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殺魚弟」事件和「為國生娃」成了網絡熱詞。我們先看看「殺魚弟」的故事。
曾經的網紅「殺魚弟」小孟自殺的消息這幾日進入我們的視野。貧窮對小孟和他的家庭來說,即是因也是果。
「殺魚弟」第一次刷屏是在2010年。還不到十歲的小孟是家裡的大哥,下面有五個弟弟、妹妹。
小孟在自家魚攤殺魚,視頻被人拍了下來,人們用「手法嫻熟,眼神犀利」來形容當時的「殺魚弟」。
小孟走紅之後,並沒有帶給小孟正常的兒童生活,反而是因為來買魚的人越來越多,小孟的爸爸將店更名為"殺魚弟水產"。小孟繼續殺魚。
在好心人的幫助下,小孟又重回課堂,可沒過多久,小孟再一次輟學回來殺魚了。據小孟爸爸說是小孟是自己不上的。
今年,小孟17歲,叛逆期,最近因為賣魚價錢弄錯的事情,小孟一氣之下喝了農藥百草枯。現在,小孟在醫院,說後悔了,父親母親說是因為孩子太急了,而醫院說留給這個孩子生的機會不多了……
小孟的經歷,小孟的這一家八口人,實現了輿論對於底層階層的所有想像:因為貧窮所以多子、不重視教育、家庭冷漠等等。而又因為多子、不重視教育、家庭冷漠等等導致了貧窮。於是,這種互為因果的關係導致了「殺魚弟」的悲劇。
如果我們聚焦一下生育問題,往往能夠從很多類似「殺魚弟」的家庭情況得出這個結論:貧困的家庭往往是多子的。而且在很多情況下,多子的家庭會貧窮。
同時,相反的一方面,我們的國家徹底放棄了「獨生子女」政策,轉而又在鼓勵大家生育了。目前是二胎政策,而放開生育政策的官方呼聲也越來越高。
從宏觀角度上說,人口結構出現過快減少或過快增加,都會導致不平穩、不協調現象,從而影響國家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穩定。
因此,結合實際情況,生育越來越重要,甚至人民日報海外版提出了:【生娃是家事也是國事 生育政策要落實而非畫餅充飢】。
瞧,生孩子,已經上升到了國家層次。儘管如此,生活在城市、經常上網、受過教育的我們,還是不願生孩子。
小孟父親沒有的認知告訴我們,多生養一個孩子,意味著家庭收入的減少,家庭質量的下降,意味著潛伏在暗處的貧窮這個敵人,有可能得到一個機會,徹底把你和你的家庭打在地上揉搓。多生養一個孩子,真的比想像中還要難。我們已經不敢生了。
小孟父親的不「懼」和我們不「敢」造成了十分鮮明的對比。
鼓勵大家生二胎的政策,確實如人民日報所說要落實,而不是僅僅進行政策上的呼籲,畫餅充飢。沒有實際的獎勵生育的政策,沒有對女性生育期、哺乳期的豐厚福利,是很難讓生活水平還算可以的家庭動多生養一個的念頭的。畢竟,多生養一個娃的負擔明確的擺在那裡,靠個人意願主動過去抗的想法太天真。
所以,實際情況是,不管政府、專家怎麼呼籲再生一個,大部分人依舊不買帳。
觀念意識的差別,讓有些人覺得生養一個娃最少花費五六十萬,而有些人可能覺得生養一個娃也不過就是多雙筷子的事。有人不想生,有人卻像小孟家一樣,生了很多,陷入到貧困、多子的因果裡,家庭沒有溫情且脆弱,進而「複製」出不同的卻又無比相似的「殺魚弟」出來。
因此,二胎政策以及可能會到來的全面放開生育政策,確實需要考慮並解決一個問題:如何避免讓那些貧困的「不懼」生育的家庭,陷入到貧困、多子的因果循環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