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日報記者 操秀英
「你眼中的未來是怎樣的?在 5G 萬物互聯時代,站在科技與人文的十字路口,從舊有的思考中,激發出新的創造力,正是我們對未來世界的探索方向。」 這是浙江大學附屬中學高三學生金正宇充滿青春活力的宣言,這是科技「後浪」眼中的未來。
12月12日,全國青少年創·造實踐活動暨2020年青少年文化科技論壇在故宮盛大開幕。
在擁有輝煌文明的古老國度,如何將現代先進科技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緊密結合在一起?以「大成之城 生生不息——孩子手中的600歲紫禁城」為主題的2020年青少年文化科技論壇,是文化與科技的激情碰撞,更是一場歷史與未來的對話。
顛覆性技術創新為文化傳承和發展提供重大機遇
今年7月,科技日報社與故宮博物院籤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推動科技與文化融合發展,加強交流合作,更好地講好中國故事、提升文化自信。此次論壇正是該合作的一項重要內容。
科技日報社社長李平在致辭中指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全會還首次明確了建成文化強國的具體時間表。
「不久前,習近平總書記就考古工作發表重要文章。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要加強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堅定全體人民振興中華、實現中國夢的信心和決心。」李平說。
他強調,文化需要與時俱進的傳承。如果說傳承是一種歷史責任,創新則是一種時代責任。對於優秀傳統文化,最有效的繼承和保護就是不斷創新發展,以時代精神激活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更好地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李平闡述道,當前,一些顛覆性技術創新正在塑造新產業新業態,為文化傳承和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一方面需要我們不斷挖掘文化內涵,引導大家認識中華文明的深厚淵源、歷史脈絡、燦爛成就;另一方面也需要依託現代科技手段,激活歷史文化資源中的創新因子,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採。」
故宮將繼續加強文化與科技融合探索
故宮博物院黨委書記、副院長都海江在致辭中強調,此次論壇主題「大成之城 生生不息——孩子手中的600歲紫禁城」,以紫禁城建成600年、故宮博物院建院95周年為契機,旨在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等指示精神,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教育,延續中華民族文化血脈,推進各種文明交流融合。
都海江表示,在文化與科技融合方面,故宮博物院始終堅持自主創新,不斷強化技術研發,利用科技手段提升遺產保護、展示傳播和服務觀眾的能力,積極轉變文化創作、生產、傳播、消費等方式,創造出大量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創新性成果。
在主旨演講中,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朱鴻文具體分享了故宮博物院在館校合作及文化與科技融合方面的探索。
今年10月,教育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關於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故宮博物院在這方面可以說是走在了前列。」 朱鴻文說,從2000年前後,故宮就已開始與學校合作,組織教育活動;2013年開始向規範化、系統化的方向發展,2016年起館校合作課程在各中小學校更加廣泛開展。
「故宮作為一個文化單位,與科技有著密切的關聯。我們在利用科技手段保護故宮、呈現故宮、講述故宮的同時,也在挖掘故宮藏品中的科技元素,將文化與科技有效融合。」朱鴻文介紹道,故宮的端門數字館,就是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一次創新融合。
「過去的紫禁城,從營建之日起就離不開科技的參與;今天的故宮博物院,也將繼續加強與科技的融合,真正把故宮建設成為國際一流博物館,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典範,文化和旅遊融合的引領者,文明交流互鑑的會客廳。」 朱鴻文說。
明天,我們將創造屬於我們年輕一代的新文化、新時代
在接下來的「文明傳承少年說」青少年主題演講環節,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博系的2018級本科生王傲、浙江大學附屬中學丁蘭校區的金正宇和四川省南充市五星小學趙晨希等分別作為大、中、小學生代表就現代科技與考古、站在科技與人文的十字路口、傳承文化美與放飛科技夢等主題做了分享。
接觸考古這個學科兩年有餘的王傲說,考古學帶給他最大的感觸是學科與學科間的交融,「這種交融不僅是人文學科內部的,與哲學的、歷史的交融,更是跨學科的、與自然科學的交融。「
在地廣人稀、交通不便的區域,遙感考古就是考古人的利器,新疆的長城遺址便因此而重現;同步輻射光源幫助我們發現古物製造的奧秘,明白幾十萬年前的先民如何用鴕鳥蛋殼製作飾品……「我相信,借著科技的力量,我們將會越來越多的看見過去所看不到的東西。」王傲說。
高三學生金正宇介紹了他和同學們開發的APP「故宮 AR+」和概念性產品「故宮 Tags」。前者採用AR 增強現實技術、像素風設計、簡單易用的交互、支持全平臺的通用 App以及精美的建築模型,帶觀眾感知真實、觸摸歷史。後者可以實現「只要將你的手機對準一個文物,然後向那個文物靠近,你的手機上就會自動出現這個文物的詳細介紹,並且系統級鎖定閃光燈來保護文物。
「我們要相信年輕的力量,因為年輕人的想像力是沒有邊際的,我們也相信在座的同學們,都能夠善於『做夢』、勇於創新、敢於拼搏,因為中華優秀文化的接力賽,已經將接力棒交給了我們,而那些對未來的想像,也正在向我們加速湧來。」金正宇豪邁表示。
趙晨希、郭倞呈、許宸彬、楊粱予涵四位小朋友的作品「瓊枝溢年光」在今年的全國青少年創·造實踐活動中獲得特別大獎。
他們帶著自己的作品來到故宮,無比開心和激動,同時也有一種時空穿越的感覺,「仿佛我們在跟一位六百歲的老爺爺對話,他是那麼知識淵博,那麼內涵豐富,他矗立在那裡,靜靜給我們述說著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和輝煌。」他們說,這位老爺爺時尚有趣,他在養心殿戴起了VR眼鏡,在端門建起了數字館,他用科技讓自己煥發出新的光彩,拉近了我們年輕一代與傳統文化的距離,用一種與時俱進的態度激勵著我們。
「今天,我們只是創造了一件小作品,明天,我們將去創造屬於年輕一代的新文化、新時代。」 趙晨希小朋友信心滿滿。
發布《智承文明倡議書》
論壇上發布了《智承文明倡議書》。倡議書稱,站在新時代朝陽璀璨的大地上,中國人正等待再一次起跑的發令槍。中國要成為世界主要的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須厚植創新文化沃土。
少年強則國強,
天生好奇愛探索的年輕人,
始終是文明進步的動力源泉。
燦爛無比的新時代,
文明與創造的接力棒,
交到了青年人手上。
倡議書呼籲,
攜起手來,珍視傳統,
銳意創新、不忘初心、砥礪奮進,
用科技傳承文明,
以創新開拓未來,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由科技日報記者周維海拍攝
原標題:《站在科技與人文的十字路口,在故宮,他們看向未來》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