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網絡給我們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它也已然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主要娛樂和社交方式。然而,在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網絡也逐漸改變了我們的一些生活習慣。
我們大學生把大量閒暇時間都花在手機網絡上,很多人都是名副其實的「手機黨」、「低頭族」(小編好像也是一樣哦╮(╯▽╰)╭)
當然,網絡是一種消遣和娛樂的方式,它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花些時間在上面也無可厚非。而在沒有網絡的時代,大學生的生活是怎樣的呢?
讓我們跟隨90年代的一位上海大學生,一起去看看屬於他們的「無網時代」:
做作業,看看書
大多數宿舍都買了二手電視機。8-10點這個時段如果宿舍有人要學習,一般不開,10點以後晚自習的同學陸續回來,就開電視機了。上海的電視比較豐富,為了看電視,必須偷電,因為11點熄燈之後還有大量精彩的節目,很多外國電影是11點播放到夜裡1點,再加上夜裡偶爾還有球賽。為了不被發現偷電,我們都多多少少掌握了一些電氣、裝修的知識,此外為了聲音不被走廊巡查的人聽到,我們還買了無線耳機,這樣電視機就不用出聲了。
黃金屋,顏如玉。舉頭望明星,低頭看小說。
當時上海的電臺太好聽了,尤其是外國音樂。很多喜歡音樂的人,不管是去教室自習,還是晚上熄燈以後,walkman都是不離身的,主要是聽音樂調頻,偶爾在宿舍用收錄機播放磁帶,放大音量聽搖滾樂比較帶勁。
讀書期間惡補了美國幾十年的好電影,看電影的場所以活動中心、學校周邊各個小禮堂、音像教室為主,學校大禮堂和校外電影院為輔,後者是放正規上映電影的。其實這一條跟宿舍關係不太大。
那些年,我們我們一起經歷的悲歡離合
打牌不多說了。下棋以中國象棋為主,能堅持下圍棋的畢竟是少數。至於打麻將,在宿舍裡是禁止的,必須去本地同學家裡打。
臥談會先圍繞著收音機裡的性知識節目展開,邊聽邊笑,然後逐漸拓展到具體的男生女生身上。一般持續半小時以上,個別談得火爆時會持續幾個小時。
既然沒電腦,當然不是玩電腦遊戲,而是一些小遊戲機之類,有的可以連在電視機上玩。那時憧憬著一工作就買一臺土星。
同性之舞
一本小說會被借過來借過去,直到翻爛。那時最火的當然是《廢都》。《白鹿原》其次。金庸長期受歡迎。王朔也很火。像我這種偏向於古典的把託爾斯泰、雨果的抱著讀。
初到上海的學生晚上會去逛南京東路,到了上海兩三年後更喜歡去逛淮海路、南京西路、衡山路。夜裡11點都還有公交車,所以不擔心去了回不來。
美人帳下尤歌舞
這種事情多半還是發生在室外,擁擠的宿舍裡不好開展。早期還不流行校外租房,所以校內的小樹林都很擁擠。
宿舍裡賣東西,最常見的是批發方便麵,晚上10點多鐘銷量很大,因為比去食堂吃夜宵方便。還有賣襪子、磁帶、參考書、影印雜誌等等的。
軍訓間隙
晚上去跑步的人其實沒有早上多,因為早上跑步是「必修課」,要打卡的。
晚間公共澡堂關了,洗澡只能在宿舍裡洗冷水澡。這時也是飆歌的好時機。
晚間是接家裡電話的高峰期,門口宿管不停的在大樓下喊人。那年頭別說手機,就BP機也是稀罕物,腰間掛著BP機的同學我們都視為活動豐富的能人。
有沒有"如在鏡中"之惑?
通常在宿舍裡學習的人,多半都會分心開小差。平常無所謂,臨近考試大家還是紛紛去教室。通宵教室很受歡迎,一是夜貓子型的人,二是情侶。
那時玩電腦通常要去學校的計算中心、計算機室(還不叫網吧這個詞)。大多數人就是為了玩遊戲去的,早期最流行的包括沙丘、紅警、仙劍奇俠傳等。愛玩遊戲的人手頭都有一大堆5寸軟盤,同時必須精通ARJ這個壓縮軟體。我除了仙劍,還搜集了一堆日系H遊戲。另外,windows3.0和3.1開始流行,我也拷貝了一大堆軟盤。至於網際網路,僅僅只在IT展覽會上看到了雛形,真正上手是畢業以後的事。
宣揚民主與科學的胡適之曾說:麻將裡有鬼。
沒有網絡的時光很慢,大家可以坐下來喝茶、聊天、嬉鬧;
沒有網絡的時光很快,大家剛坐下來喝茶、聊天、嬉鬧,就一天過去了。
本期來源:學生社區
本期編輯:劉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