有信心、有底氣。

天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顏曉峰指出,疫情防控是對我們偉大民族精神的一次錘鍊,也是進一步豐富民族精神內涵的一次契機。疫情防控是對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涉及各行各業,展現的是新時代中國精神、人民精神。從覆蓋範圍看,是有效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包含全黨全社會行為、影響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的精神品質。從事件性質看,這一偉大精神是在有效應對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大考中展現出來的精神品質。這種精神是改革開放以來九八抗洪精神、抗擊非典精神、抗震救災精神的延續,又因疫情的嚴重性質和疫情防控的艱巨程度展現了新的精神內涵。

偉大精神匯聚民族復興磅礴之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在此次疫情過程當中,我們中華民族沒有被壓垮,而是迸發出了不畏艱險、攻堅克難的鬥爭精神,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迅速攜手行動,打了一場與時間賽跑、同病毒較量的阻擊戰。

鄭敬斌表示,這場戰「疫」傳承發展了中國精神,凝聚了中國力量,匯聚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之力。從社會層面來說,有利於展現我們良好風貌,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們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也凝結著我們全體中國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此次抗擊疫情過程當中形成的精神品格和精神態度是實現偉大價值追求的精神凝結,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一致性,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價值源泉和精神指引。就個體層面而言,有利於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破解現代社會的精神難題。毫無疑問,在此次抗擊疫情過程當中形成的精神為我們提供了良好的精神給養,今天應該大力弘揚這一偉大精神,從而能夠充實和豐富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破解社會的精神難題。

北京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韓振峰指出,精神旗幟永遠是激勵人們開拓進取的巨大力量。這場疫情使我們進一步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當人們遇到困難或災難時,更需要一種精神力量的支撐和激勵。這次疫情防控鬥爭,磨練了全國人民的意志,激發了全國人民的精神。我們要及時從這些疫情防控的鬥爭實踐中探究精神內核,使之在激勵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建設中,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過程中,發揮巨大的支撐和激勵作用。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張會峰認為,通過這次戰「疫」,我們形成了可貴的中國精神,而且這次戰「疫」的勝利,會讓更多的中國人增加文化認同和制度自信,增強凝聚力和向心力,也會使更多的人感受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觀念更加深入人心。時間和實踐證明,我們已經做出了較好的答卷。正是在這份精神的激勵下,舉全國、全民之力,讓中國變成了世界的「安全島」。受這一精神鼓舞,也會讓我們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更加充滿信心。

偉大精神在傳承中鑄就民族魂魄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物質財富要極大豐富,精神財富也要極大豐富」。偉大精神是戰勝疫情的強大支柱,越是面對複雜局面,越是要大力弘揚偉大精神,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張雲飛指出,對於全國來說,通過總結和弘揚疫情防控中表現的精神,有助於凝聚人心,豐富中國精神內涵。在精神文明建設中,在宣傳教育中,這一精神是很好的現實素材,值得深挖掘、深思考。從研究角度來看,各領域各時期的精神要融會貫通,要把革命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一系列精神統籌考慮,從實踐角度看,個體要以自己的行動身體力行傳承偉大精神,奏響時代強音。從而在戰「疫」精神的傳承中促進中華民族的團結,在精神傳承中鑄就民族魂魄,把我們國家建設成為一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使中華民族能夠真正地屹立於世界的東方。

鄭敬斌認為,從作為理論工作者的角度來說,弘揚和傳承這些優秀精神品質,首先應當義不容辭地承擔起研究、總結精神的理論重任。尤其是到今天,當疫情防控阻擊戰馬上要取得一個決定性勝利的時候,可能更加需要我們對過程當中的實踐作出經驗總結,並把它上升到一個一般規律的層面。後續,應該在全國範圍內宣傳和推廣這一精神,號召全國人民在實際行動中自覺踐行和努力弘揚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表現出的寶貴精神,將精神的力量變成物質的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增磚添瓦凝聚力量。

