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華秋實,桃李沁香。水木清華,書聲百年。在這美好的金秋時節,我們懷著激動和複雜的心境迎來了又一個教師節。在此,我謹代表社科學院向辛勤工作在各個崗位的教職員工致以誠摯的問候和良好的祝願!向關心、支持、參與學院發展建設的離、退休老教師們表示衷心的感激和真誠的祝福!
36年前,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通過了國務院關於建立教師節的議案,從那時起9月10日成為中國教育工作者最值得期待的日子。
教師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是一種普世的思想。在軸心時代的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認為一個人「與其不受教育,不如不生,因為無知是不幸的根源」,他特別強調教師對人生意義的根本性奠基作用。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說「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可見,在古希臘人那裡,教師被認為是人們通往真理的引路人。
尊師重教也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早在公元前 11 世紀的西周時期,就有「弟子事師,敬同於父」的思想;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更是留下了「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一系列至理名言。孔子的孫子子思在《中庸》開篇即提出「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定義了的教育在塑造人與世界的和諧關係上絕對重要地位。
公元802年,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做《師說》,提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這一名言至今仍然為很多教育工作者奉為職業宗旨。
在中國人的傳統裡,教師這個職業的含義除了具備為師者的職業操守之外,還具有如同父母一樣的倫理意義。因此,在9月10日,我們做教師的就同時擁有著兩種幸福:一是來自於為師為教者的幸福,另一個是來自於沒有血緣,勝似血緣的為父為母一樣的幸福。這兩種幸福交相輝映,讓我們對自己的職業充滿自豪。古人說:「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教師從事的,就是這樣一個關係到每個人終身的事業。教師這個職業又是艱苦而辛勞的,世人說,父愛是山,母愛是河,而教師對學生的愛,如山一般厚重,如河一般綿長,它兼容了母親的關愛,又包含著父親的職責,每一個人的成長,每一次的點滴提高,都離不開教師這種付出和辛勞。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我們因此而變得神聖而偉大!
今年的教師節與往年又有著很大的不同。過去的十個多月裡,我們經受著新冠肺炎疫情漫長的考驗,也見證並參與了清華建校百年歷史上第一次全網授課。全院教師在長時間的疫情階段為學院的教學、科研、行政管理各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努力與辛苦的付出,從而保證了學院在非常時期各項工作的得以有序開展,沒有因為疫情,而耽誤我們的學子與孩子們的求學之路,並且受到了學校的嘉獎。在全院的務需會上,我已經總結了過去一個學期我們的工作付出與成績,這裡就不贅言了。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現在國內疫情已經得到了控制,但是由於國際上疫情還在肆虐著,我們仍然不能掉心輕心,我們的神經還將在未來一段長時間內處於緊繃的狀態。當防疫抗疫成為常態化,我們的教育工作也必將呈現一種新的態勢,這需要我們做好準備,做足準備,用創新與發展的眼光大膽的開展我們的各項教育工作。
中國人信仰「福禍相倚」的觀念,好事可以變成壞事,壞事也可以變成好事。疫情為我們的教育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但也同時為我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在挑戰與機遇並存的時候,如何更好的做好社科學院的各項工作,打破常規的習慣性思維與工作程度,更有效率與效果的實現社科學院的快速發展,是時代給我們的一道難題,更是歷史給我們的一次激勵。
清華社科人歷來有著不畏艱險,百折不撓的精神。在戰火紛飛的年代,清華社科人沒有被槍炮打倒:在西行路上,社科人在教學;在飛機轟炸中,社科人在教學;在山坳掩體裡,社科人在教學;在天下大亂的年代,社科人還在教學。我們的前輩,並沒有兩耳不聞窗外事,一生只讀聖賢書,而是心懷天下大義,為學不問西東。清華社科的教育從來都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的鮮活的教育。在當今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偉大曆使命中,做為清華人,做為新一代清華社科人,做為傳承著百年清華崇高精神與家國情懷堅定信仰的我們更應百尺桿頭,更上層樓。我們擁有著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和平穩定的社會環境,也擁著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豐富的教育資源,我們更應該珍惜當下,為自己樹立起一個更高的標準,讓清華社科學院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裡更加輝煌!
三寸筆墨,三尺講臺,三千桃李;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千秋萬代。今天的學生就是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主力軍,廣大教師就是打造這支中華民族「夢之隊」的築夢人。希望大家不忘人民的期望,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恪盡職守、奮發有為,不辱使命、不負眾望,在教書育人的偉大事業中實現人生價值、綻放絢麗光彩。
日子本尋常,只是在這時人們彼此傾注祝福與思念,日子變具有了意義。值此9月10日教師節的特殊日子裡,再次祝願全院教師工作順利、身體健康、生活幸福、節日愉快!!!
2020年9月10日 於明齋
責任編輯 | 吳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