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衛啃綠化硬骨頭為黃河古道岸坡「美顏」

2020-12-19 環京津網

原標題:中衛啃綠化硬骨頭為黃河古道岸坡「美顏」

這兩天,中衛「治沙能人」唐希明和同事又來到南山臺山坡上,查看1萬多株爬山虎、檸條和花棒的生長狀況。這處高86米、坡度60度、長1500米的山坡,是中衛市自然資源局新近選擇的一塊「試驗山」。

自今年4月起,中衛市自然資源局創新開展南山坡綠化試驗,經過精心管理,爬山虎長勢良好,平均高度1.4米,成活率90%以上,「試驗山」生態景觀明顯改觀。

南山臺山坡位於黃河中衛段南岸,全長近30公裡,與中衛市區隔河相望。坡面極其陡立,因常年無植被覆蓋,遠遠看去像一堵長長的土牆。中衛市將南山臺山坡綠化工作納入山水林田湖草綜合保護修復重點任務,全力保護黃河中衛段生態環境。可由於其地質構造特殊,綠化技術要求高、施工難度大、次生地質災害風險高,先後制定的綠化方案均未成功,所種樹木部分已枯死,是一塊難啃的綠化硬骨頭。

「90度的牆爬山虎都隨便爬,山坡更不在話下。」在治沙一線奮鬥了近30年的唐希明受到啟發。以種樹為主的老路不適合,便大膽嘗試採用葡萄科植物和灌木進行綠化。「山太高,所以大致分5層同時種爬山虎,要不了幾個月就會長成綠色山坡。等到秋天就變成紅色山坡了。」唐希明邊挨株察看邊說。光有爬山虎太單一,唐希明又選擇了「沙海明珠」——檸條、花棒。「檸條四五月開黃花,花棒七八九月開粉紅色的花。」美是一方面,唐希明更看重它們的固沙作用——其根莖長度是植物表面的8到10倍,需水量很小卻可以深深紮根。

如今,這片「試驗山」一片綠意。

「如果今年種植的葡萄科植物和灌木安全越冬,我們將分期分批對南山臺山坡進行全境綠化,把黃河古道岸坡打造成一條生態景觀帶。」中衛市自然資源局負責人說。(記者 房名名)

(責編:高嘉蔚、寬容)