胡敏指出,從發展的角度來說,要把抗擊疫情形成的偉大精神作為中華民族未來前行路上的新的精神動力,要把這種偉大的精神融入到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融入到推進我們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程中,特別是為文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提供精神指引。為全民族的進步和全社會的發展提供精神供給,使在抗擊疫情過程中凝結成的偉大精神成為我們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的強大支撐,成為推動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強大動力。

相關焦點

  • 人民戰「疫」傳承發展偉大精神 匯聚民族復興磅礴之力
    要在戰「疫」精神的傳承中自警自勵、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匯聚民族復興磅礴之力。團結一心、同舟共濟的團結精神2月3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研究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時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講好中國抗擊疫情故事,展現中國人民團結一心、同舟共濟的精神風貌」。
  • 中青網評:讓青年人在磨難中不斷成長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重大的歷史進步都是在一些重大的災難之後,我們這個民族就是這樣在艱難困苦中歷練、成長起來。」對於廣大青年來說,這句話更有深刻的含義,溫室成長的苗木無論如何都難以成長為頂天立地的參天大樹,我們只有歷經磨難,不斷奮鬥,才能在鍛鋼煉鐵中真正成長成才。
  • 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匯聚民族復興磅礴力量
    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匯聚民族復興磅礴力量 2020-10-22 10:45:04 來源: 南通網 在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日給四川省革命傷殘軍人休養院全體同志回信
  • 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從抗疫鬥爭中汲取奮進力量系列談③
    「中華民族歷史上經歷過很多磨難,但從來沒有被壓垮過,而是愈挫愈勇,不斷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對國家和民族來說,是一次磨難、一次危機,也是一種淬鍊、一種成長。我們之所以能夠從災難中奮起、從磨難中騰飛,離不開偉大的民族精神。
  • 在磨難中成長 從磨難中奮起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它是凝聚力,聚沙成塔,集孤弱為偉大;它是生命力,自強不息,使絕地發新芽;它是戰鬥力,砥柱中流,挽狂瀾於既倒。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這場戰「疫」,讓每個中國人都經歷了一次精神洗禮。
  • 湖南日報評論員:在磨難中成長 從磨難中奮起
    在磨難中成長 從磨難中奮起——一論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湖南日報評論員「中華民族歷史上經歷過很多磨難,但從來沒有被壓垮過,而是愈挫愈勇,不斷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危難之時、大考之下,世界再度見證了「中國精神」所蘊含的堅不可摧、愈挫愈勇的力量,見證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防控重大疫情,既是實力的對壘,更是信心與意志的較量。面對疫情,中華民族迸發出了驚人的能量。神州大地一盤棋、舉國上下齊奮起,從「過節模式」快速切換為「戰時狀態」。
  • 共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好未來
    「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新時代,「是全體中華兒女勠力同心、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齊心協力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無數仁人志士的夙願、作為中國人民偉大夢想、作為我們黨的歷史使命、作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任務反覆呈現、催人奮進,構成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激勵全黨
  • 以生生不息之力量傳承 以不屈不撓之精神立世
    ,但從來沒有被壓垮過,而是愈挫愈勇,不斷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這一精神同此後在革命鬥爭中形成的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徵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偉大革命精神共同構成了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獨特要素,構成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的基本內容。這些精神,既有各自的獨特內涵,又一脈相承、有機統一,貫穿著中國共產黨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而矢志不渝、勇往直前、敢於鬥爭、勇於奉獻的文化主脈。這一紅色文化基因,在此次抗疫中得到傳承和弘揚。
  • 磨難中成長 磨難中奮起
