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
微博熱搜榜就被這個承包了
湖南商學院改名啦
吉首大學升一本了
湖南工業大學升一本啦
一時間,微博上一片喜氣洋洋
熱鬧紛飛的同時
段子也是滿天飛
嘿嘿嘿,怎麼樣
二本分數進來,一本大學出去
另根據消息
湖南商學院可能將申請改名為湖南財經大學
吉首大學可能將申請改名為華中民族大學
聽起來名稱更高大上了
對此
記者致電此兩所學校
校方回應:改名?不存在的
湖南商學院:學校每年都會向教育部申報更名,2018年的申報目前沒批下來。網上的消息是校友傳出,目前還沒有官方公布。
湖南商學院官微也作出回應
吉首大學華中民族大學?沒聽說過,沒有此事,系傳言。
看來,激動興奮的寶寶們
坐等官宣吧
先來了解一下這3所學校
湖南商學院
湖南商學院坐落在歷史文化名城長沙市,南朝嶽麓,東顧湘江。她是一所以經濟學、管理學為主,涵蓋經、管、法、文、理、工、藝等學科的省屬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是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高校、博士學位授予立項建設單位、「十三五」國家產教融合發展工程應用型本科高校、全國首批百強「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50強高校,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工商管理三大主幹學科入選2017年上海軟科發布的「中國最好學科排名」前25%。
學校始建於1949年,校園佔地1454.836畝,建築面積48萬餘平方米。現有總值1億餘元的教學、科研儀器設備,200餘萬冊的圖書館藏書。現設有14個教學院(部)、72個科研機構以及教育部首批批准成立的獨立學院——北津學院。有普通全日制在校學生2.1萬餘人。有4個立項建設博士學位授權點,8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8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有5個省級重點建設學科,11個省級社科研究基地,1個省級教育科學研究基地,1個省高校產學研合作示範基地,1個省級高校創新團隊,2個省級2011協同創新中心,2個省級重點實驗室。有50個本科專業,其中,2個教育部高等學校「第一類特色專業建設點」,1個「第二類特色專業建設點」,1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5個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5個省級重點專業,2個省級資助建設專業,9個省級特色專業。有1個教育部「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建設項目,2門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10門省級精品課程,8個省級優秀教學實習基地,4個省級教學團隊,4個湖南省普通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示範基地,3個省級大學生創新訓練中心。2016年與湖南湘江新區開展全面合作試點。
學校有教職工1308人,其中,具有正高職稱者150人,具有副高職稱者262人,具有博士學位者235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全國政協委員1人,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委員會學部委員1人,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學部委員1人,湖南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1人,全
國優秀教師3人,全國師德先進個人1人,全國「三八紅旗手」1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首席教授1人,「長江學者創新團隊」首席教授1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首屆中國傑出社會科學家1人,「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1人,全國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1人,「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國家級人選1人,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3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10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人選」2人,「芙蓉學者計劃」首屆特聘教授1人並榮獲「芙蓉學者」貢獻獎,湖南省優秀社會科學專家1人,湖南省新世紀「121人才工程」人選13人,湖南省教學名師3人,獲湖南省「徐特立教育獎」1人,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學科帶頭人(含培養對象)9人,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幹教師(含培養對象)74人。
學校近五年共承擔各級各類科研項目1263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項,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項目2項,國家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8項、其他項目102項,國家軟科學重大項目4項,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47項,國際招標項目1項,省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9項。國家級、省部級課題數量在湖南省省屬一般院校中名列前茅。目前是湖南省唯一一所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人文社會科學)一、二、三等獎的高校。
學校遵循「至誠至信,為實為新」的校訓,堅持立德樹人,以育人為本,以教學為中心,堅持培養基礎紮實、綜合素質高、實踐能力強,具有市場意識和創新精神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陶汝琴同學入選中國教育新聞網「2016年度十大教育人物」和湖南省「2016年度十大教育人物」之首。面向30個省、直轄市、自治區招生,近年來年度就業率一直穩定在97%以上,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學校對外交流日益廣泛,已與美國、荷蘭、英國、法國、愛爾蘭等國家的10餘所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辦學和校際交流關係。
湖南工業大學
湖南工業大學是一所具有50多年辦學歷史的綜合性大學,是"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養項目"高校。2006年2月,經教育部批准,學校由株洲工學院更名為湖南工業大學,同年合併了株洲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和湖南冶金職業技術學院。
學校以包裝教育為特色,是我國第一個被國際包裝協會(IAPRI)接納的會員單位,是中國包裝聯合會包裝教育委員會的主任單位,也是全國高校中惟一的中國包裝聯合會副會長單位和中國包裝技術培訓中心。
