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315消費者權益日即將來臨。作為文娛行業新媒體,文創資訊兩年來持續關注文娛行業消費者的權益保障並發布系列315報告。今年,文創資訊的315文娛行業系列報告將目光重點放在影視、遊戲領域。本文是系列報告第一篇,作者任珊。
如果你是一位國產電影愛好者,或者國產劇和國產綜藝的忠實粉絲,近兩年一定經歷過「三觀盡碎」的時刻。
當你去電影院買電影票,卻發現影院給你的是一張「手寫票」。你為心愛電影貢獻的票房,實際上進了影城的腰包。你回到家打開了電視,發現盼望已久的電視劇終於播出了,但40分鐘裡有長達10分鐘的注水劇情。於是你改看綜藝節目,卻發現你喜歡的那個明星,幾乎被節目組剪沒了……
經歷過去年年初「票房造假、劇本抄襲、摳圖表演、水軍刷分」等一系列造假事件的洗禮,近一年的影視圈顯得相對平靜。但儘管造假現象有所減少,質量不達標的影視和綜藝作品仍不在少數。值此3.15來臨之際,各行各業都掀起了打假熱潮,影視行業的「質檢」也刻不容緩。文創資訊為近一年的中國影視圈進行了一次質檢,接下來請看詳細報告——
1、偷票房現象仍然存在
偷票房一直是近幾年影響中國電影產業發展的一大毒瘤,多部熱門國產電影都曾傳出過票房造假的醜聞。據媒體總結,偷票房的形式主要有手寫電影票,看A電影給B電影票,售賣套票,雙系統售票偷票房,團體票不出票,製造「幽靈場」等多種方式。
但在2016年,《葉問》等電影因涉嫌票房造假被電影局調查之後,偷票房的現象得到了明顯的遏制。2017年3月1日實施的《電影產業促進法》,也為處罰偷瞞報票房的違法行為提供了法律依據和標準。
然而,回顧近一年的電影市場,會發現偷票房的現象雖然不再猖獗,卻仍然存在。去年7月31日,《戰狼2》官方微博發文怒斥電影票房被偷,並曬出了電影的手寫票。部分網友也在回復區表示,自己買的是《戰狼2》的票房,結果取出來的是另一部電影的電影票。
今年春節檔上映的幾部大片,也紛紛因為票房被偷齊聲喊冤。據「一起拍電影」統計,春節檔三四五線偷瞞票房的比例最少有10%-15%,《紅海行動》和《唐探2》兩片可能被偷取6-7億的票房,《捉妖記2》被偷的票房也至少有2.5億。部分網友在微博上曬出的《紅海行動》等電影的手寫電影票,也從側面佐證了春節檔電影票房被偷的事實。
2、收視與口碑倒掛,多數熱播劇徒有虛名
回顧過去一年的電視劇市場,會發現國產劇口碑與收視倒掛的現象仍然存在。雖然這一年出現了《人民的名義》、《那年花開月正圓》等口碑票房雙收的優質作品,但相當多的熱播劇仍然深陷口碑低迷的窘境。
2016年收視率排名前十位的國產劇中,除了《人民的名義》、《那年花開月正圓》、《我的前半生》和《三生三世十裡桃花》四部劇的豆瓣評分超過了及格線,其他六部電視劇的口碑都十分慘澹。《孤芳不自賞》因為摳圖演戲的新聞,豆瓣評分僅有3.1分,《歡樂頌2》也因為情節狗血、表演浮誇等問題不被待見,豆瓣評分僅為5.3分。
翻開硬幣的另一面,你會發現口碑不俗的國產劇並沒有獲得與之相匹配的高收視。去年豆瓣評分最高的國產電視劇《白鹿原》,平均收視率僅為0.873%。《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的劇情、演技和製作水準都屬於「良心劇」的水準,平均收視率也沒能超過1%。或許正因為如此,該劇的下半部《虎嘯龍吟》轉而選在網絡上播出。