    國內涉僑機構致海外僑胞的家書中,字字深情。一箱箱口罩跨越千山萬水,送到僑胞手中。「家鄉牌」口罩成為熱門話題。「北京捐贈的口罩到啦」「浙江的口罩已經收到了」「安徽的口罩剛剛到了」……國內各個相關部門馬力全開,希望能把急缺的防護物資儘快送到僑胞手中。一批批旨在提高身體免疫力的「愛心健康包」令僑胞歡喜欣慰。
  • 磨難教育也應是家庭教育中的重中之重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講:教育,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古往今來,我們中華民族一貫秉承教育重要性。通俗來講,教育有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對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增強中華民族創新創造活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從古至今,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教育發展的確迅速,但人們好像一提起教育總會歸功於學校教育,對家庭教育避而不談。
  • 網絡評論|以偉大抗疫精神推動民族復興
    在同新冠肺炎疫情的殊死較量中,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鑄就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捨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築起中華民族新的精神豐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偉大抗疫精神,使之轉化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力量。」
  • 駐菲律賓大使黃溪連: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
    黃大使表示,中國人民在疫情防控中展現的中國力量、中國精神、中國效率,展現的負責任大國形象,得到國際社會高度讚譽。包括杜特爾特總統在內的170多個國家領導人和40多個國際和地區組織負責人以電話、信函、聲明等方式對中國表示慰問和支持。
  • 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匯聚萬眾一心民族力量
    縱觀黨帶領全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歷史脈絡,偉大抗美援朝精神中不畏艱險、敢於犧牲的革命品格與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幹的特區精神追求一脈相承,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內驅動力,值得不斷傳承,永續發揚。
  • 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新華社發1.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2019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見》指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 湘水餘波|在磨難中成長
    沒有經歷過磨難,沒有經歷過風浪,甚至還有那麼一點「嬌生慣養」,在危難關頭,他們能勇往直前,擔當大任嗎?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病毒肆虐,乃知90後力量。作為「救死扶傷」的新一代白衣戰士,90後用自己的言行,正在交出讓世人驚嘆、欽佩的答卷。他們在戰「疫」陣地上,高揚著青春的旗幟,展示著青春的風採。層層包裹中,一顆顆年輕的心在跳動。
  • 民族精神:中華民族奮勇前行的不竭動力
    「願以吾輩之青春,守護盛世之中華。」這是不幸犧牲的山東大學齊魯醫院護士張靜靜的座右銘。為戰「疫」需要而捨棄一頭秀髮,戰「疫」鬥志卻昂揚生長。抗疫鬥爭中,千千萬萬個像張靜靜一樣的英雄鑄就起團結一心、眾志成城的牢固精神防線,充分展示了我們偉大民族精神的強大力量。  迢迢復興路,熠熠民族魂。
  •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必須發揚偉大的中國精神 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不僅僅在於我們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更主要的在於我們這個民族,在面對各種磨難和挫折時所展現出來的那種「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偉大精神。
  • 在磨難中成長
    在磨難中成長江蘇省贛榆縣城頭中學 李君仁柱子是我剛工作時教過的一個學生,他是山裡的孩子,他的祖祖輩輩都生活在大山中,是大山養育了他,也培養了他堅韌、執著的性格。這就是曾經攙扶自己成長,一路走來的強有力的大手嗎?這就是日夜操勞,支撐全家的粗厚的大手嗎?看到這,柱子淚如泉湧,肝腸寸斷。父親帶著太多的牽掛走了,柱子眼睜睜地看著父親被掩埋在山坡的荒地裡,最後只剩下一個高高隆起的土堆。父親在裡面,柱子在外面;父親在沉睡,柱子在痛哭。父親不在了,但日子還要繼續,柱子又回到了學校,為衝刺高考做著最後的準備,為自己,更是為父親。
  • 是什麼讓中華民族久經磨難而不衰?
    核心觀點縱覽世界民族之林,像中華民族這樣創造了綿延不絕的璀璨文明,攻堅克難、砥礪前行至今仍勃興的民族為數不多。那麼,是什麼讓中華民族久經磨難而不衰?挫折能使人更加堅強、更加成熟、更快成長,嚴峻挑戰使一個民族更團結、更包容,更有智慧,更無畏,更具競爭力與創造力。中華民族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成為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唯一不曾中斷,延續不衰的民族,就是因為中華民族經得起歷史的磨難挑戰並能不斷總結經驗,鳳凰涅槃,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