1995年,學校作為首批試點的院校,率先通過原國家教委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2003年,學校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2008年被教育部評定為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高校;2009年獲得外國留學生招收資格;2010年以優秀成績通過碩士研究生培養過程質量評估; 2013年獲"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50強";2013年底獲"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養項目"招生權,2014年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學校現有2個校區,總佔地面積3853.7畝。圖書館總建築面積為55430.29平方米,館藏圖書242.5餘萬冊;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2.81億元,教學用計算機6278臺。學校擁有較先進的計算機網絡服務體系,建有標準的塑膠田徑運動場、體育館及滿足體育教學需要的各類運動場地。
學校有22個教學學院和1個獨立學院,建立了以工為主,工、理、管、文、經、法、教育、藝術等協調發展的學科體系;1個"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養項目",12個碩士學位一級學科碩士學位點,涵蓋57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點,9個碩士研究生專業學位的授權領域;69個本科專業;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省級教學團隊5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省級基礎課示範實驗室實踐教學示範中心6個;國家級特色專業5個,省級特色專業11個,省級重點專業5個,國家級精品課程6門、省級精品課程17門。有全日制學生31192人,其中,碩士研究生1570人。有教職員工2370人,專任教師1822人,其中教授242人,副教授519人,博士373人,博士生導師15人,碩士生導師360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人員8人,湖南省優秀專家1人,全國優秀教師5人,省優秀教師4人,省教學名師3人,省級青年骨幹教師71人,16人進入省"121人才工程",4人進入省"百人工程",9人進入省學科帶頭人行列;聘有兩院院士6人。
學校建立了以工為主,工、理、管、文、經、法、教育、藝術等協調發展的學科體系,擁有生物醫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電氣工程、土木工程等5個湖南省重點學科;建有"綠色包裝與生物納米技術應用"、"先進包裝材料與技術"等10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產品包裝創新工業設計中心"、"包裝設計藝術與技術研究基地"等7個省部級研究基地;與湖南省第五工程有限公司、株洲市霞灣建材有限責任公司聯合組建"建築牆體節能新材料"湖南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南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等高新技術企業聯合建設了"湖南省高校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和"湖南省高校產學研合作示範基地"。
近幾年來,學校共承擔國家級教改項目10項,省部級教改項目235項;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項,省級教學成果獎41項;擁有5個省級重點學科,10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 13個省部級研究基地(含技術中心);公開發表學術研究論文12407篇,其中被SCI、EI、ISTP收錄971篇;共承擔國家級科研項目117項,省部級科研項目1223項;獲國家級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湖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73項,專利766項。學校牽頭主持承擔的"特殊室內環境淨化關鍵技術與成套設備產業化開發"項目,榮獲2010年省科技廳第三批重大科技專項。"冬冷夏熱地區節能關鍵技術與示範"獲得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項目的立項資助。
學校在廣東省建立了東莞包裝學院,作為學校在沿海地區的實踐教學基地和人才服務窗口;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聯合組建的"全球低碳城市聯合研究中心"通過對全國近百個城市的調查,完成了中國低碳城市排名這一重大科研項目,從2011年開始每年對外聯合發布《中國低碳城市發展綠皮書》;與株洲市人民政府籤訂了全面科技合作協議,並組織11個項目負責人與株洲市有關單位籤訂產學研合作協議;與株洲南車時代集團及株洲清水塘循環經濟示範區等國內知名高科技企業和國家重點建設區域建立了全面合作關係;學校還承辦了"2010北京國際包裝博覽會·中國包裝教育展"等大型國際學術會議。
目前,學校與美國密執根州立大學、德國斯圖加特應用科技大學、法國蘭斯大學、韓國延世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等國內外知名大學建立了廣泛的科研合作和學術交流關係;並與國內東南大學、中南大學等十多所高校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
學校以"厚德博學,和而不同"為校訓,"明德、精業、求實、創新"為校風,堅持立足湖南,面向全國,主動服務湖南新型工業化和中國包裝現代化的辦學導向,努力培養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辦學50多年來,為國家輸送了21萬餘名高素質專業人才,湧現出了劉鎮武、周伯華等一大批傑出的校友代表。近5年來,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位居全省高校前列。目前,學校正努力為把學校建設成為在國內同類院校中具有較大影響力和鮮明包裝教育特色的高水平綜合性大學而努力奮鬥。
吉首大學
吉首大學創辦於1958年9月,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張家界市兩地辦學,校本部位於湘西自治州首府——吉首市,是湖南省屬綜合性大學,也是武陵山片區唯一的綜合性大學。學校是國家民委與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高校,「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養項目」高校,《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重點建設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學校,湖南省研究生培養過程質量評估優秀學校。學校是推薦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普通高校。
辦學條件:學校所在區域交通便捷,景色優美,擁有世界自然遺產—張家界武陵源自然風景區,世界文化遺產—永順老司城,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鳳凰古城,學校毗鄰張家界荷花機場和銅仁鳳凰機場,5條高速公路、3條鐵路在校區周邊交匯,張吉懷高鐵、湘西機場已開工建設。校園風光優美,總佔地面積2900餘畝,建築面積近60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3.3億元,各類紙質、電子文獻600餘萬冊。
