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物理第三章第一節聲現象
聲源指正發聲的物體。
一、 聲音的產生
1.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振動停止發聲停止,但聲音不一定消失。
實驗中桌球的作用:證明音叉的微小振動 (放大音叉的振動效果)
2. 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3. 弦樂器(二胡、鋼琴、吉他、提琴)弦振動。
管樂器(笛子、號)空氣振動。
打擊樂器(鑼、鼓)面振動。
人和動物,聲帶振動。
二、 聲的傳播。
1. 聲是以聲波的形式傳播的。
傳播的是能量。
2. 聲音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
三、 聲速:聲音在介質中的傳播速度。
1.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比較:V固體>V液體>V氣體
2.聲速與介質有關,還與溫度有關。
常溫(15攝氏度)下:V空氣=340m/s
四、 人耳聽聲範圍
頻率是指物體每秒振動的次數。單位是赫茲(Hz)。
人耳的聽聲範圍:20 Hz --20000 Hz。
低於20 Hz的聲音叫次聲。(貓、狗、水母、大象)
高於20000 Hz的聲音叫做超聲。(蝙蝠、海豚)
電閃雷鳴是怎樣形成的?
打雷和閃電是同時發生的,是由於帶異種電荷的雲層或雲層與大地之間的一种放電現象,當帶異種電荷的雲層相互間的距離由於運動而縮小到一定距離時,正負電荷間的強大電勢差將空氣擊穿而發生瞬間放電,放電時產生的放電火花就是我們見到的閃電,同時放電時產生的聲音就是雷聲。
同理,當帶電雲層運動時,地面相對應的地方產生感應電荷,若雲層與地面或地面高大物體間距離較小,則雲層與物體間的空氣被擊穿而發生瞬間放電產生雷電。
我們先看到閃電後聽到雷聲,是因為光的傳播速度比聲音的傳播速度大得多,因此先看見閃電後聽見雷聲。
第三章第二節樂音的三個特徵
一、聲音的三特徵是音調、響度、音色。
二、音調、響度和音色的對比
提示:(1)響度和音調是聲音的不同特性,音調高的,響度不一定大;音響度大的,音調也不一定高,兩者無必然聯繫。區別響度和音調:
舉例:老牛的叫聲:音調低,響度大 ;蚊子的振翅聲:音調高、響度小。
(2)在聲音的傳播過程中,音調、音色一般不會發生變化。
響度會隨著傳播距離的改變而發生改變。
第三章第三節噪聲
一、噪聲:物理學角度指雜亂無章的無規則震動。
環保角度指一切幹擾人們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
二、噪聲等級單位是分貝。符號是dB。
1.保證工作學習。不超過70分貝。
2.保證休息睡眠不超過50分貝。
3.保證聽力不超過90分貝。
三、四大汙染:廢氣汙染、汙水汙染、有毒固體廢物汙染、噪聲汙染。
四、控制噪聲
1.消聲:在聲源處,機動車發動機消聲器、密封電動機。
2隔聲:傳播過程,高速消音屏障。多種樹雙層玻璃。
3.吸聲:人耳處,防噪聲耳罩、頭盔。
第三章第四節聲與現代科技
一、回生:原聲與回聲間隔0.1秒以上才能區分,人距障礙物至少17米。
二、共鳴:條件是頻率相同。
共鳴現象說明:聲音能傳遞能量。
三、聲的利用:聲可以傳遞能量。
聲可以傳遞信息。
1. 超聲的利用:
(1)傳遞能量:超聲波清洗,去汙,碎石,超聲加溼器。
(2)傳遞信息:B超,回聲定位:①水中的聲吶(確定潛艇、魚群的位置;
確定水低的深度)②倒車雷達。
2. 次生的利用:傳遞信息核(1)試驗監測網 (2)海域監測網
(3)次生監測儀(自然災害:火山噴發龍捲風雷暴泥石流,地震,海嘯颱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