相關焦點

  • 天下黃河富寧夏,塞上江南美中衛!
    天下黃河富寧夏。 而中衛市則優先得到了母親河的深情哺育,作為黃河流經寧夏的第一個市,中衛市自古因黃河而生、因黃河而興、因黃河而美,也因黃河而富。
  • 黃河畔的黃河宮,俏皮大「水滴」,行走在中衛最美中軸線上
    接上文,從銀川到中衛,火車尤其方便,車次多,只需要兩個多小時就到了。中衛,可不是你們想的足球場上的中衛,它是一座有魅力的小城。 「大餐」以外,中衛還有「開胃小菜」,更有韻味。中衛,一個位於黃河邊上的沙漠城市,這裡既有長河落日圓的雄渾壯麗,又有著塞上江南的婉約秀美。中衛曾被評為「中國人居環境建設傑出貢獻獎」,中國特色魅力城市 100 強等榮譽。中衛市區面積不大,有一條漂亮的中軸線,南端是中衛火車站,北端就是黃河岸邊。我們先從黃河岸邊的黃河宮走起。
  • 黃河古道下古墓發掘
    黃河以「善淤、善決、善徙」而著稱,向有「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之說。據統計,在1946年以前的幾千年中,黃河決口泛濫達1593次,較大的改道有26次。改道最北的經海河,出大沽口;最南的經淮河,入長江。
  • 三門峽:古道春風黃河邊
    河南縣域經濟網訊:澠池縣南村鄉黃河小浪底水庫南岸,有春秋時期建成的古道一條,被稱為「陽壺古道」。因為宋代宰相呂蒙正初入仕時曾主持修理過一次,所以又稱「呂蒙正道"。這條古道是春秋時期,山西晉候到東周首都洛陽朝拜周天子的主要通道。
  • 《黃河古道2:活人禁地》
    你永遠也想像不到那厚厚的淤泥下,埋藏了什麼古怪物件  李達著/時代文藝出版社  黃河勘探隊50年來守口如瓶的詭異經歷:74年前,蔣介石炸開黃河鄭州花園口大壩,破堤時有三隻蛟龍浮出水面;61年前,黃河三門峽段發現幾百米深的地殼裂縫
  • 大美故道 以果為媒 虞城縣喬集鄉「第三屆黃河古道生態走廊蘋果...
    第三屆黃河古道生態走廊蘋果文化節開幕現場金秋送爽,碩果飄香,11月4日上午,虞城縣喬集鄉隆重舉辦了第三屆黃河古道生態走廊蘋果文化節。商丘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劉玉傑為蘋果狀元頒獎據悉,這次「第三屆黃河故道生態走廊蘋果文化節」由虞城縣文化廣電旅遊局、虞城縣農業局、虞城縣林業局、虞城縣園藝局、喬集鄉政府主辦。
  • 【慶祝寧夏成立60周年】航拍:沙漠水城 休閒中衛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綠水環繞的中衛市「五館一中心」。新華網 於晶 攝「天下黃河富寧夏」!滔滔黃河衝出黑山峽以後,緩緩流經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讓這座地處騰格里沙漠南緣的年輕城市佔盡了天時地利。近年來,中衛市按照「以水為源、以綠為美、以淨為榮、以人為本」的城市發展思路,著力開發保護黃河溼地資源,打造宜居宜業宜旅遊特色城市,目前城市綠地率、綠化覆蓋率已分別達29.03%和37.97%;市區水域面積達3300畝,佔城市建成區面積的20%。
  • 【圖文】它是,中衛地區黃河沿岸民間保留下來的一種古老的擺渡工具...
    黃河從黑山峽迸流而來,在中衛拐了一個彎,向北伸展而去。黃河的開恩,使這塊土地令人驚奇地變成了一片綠洲。 唐代以前,這種工具被稱為「革囊」,到了宋代,皮囊是宰殺牛、羊後掏空內臟的完整皮張,不再是縫合而成,故改名為「渾脫」。它由十幾個充氣的山羊皮組成,用於運輸和載人。
  • 織裡「三改一拆」連啃「硬骨頭」
    織裡「三改一拆」連啃「硬骨頭」 發布時間:2017-12-22 09:32:06 來源:湖州日報 通訊員 錢民 記者 鄭嵇平 該停車場可以為附近居民提供近200個車位,這對當地居民來說無疑是一個好消息。而就在半年之前,這裡還是一片雜亂無章的裝卸貨的堆場碼頭,滿是砂石、木材等建築材料。  「我們今年加大了對違章建築的整治力度,這個堆場碼頭就是其中的一個整治重點,也是要啃的第一塊『硬骨頭』。」區綜合行政執法局織裡分局織裡分隊相關負責人說。
  • 展望2020:中國脫貧攻堅如何啃下「硬骨頭」?
    (經濟觀察)展望2020:中國脫貧攻堅如何啃下「硬骨頭」?  中新社北京1月9日電 題:展望2020:中國脫貧攻堅如何啃下「硬骨頭」?  中新社記者 阮煜琳  2020年是中國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在脫貧攻堅進入決戰決勝最後關頭,啃下深度貧困地區這塊「硬骨頭」,防止脫貧人口返貧,成為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必須攻克的最後堡壘。
  • 臨夏市南龍鎮馬家莊村:啃下「硬骨頭」決勝攻堅戰
    臨夏市南龍鎮馬家莊村:啃下「硬骨頭」決勝攻堅戰 2020-04-26 21: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進黃河旅遊帶」之黃河古道上的一幅天然太極八卦圖