這種口碑和收視倒掛的現象,折射出了中國觀眾在觀劇品味上的娛樂化傾向。劇情狗血、娛樂性強的電視劇大行其道,題材嚴肅、引人思考的電視劇卻遭到了冷遇。長此以往,國產劇市場很容易陷入惡性循環。但唯一值得欣喜的是,製作精良、有探討價值的網劇正在崛起,如《白夜追兇》等。不想在泛娛樂大潮中隨波逐流的電視人,還可以在網劇江湖中一展身手。
3、情節注水、暴力剪輯影響劇集質量
如果你是國產劇的忠實粉絲,可能已經發現了這樣一個現象——國產劇的集數越來越長了。已播出電視劇中,長劇已經屢見不鮮,比如67集的《楚喬傳》,74集的《那年花開月正圓》,78集的《思美人》等。尚未播出的《如懿傳》,集數更是長達90集。
國產劇的集數越來越長,並不代表質量越來越好,反而可能是因為注水造成的。《海上牧雲記》的導演曹盾就曾公開表示,原本只想拍成40集,但在資方的要求下,「不得不往裡頭玩兒命地灌水」,最後變成了現在的75集。
但不得不承認的是,這種注水行為降低了劇集質量,也影響了觀眾的追劇體驗。就拿《海上牧雲記》來說,劇中人物動不動就要來一段「回憶殺」,一開始回憶就要重播之前的鏡頭,讓觀眾看得不勝其煩。不僅如此,該劇用了大量時間刻畫一些繁文縟節的禮儀和儀式上,節奏緩慢得讓觀眾難以接受,難免會讓人產生「拖戲」之感。
除了情節注水,電視臺的暴力剪輯也讓不少熱播劇深受其害。去年11月播出的《獵場》,從第九集開始,每集時長從52分鐘變成了30-40分鐘,而且前六分鐘都是重複上一集的內容,最終把該劇從52集拉長到了58集。《我的!體育老師》遭到了觀眾的「投訴」,因為電視版本比網絡版本多出了不少注水情節,顯然是電視臺搞的鬼。
無論是製片方注水,還是電視臺的暴力剪輯,最終都是出於逐利的需求。由於電視劇製作成本居高不下,製作方通過注水拉長劇集,可以攤薄製作成本。而電視臺的暴力剪輯,是為了延長熱播劇的播出周期,從而增加廣告的曝光機會。但這樣的做法雖然滿足了自身利益,卻損害了國產劇的質量。長此以往,只會讓國產劇的質量越來越低劣,收視率也越來越低,最終陷入惡性循環。
4、缺乏工匠精神,翻拍劇口碑屢創新低
《漂亮的李慧珍》、《射鵰英雄傳》、《求婚大作戰》、《深夜食堂》、《尋秦記》、《新笑傲江湖》……回顧近一年來的電視劇市場,會發現翻拍劇的身影無處不在。然而,大部分翻拍劇都陷入了口碑撲街的窘境,甚至在不斷刷新翻拍劇的口碑下限。
2017年伊始,國內影視製作公司的翻拍「魔爪」首先伸向了日劇。《約會戀愛究竟是什麼》、《問題餐廳》、《求婚大作戰》、《深夜食堂》等一大批翻拍劇陸續上線。然而,這些翻拍劇的口碑只能用「慘不忍睹」來形容,沒有一部翻拍劇的豆瓣評分超過及格線。
其中口碑最慘澹的,要數黃磊主演的《深夜食堂》。這部翻拍劇播出不久,就因為不接地氣的改編,主演浮誇的演技以及無處不在的廣告,遭到了網友的瘋狂吐槽,豆瓣評分一度低至2.3分。雖然在後續劇集播出後,豆瓣評分稍有回溫,但已經難以扭轉這部電視劇在觀眾心中的壞印象,收視率僅在0.5—0.6%左右徘徊。
陷入口碑泥潭的不僅是日劇翻拍劇,還有武俠翻拍劇。回顧近一年來武俠翻拍劇的口碑表現,會發現受到觀眾認可的只有2017版《射鵰英雄傳》一部。2017年版的《俠客行》,正在播出的《新笑傲江湖》,都撲街撲得鼻青臉腫。尤其是《新笑傲江湖》,憑藉偏離原著精神的劇情和不符合人設的選角,成為了史上評價最低的金庸劇,豆瓣評分僅為2.4分。
翻拍劇口碑屢創新低,歸根結底還是因為缺乏工匠精神。大部分失敗的翻拍作品都只是將翻拍經典作為噱頭,將原作隨意篡改迎合受眾,卻丟失了原作的精神內核,最終生產出一些粗製濫造的作品。
