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秦東穎
編者按:建設30家社區百姓健身房,是今年市政府的實事工程之一。既然是為民服務的實事,當然也是公益項目。毫無疑問,公益項目是不能以贏利為目的的。但是,不以贏利為目的,是不是就不能適當收費?其實,如果能夠根據不同健身者的消費能力,制定不同的低價收費標準,反而有助於百姓健身房開放後的長效管理。這方面,上海街頭的公共運動場已經進行了「低廉收費、優質服務」的成功探索,今年剛開始興建的百姓健身房是不是也可借鑑它們的經驗?
「十二五」期間,本市將建成100家百姓健身房。記者日前走訪了滬上首家「樣板房」——宜川社區百姓健身房,在了解健身房給居民生活帶來變化的同時,也引發了是否應該收費的思考。
硬體堪比健身會所
來到宜川社區文化活動中心三樓,250平方米的健身房內,擺放著50多件進口的有氧和無氧器械,包括跑步機、橢圓機、功率自行車、腰腹訓練機等,其配置絲毫不亞於滬上一些健身會所。孫國權曾經在亞歷山大、一兆韋德等健身會所擔任私教,目前受聘為百姓健身房的專業健身教練。他跟記者交流道,「我第一次來這裡也很驚訝,難以想像,社區裡竟然有這麼好的健身器械。」
66歲的陳植福最近剛剛辦好會員卡,雖然平時就愛運動,但進健身房還是頭一遭,「外面健身俱樂部一張年卡起碼千把元,阿拉拿退休工資,當然要算著點。外面健身苑下雨天就不能運動了,健身房裡環境、器械樣樣好,而且風雨無阻。」60歲的丁莉萍熟練地調整著自行車的座椅位置和控制板上的按鈕,記者不禁問道,「丁阿姨,這裡的器械你都會用嗎?」丁阿姨很認真地回答道,「會啊!我們都培訓過的。」
原來,健身房開張前,社區就選拔了五六批熱心居民接受培訓。孫教練的專業知識不但有了用武之地,還點燃了星星之火。700餘名居民對這些 「鐵傢伙」的性能都已了如指掌。其中一部分居民還成為志願者,每周輪換到健身房做志願者工作,教那些新會員怎樣使用健身器械。
後續運營如何持久
「說句真心話,這麼好的設備,讓宜川社區的老年人有種幸福感!」雖然居民們為擁有這樣的健身房驕傲,但是,由於目前只有一個專業教練,宜川百姓健身房只是周一至周五上午開放半天,這讓很多上班族無法享受到健身的便利。對此,街道工作人員表示,這麼做主要是為了免費開放的安全管理,此外還考慮到人力資源、設備養護等運營成本,「現在多虧了這批社區志願者,義務為會員提供服務、做日常清潔工作等。為了更好地服務社區居民,我們也在考慮今後適當收費,但還是有些猶豫。」
已試運營一個月的虹口區曲陽百姓健身房,則提供了另一種管理模式。每周開放6天,每天從早上8點到晚上22點。17點前為非繁忙時段,按每人每次1元收費,17點後為繁忙時段,為上班族推出每月50元的會員卡,此外還提供淋浴。低廉的費用可以抵消一部分成本,更重要的是有助於加強健身房的後期管理。
據了解,今年全市將建成30個百姓健身房。其中,浦東新區有周浦、北蔡等8個百姓健身房剛剛完成硬體配套。開放後是否收費?浦東新區社體中心的曹培新告訴記者,雖然還未定,但不排除採取發放會員卡、象徵性收費的形式,以便於人員管理和信息掌握。
百姓健身房提升了社區居民健身的硬體水平,但一個社區居民動輒幾萬人,像宜川社區就有11萬常住人口,如何進行後續的運營管理確實是一個新課題。如果一次付幾元錢就能享受到會所級的健身服務,相信老百姓還是會埋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