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楊洪(左)在日常巡檢中,用自製的探杆聽電機「內臟」聲音。記者 梁韶輝攝
4月29日上午,河鋼邯鋼連鑄連軋廠CSP軋機產線旁,手持自己製作的探杆,沿著20多年來不變的檢測線路,剛剛領取了河北大工匠年度人物證書的楊洪,帶著幾位徒弟開始了日常的巡檢。只見他邁著小碎步,探著頭,觀察著身旁的軌機,傾聽著它的聲音。走到電機部分時,他又停下來,把手中的探杆當作「聽診器」,仔細傾聽著電機「內臟」的聲音……
「我師傅僅靠耳朵聽就能判斷出軋機工作是否正常!就是因為他這手『聽診』的絕活兒,這條軋機生產線20多年來沒有出現過大事故。」楊洪大型設備精密點檢工作室成員孟凡毅崇拜地說。
「功勳軋機」的守護者
「要不是我師傅發現得及時,不但減速機會報廢,這條曾有『印鈔機』之稱的產線會停下來,整個公司也會對疫情防控期間的生產安全重新估量。」說起剛剛擺剪減速機軸承故障,孟凡毅至今心有餘悸。
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河鋼邯鋼採取嚴密的防控措施,為了減少人員大量聚集,檢修任務全部落在楊洪一班人身上,他和徒弟們的工作量驟然加大。在2月底的一次巡檢中,楊洪聽到擺剪減速機的聲音有些異常,判斷是其中一個軸承出了問題,果斷停機,並自己更換了軸承,避免了停產事故。
「這沒什麼!從這條生產線開始建設到投產、運維,20多年,一直守著它。聽聲響,我就能判斷出軋機的工作狀態。」楊洪說。
楊洪所在的河鋼邯鋼連鑄連軋廠CSP生產線,是上世紀90年代我國最早引進的3條世界上最先進的CSP(薄板坯連鑄連軋生產工藝)生產線之一,1999年一經投產,就創造了四個世界第一,20多年來沒有發生過一起大事故,為國家經濟建設生產了5000多萬噸的優質鋼板,這些鋼板在南水北調、西電東送、西氣東輸等國家重大工程中「建功立業」,這條生產線也被河鋼邯鋼工人們親切譽為「功勳軋機」。
在這條生產線建成之初,楊洪就讓外國工程師看到了中國工人的維護能力。在首次維護中,外國工程師下班離開了現場。在沒有資料,看不懂機器上的「洋文」的情況下,楊洪硬是憑藉記憶,更換了零件,完成了設備維護工作。第二天,兩名外國工程師看到設備已經安裝完畢,工人們正在生產時,不由得瞪大了眼睛,他們難以置信地問道:「中國人這麼能幹?」
2010年,一次德國工程師來訪,當看到楊洪從維修的生產線上剛剛換下一個減速機軸承,他驚異地問:「你怎麼知道是這個軸承出了問題?」原來,他剛從印度過來,那裡的一條生產線就是因為這個軸承出了問題,導致整個減速機報廢,生產線停工。而這個軸承的問題,除了拆開看,很難發現。
憑藉多年的經驗積累,楊洪對專業知識瞭然於胸,對生產線情況更是知根知底,而國家情懷更讓他精研工作,並把潛能發揮到極致。
自1999年至今,楊洪負責大型傳動設備維護,點檢中及時發現卷取機主電機軸承損壞、軋機齒輪基座軸承損壞、軋機減速機軸承損壞、擺剪減速機軸承損壞等16起重大設備隱患,累計挽回經濟損失2520萬元。
善於鑽研的創新者
1983年,18歲的楊洪高中畢業後進入邯鋼,當了一名檢修工。後來因為有一個軍人夢,參軍入伍,當了4年炮兵偵察兵。1990年他脫下軍裝,重新回到工人崗位。
「別管幹什麼,用心去做就能成功。」這是父親對楊洪的諄諄教誨。他時刻謹記著這句話。
CSP生產線自投產以來,由於各種原因,陸續出現工作輥斷裂的情況,處理時間往往需要6至10個小時,甚至更多。