5、多檔國產綜藝深陷抄襲風波
國產綜藝節目喜歡「借鑑」國外綜藝,早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僅在過去的一年,就有《嚮往的生活》、《中餐廳》、《親愛的·客棧》、《中國有嘻哈》等多檔節目被指抄襲韓國綜藝。雖然節目組拒不承認,但已有不少網友在網上列出了抄襲證據,令這些節目一時之間陷入了輿論旋渦。
《嚮往的生活》和《三時三餐》都是回歸田園生活,《中餐廳》和《尹食堂》都是明星在異國開餐廳,《親愛的·客棧》和《孝利家的民宿》都是明星開客棧吸引素人來住。而《中國有嘻哈》和《Show Me The Money》都是嘻哈歌手的比拼節目,就連舞台風格和節目LOGO都謎之相似。儘管這些節目口碑都不錯,但也並不能洗脫節目抄襲的「原罪」。
今年年初播出的《偶像練習生》,更是被網友稱之為抄襲韓綜的「集大成者」。這檔節目和韓國的選秀節目《Produce 101》非常相似,節目中的穿校服表演,金字塔般的座位設計,三角形的升降舞臺設計,都與韓版節目如出一轍,就連節目的賽制都是複製粘貼的。對此,韓國《Produce 101》版權方表示,該節目並沒有購買版權,針對侵權事宜深表遺憾……
國產綜藝的抄襲之風颳到什麼程度了呢?答案是促使韓國立法反抄襲了。為阻擋外國的盲目抄襲行為,韓國國會通過了相關法案,希望保證原創內容不被外國抄襲。雖說是「禁止外國抄襲」,實際上在提案中已經點名中國了。這可以說是非常尷尬了。
6、國產綜藝的剪輯頻頻引發爭議
除了涉嫌抄襲之外,近一年來最給國產綜藝節目招黑的,恐怕就是節目組的「剪刀手」了。去年年底引發熱議的《演員的誕生》,仍在播出的《聲臨其境》和《這就是街舞》,都曾因為剪輯問題遭到炮轟。
說到《演員的誕生》,相信大家一定會想到袁立手撕節目組事件。除了揭露節目潛規則之外,袁立最不滿的就是節目組通過剪輯把她塑造成了一個「精神病」的形象。配音界大神邊江參與《聲臨其境》,最終卻沒剩幾個鏡頭,這同樣在網上引發了一陣熱議。
正在播出的《這!就是街舞》,也因為剪輯問題引發了不小的爭議。部分韓庚的粉絲認為,節目對四位導師的鏡頭分配不均,給韓庚的鏡頭太少。而黃子韜對一位選手的評語,被移花接木到另一位選手身上,也引發了觀眾的誤解和吐槽,引得節目組不得不發布道歉聲明。
為了吸引觀眾的眼球,運用剪輯的手法塑造人設,或者製造戲劇衝突,其實也無可厚非。但如果過多地使用這種戲劇化手法的剪輯,甚至造成了扭曲事實的效果,就難免要引發觀眾的不滿了。就拿《演員的誕生》來說,這檔節目頻頻通過剪輯製造根本不存在的戲劇衝突,最後導致節目口碑崩塌,效果適得其反。這就有些得不償失了。
回顧近一年來的影視綜藝市場,會發現行業內種種欺騙觀眾的行為正在得到治理,偷瞞票房、摳圖演戲、替身泛濫等行業亂象,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但同樣要看到的是,國產影視作品和國產綜藝仍然存在著不少質量問題。希望在明年的這個時候,國內創作者能夠不忘初心、踏踏實實創作出更多好作品,經得起觀眾「火眼金睛」般的質量考驗。
作者 | 文創資訊記者 任珊
本文為「文創資訊」(news.vsochina.com)原創獨家稿件,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