    乾坤灣是一幅天然太極圖,是黃河古道秦晉峽谷上一大天然景觀,也是山西永和最亮麗最壯觀的一個風景點。採風踩線團的所有成員無不被乾坤灣的壯觀景色所震撼。大家紛紛在此處合影留念。來到聖覽山巔,極目遠望,眼前山巒起伏,溝壑縱橫,黃河猶如一條巨龍在黃土高原丘陵溝壑間奔騰不息。位於S型的黃河古道邊畔上的河懷村和伏義河村,猶如黃河巨龍懷抱其間的「陰陽魚」。這段黃河古道就是乾坤灣。
  • 黃河古道的傳說與論斷
    黃河桑園峽段南岸有兩條支流,一條是從榆中菜籽山起,上遊官灘溝,經柳溝河,至桑園子河,再流入黃河,自南向北,全長24公裡;一條是苑川河,苑川河谷全長約50多公裡,寬約1公裡左右,河谷有三級臺地,土地肥沃,平坦寬闊。特別是宛川河,因是從東南方向西北方流淌而注入黃河的,有些人戲稱為「倒流水」,而有識之士則說:「苑川河是黃河古道,因地勢的不斷變化使然。」
  • 寧夏中衛,西北沙漠旅遊的寶藏地,特色民宿仿佛讓人置身摩洛哥
    我是魚總愛旅行,今天說說寧夏中衛寧夏中衛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西部,地處寧、甘、蒙三省(區)交界地帶。中衛沙坡頭緊挨著我們的「母親河」黃河,遠離城市的喧囂,既有壯闊的西北大漠,還有堪比摩洛哥的特色民居。2019年《親愛的客棧》在中衛錄製,讓觀眾在屏幕上見識了這裡不一樣的風土人情,中衛嫣然成了赴寧夏旅遊的首選目的地。中衛市區的地標建築是中衛鼓樓,三層重簷十字歇山頂,西角各有一座小巧的陪樓,頗為雄偉。鼓樓樓頂正中有六顆黑色陶球,四周分布著數條蟠龍,從不同角度看均為二龍戲珠,是一座體現明代建築風格的古建築。鼓樓雖然不對外開放,但每晚都會亮燈,燈火映照下的鼓樓金碧輝煌。
  • 穿越唐蕃古道黃河源頭洛克線(十):一路艱辛,終目睹黃河源之美
    圖文:走吧網特約攝影師 千尋黃河源頭,冷冷清清,溪流匯集,曲曲彎彎。前往黃河源頭,在唐蕃古道214國道和青藏線109國道之間,這廣袤的無人區裡,暑季的八月初,天氣陰沉寒冷,路面坑窪不平。所謂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我們此刻,就在天上來的地方,尋找天邊的源頭。如下圖所示,沒有橋,車隊涉水過黃河,繼續尋找源頭。源頭就在我們附近,繼續涉水過冰冷的黃河。來來回回再迂迴,連過三條冰冷的黃河,所謂曲折迂迴。
  • 「Idioms」你會用英文說「難啃的硬骨頭」嘛?
    工作中你碰到過像「難啃的硬骨頭」一樣的任務嗎?生活中你碰到過像「難啃的硬骨頭」一樣的人嗎?我今天心血來潮,我就百度了一下這個「難啃的硬骨頭」用英語怎麼說,我搜到的結果是醬式兒滴嗯,好吧....大家還是跟MIA學習一個很好用的習語吧【含義】
  • 奇書《黃河古道》面世 作家組建神秘事件調查組
    《黃河古道》。本書為國內唯一一部全方位講述黃河水怪、禁忌、民俗、鬼怪、詭異事件的網絡奇書,被廣大讀者譽為五年內唯一一部可以抗衡《鬼吹燈》、《盜墓筆記》的網絡奇書。  百萬稿費,黃勘探隊50年來不敢說的黃河詭異經歷  《黃河古道》講述了主人公耳聞和親身經歷的一系列詭異得難以想像的事件:50年前,主人公加入一支神秘的黃河勘探隊,歷經兇險,九死一生,遇到了食人蚌、蛇頭白骨魚、水猴子、人形棺材等奇異物件,最終揭開了隱藏在黃河河底數千年的神秘詛咒和禁忌。
  • 這黃河古道,一走就是3000年
    河南縣域經濟網訊:陽壺古道又稱春秋古道,因春秋時期途經黃河邊的咽喉險關—陽壺古城而得名。該道由山西境內發端,始自太原,經榆次、侯馬於橫嶺關入垣曲境內,經梨樹(今上官店一帶)、皋落、王茅、亳城至垣曲縣城,到達黃河陽壺渡口。
  • 湖南衛視《親愛的客棧3》落戶中衛,劉濤驚喜現身!講述「黃河故事...
    9月24日,湖南衛視慢生活體驗類綜藝節目《親愛的客棧》第三季在中衛黃河·宿集開機錄製。據了解,《親愛的客棧》第三季依然以客棧經營為中心,向人際關係和情感等話題延伸。和前兩季不同的是,本季會更多聚焦在當代年輕人的職場生存現狀和情感訴求。不僅如此,劉濤還變身導遊,帶領探班團隊參觀客棧、遊覽黃河岸邊的美景,她大讚中衛黃河·宿集風光優美、民宿文藝,還與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心聲:「每天都很精彩,時時刻刻都是驚喜。」
  • 「古道人·九天上」輪轉千年 黃河入海 首屆「千裡走黃河文化節...
    齊魯網·閃電新聞6月14日訊 首屆「千裡走黃河文化節」由濟南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 邁麥(山東)品牌運營有限公司承辦。該項活動由中國黃河文化經濟發展研究會作為指導單位,山東省體育總會、山東黃河文化經濟發展促進會作為支持單位,濟南市黃河河務局等部門給予熱情支持和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