學科專業:學校建有50個一級學科,80個本科專業,覆蓋11大學科門類。有省重點學科5個(其中優勢特色重點學科1個);「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養項目」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個(民族學、工商管理);「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協作研發中心」1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5個,專業碩士點13個;有國家級特色專業3個,國家級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個,「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專業1個,「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專業1個,省級重點專業、特色專業和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2個。
平臺建設:有院士工作站1個;有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1個;建有湖南省高校2011協同創新中心3個;建有部、省級研究基地、示範中心、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虛擬仿真中心和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基地等70餘個。學校還是教育部「教育裝備國際交流實驗園」。
師資隊伍:在職的教職員工近1500人,專任教師1000餘人,有高級職稱700餘人,博士生導師27人,碩士生導師407餘人,碩士以上學歷佔教師總數的70%。有「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6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7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理論界)1人,國家民委民族問題研究優秀中青年專家1人,湖南省「百人計劃」人選2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人選20人,「湖南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人,湖湘青年英才1人;有全國先進教育工作者1人,五一勞動獎章2人,全國優秀教師8人,曾憲梓教育基金獎獲得者5人,寶鋼教育基金獎獲得者2人;有國家級教學團隊2個,省級優秀教學團隊3個,省級科技創新團隊4個。
人才培養:現有各類在籍學生3萬餘人,其中在校本專科生近2萬人,博士生、碩士生、留學生千餘人。吉首大學張家界學院(三本獨立學院)有全日制本科生7200餘人。學校設有國家獎學金、優秀學生獎學金和各類專項獎助學金。學校構建了「課程主導、環境薰陶、實踐礪煉、自我塑造」為體系的「立人教育」體系,著力培養具有「人文精神、科學素養、創新能力、國際視野、務實作風」的合格人才。近年來,學校獲國家教學成果獎2項,省教學成果獎26項,學生在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等各類比賽、競賽中屢獲特等獎、一等獎,累計獲國家級獎項426項,省部級獎項1589項。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93%以上。辦學近60年來,共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幹得好」的各級各類人才30萬餘名。
科學研究:近五年來,先後承擔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900餘項,獲國家級、省部級科研成果獎共29項。近五年來,獲國家自科基金項目123項,社科基金項目85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2項。社會科學研究以區域經濟、民族文化、民族歷史為重點,差異哲學、民族人類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沈從文研究、文化創意產業、旅遊經濟等研究成果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自然科學研究以武陵山片區特色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為重點,提出了「三帶」理論,研發了「米良一號」獼猴桃品種及深度開發,在杜仲、葛根、椪柑醋、礦產品與金屬材料加工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
社會服務:學校堅持服務地方的辦學宗旨,積極開展產學研合作。近年來,先後與武陵山片區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開展了20多個實質性的產學研合作項目,承擔的國家、省級科研項目中70%以上為研究地方特色資源、地方政府急需解決的實際問題。學校連續發布了連片特困區藍皮書《中國連片特困區發展報告》。美味獼猴桃「米良一號」研究成果的產業化幫助湘西20餘萬農民擺脫貧困,湘西礦產資源研究成果已孵化出1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
文化傳承創新:學校充分發揮在區域文化傳承、創新與引領中的積極作用,被譽為湖南西部地區思想文化的「高地」和城市形象的「名片」。承擔了「武陵山區(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總體規劃」等一批重大項目,「老司城遺址研究」助推永順老司城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策劃並主創了大型文藝演出《魅力湘西》,該項目躋身於國家文化旅遊演藝三十五強,系列突出成果極大地促進了民族地區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學校打造了富有特色的「湘西民族文化博覽園」,建有6個文化場館(黃永玉藝術博物館、沈從文紀念館、武陵山生物科學館、湘西民族文化博物館、生態民族學博物館和吉首大學校史館)。
對外交流:擁有招收外國留學生及港澳臺學生資格,先後與美國、英國、韓國、烏克蘭、瑞典、印度、日本及我國香港、澳門、臺灣地區20餘所高校開展了合作交流。出國訪學、參加學術會議、舉辦國際會議等國際學術交流活動頻繁,學生可選擇前往美國、澳大利亞、英國以及我國港澳臺地區進行交換交流學習,學校少數民族藝術團曾應邀赴美國、香港等地演出,影響廣泛。
社會聲譽:學校凝鍊了「平民大學」辦學理念(「把吉首大學辦成一所貼近普通民眾、造福平民百姓、直接服務和引領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學」),確立了「文化立校、學科強校、特色興校」的發展戰略,積極探索具有時代特徵、地方特點和自身特色的地方高校辦學路子。先後獲得「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全國綠化模範單位」「全國五四紅旗團委」「湖南省文明單位」「湖南省平安高校」「湖南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黨和國家領導人朱鎔基、曾慶紅、尉健行、賈慶林、劉雲山等先後來校視察指導工作。原國務院總理朱鎔基高度稱讚「吉首大學是湖南的驕傲」,原國家副主席曾慶紅肯定「吉首大學具有特殊價值」,原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在視察學校時高興地說「看到了吉首大學,就看到了武陵山區脫貧致富的希望」。
進入新時期,吉首大學正搶抓發展機遇,大力推進轉型發展戰略,強化內涵建設,努力將學校建設成為有特色、高水平的教學研究型地方綜合性大學。
最後,恭喜這三所學校
為你們打call
來源 | 長沙晚報微信綜合湖南商學院、湖南工業大學、吉首大學官網、金鷹955等
編輯 | 曾茜
值班主任 | 張萌
為這3所大學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