楊洪決心啃下這塊硬「骨頭」。他多次深入現場,對每次斷輥事故進行觀察、琢磨……終於,這位有著24年機修經驗的「老將」沒有辜負大家的希望,成功總結出一套完整的斷輥處理法,此方法被命名為「楊洪熱軋板帶軋機工作輥斷處理先進操作法」。這一新的操作法,將原來處理斷輥事故的手忙腳亂,變得有條不紊。
四年的軍旅生活,也練就了他迎難而上的堅毅品質。連鑄連軋廠生產線生產時經常出現粗軋除鱗機往1號爐出口跑水問題,嚴重時導致爐溫下降不能正常軋制,損害爐門、爐輥以及爐內熱保護等設備。解決這一撓頭問題的任務最終還是落到楊洪身上。
沒有先例,沒有資料,沒有借鑑,楊洪就「盯」現場,一待就是幾個小時。通過反覆觀察,認真分析,經過1年4個月,80多次試驗,一款能適應現場的擋水裝置研製成功,又經過半年多改進,現在的擋水裝置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正式設備。它製作方便,安裝快速,拆裝用時僅2分鐘,過鋼間隙便可更換,有效解決了跑水問題,榮獲國家專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楊洪是個能鑽研、善發明的人。他潛心研究CSP生產線西馬克大型傳動設備工作原理,查閱相關技術要求並結合三十幾年的現場經驗,製作出了多種大型傳動設備的點檢工具:探杆、齒輪箱內磁力萬向檢測裝置、箱體內的磁體裝置……每天創新工作室的成員都會攜帶這些工具進行精細點巡檢,保衛著生產線的運行。
多年來,楊洪在生產線設備維護中解決了大量技術瓶頸,他提出技術革新30餘項,3項先進操作法,其中《CSP內冷輥快速更換法》還獲河北省職工先進操作法三等獎;《改善邊部遮擋的實用效果》獲邯鄲市優秀質量管理成果獎;自創的「五項操作法」7次獲獎,還獲得了3個國家專利。
傳道授業的大工匠
別看楊洪只是高中畢業,可他近300位徒弟中可有4位研究生。女徒弟齊靜考上博士後,仍然表示:「學業完成後我還要回到連鑄連軋廠,跟師傅學習。他是一座解決設備技術的『富礦』。」
「不怕底子薄,不怕學歷低,只要愛崗敬業肯鑽研,就能在崗位上做好本職工作。」回望一路走來的經歷,已成為全國技術能手的楊洪這樣總結,他希望自己能夠帶動更多新人成長起來,將工匠精神傳承下去。
2015年10月,以楊洪名字命名的職工技術創新工作室——「楊洪大型設備精密點檢創新工作室」成立。他率領9名生產技術骨幹,定期舉辦技術培訓,開展自主創新活動,確立重點創新課題89項,為大幅提升生產線設備裝備水平、持續優化品種結構作出了貢獻。工作室被評為「公司十大創新工作室」「河北省技能大師創新工作室」,2019年更成為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
創新工作室培養出了韓社軍、李傑、牛宇、李嶺衝等多名活躍在創新一線的職工,他們形成一股朝氣蓬勃、激情奮進的後備力量,在機械設備、液壓系統、電氣設備等多個專業領域取得成果。韓社軍參加工作不久,就從一名初出茅廬的大學生成長為技術主管,他善於運用創新思維解決生產難題,完成的軋機出口叉形板改進項目,年創效達到150萬元。
「好多在我工作室工作過的年輕人現在都已經走上了關鍵崗位。」楊洪欣慰地說。
當選2020年河北大工匠年度人物,楊洪很高興,也深感責任重大。「這源於國家有好的人才政策,源於河鋼邯鋼有很好的企業文化,更源於我有一段軍旅生活。在以後的工作中,守崗位,教徒弟,傳播工匠精神,這是我的責任。」(記者 梁韶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