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賴靜雯 嶺南藥學
2020年開春,新冠疫情肆虐,為了全國人民的健康著想,國家衛健委要求大家儘量少出門。宅家不出門,一天、兩天……一周、兩周……大家都想著法子在家尋樂,居家一日遊、居家遊園會、廚藝大賽……不少新婚佳人在這段時間裡,也把受孕提上日程。一人懷孕,全家歡心。可是懷上了,擔心也隨之而來。懷上了,怕難懷穩,於是,各種安胎的藥補食補層出不窮;懷穩了,又怕沒懷好,這時,各種養身補身的湯食湯藥接踵而來……總之在孩子沒出來之前,就一直沒少操心。今天,小編來提醒你,在你安胎補身時小心這些中藥導致不孕。
有些中藥對胎兒及孕婦具有一定的毒害作用,屬於妊娠禁忌藥,因此妊娠期婦女是不能選用的。妊娠禁忌藥物,主要是因為其能引起墮胎或中止妊娠。主要包括對孕婦和胎兒兩方面的影響:即對母體不利和產程不利;對胎兒發育影響及小兒生長不利。
古代史書記載
妊娠禁忌用藥源遠流長,早在東漢,《神農本草經》已有 6 種具墮胎作用的藥物收載;到了南北朝梁代,陶弘景所著《本草經集注·序例·諸病通用藥》專設墮胎藥,其專項下共收載41種藥物;元代醫家李杲更提出了《妊娠用藥禁忌歌》;發展至明代,著名的《本草綱目·序例》中記載妊娠禁忌藥增加至84 種。
《妊娠用藥禁忌歌》因其朗朗上口、簡單易記一直沿用至今,雖現代臨床實踐和研究發現,歌訣中有個別藥物實對孕婦無危害,如蟬蛻、槐花、白茅根。
妊娠用藥禁忌歌
蚖斑水蛭及虻蟲,烏頭附子配天雄;
野葛水銀並巴豆,牛膝薏苡與蜈蚣;
三稜芫花代赭麝,大戟蟬蛻黃雌雄;
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牽牛皂角同;
半夏南星與通草,瞿麥乾薑桃仁通;
硇砂乾漆蟹爪甲,地膽茅根都失中。
《妊娠用藥禁忌歌》總結的禁忌中藥可分為大兩類:
(1)禁用藥:蚖青、斑蝥、天雄、烏頭、附子、野葛、水銀、巴豆、芫花、大戟、硇砂、地膽;水蛭、虻蟲、蜈蚣、雄黃、雌黃、牽牛子、乾漆、蟹爪甲、麝香。
(2)慎用藥:木通、瞿麥、通草、薏苡仁、代赭石、芒硝、牙硝、桃仁、牡丹皮、三稜、牛膝、乾薑、肉桂、生半夏、皂角、生南星。
歌訣中需要注意
1.蚖:指蚖青(芫青),又名青娘子。為芫青科昆蟲綠芫菁青的乾燥蟲體。辛、溫,有大毒。有攻毒逐癖的功效,孕婦忌服。
2.斑:即斑蝥。為芫青科昆蟲南方大斑蝥或黃黑小斑蝥的乾燥體。有破血逐瘀,散結消癥,攻毒蝕瘡的功效。
3.天雄:為毛茛科植物烏頭的獨根。辛、 熱,有大毒。有回陽救逆、祛風除溼的功效。含烏頭鹼,孕婦禁用。該句烏頭附子天雄皆為同一植物不同入藥部位,另,古有「附子墮胎為百藥之長」之說。
4.野葛:又名斷腸草,為豆科植物鉤吻的根。辛、溫,有大毒。有破積拔毒,祛瘀止痛,殺蟲止癢的功效。因含鉤吻素等,可致呼吸麻痺。並不是大家常見的野生葛根,或可食用的野葛。
5.代赭:即代赭石。性寒。有平肝潛陽,重鎮降逆,涼血止血的功效。現代檢測發現,含砷鹽量約在1/10萬以上,動物試驗,服用14-60g即死亡。以常用量入藥,不致墮胎,但胎元不固者應慎用。
6.麝:即麝香。辛,溫。有開竅醒神,活血通經,消腫止痛的功效。實驗表明,對子宮有明顯的興奮作用,且妊娠較非妊娠者敏感。現今市面上售賣的女士香水、男士古龍水大部分含有麝香調香,孕婦應注意。
7.黃雌雄:即雌黃、雄黃。雄/雌黃,辛、溫,有毒。有解毒殺蟲,燥溼祛痰,截瘧的功效。主含硫化砷,遇熱能分解成三氧化二砷。
8.蟹爪甲:方蟹科動物中華絨鰲蟹的爪。辛、涼,有小毒。有破血、消積、墮胎之功。《本草綱目》因謂其:「墮生胎,下死胎」。孕婦禁用。
9.地膽:為芫青科昆蟲地膽的乾燥成蟲。辛、微溫,有劇毒。有破血祛瘀,攻毒消症的功效。《神農本草經》謂其:「破癥瘕,墮胎」。孕婦禁用。
現代研究收錄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收載的孕婦禁用藥有60種,孕婦慎用藥有39種,除去《妊娠用藥禁忌歌》中提到的藥物,其餘按功能主治分類見表如下:
目前參考書籍雖對大部分中藥材都會明確指出孕婦是否禁忌,但仍存在一部分中藥沒有明確寫明妊娠禁忌。比如日常補身多見的當歸,雖然有興奮子宮平滑肌的作用,但《中國藥典》、《中藥學》等書籍沒有明確記載其是否妊娠禁忌;而《中藥志》中提到當歸對子宮有興奮和抑制的雙向作用;梅全喜主編的《現代中藥藥理與臨床應用手冊》中亦提到當歸對子宮平滑肌具有雙向性作用,並明確記載「孕婦忌用當歸」。
另外,人們在實踐中還發現下列中藥也是孕婦應慎用的:藜蘆、蜂蜜、赤芍、五靈脂、川芎、丹參、血竭、澤蘭、毛冬草、吳茱萸、豆蔻、厚樸、木香、金鈴子、黃蓮、梔子、龍膽草、山豆根、大青葉、板藍根、苦參、生地、玄參、紫草、犀角、延胡索、細辛、白芍、白芷、甘草、酸棗仁、海龍、海馬、蘆葦、樟腦、路路通、八月木、柴胡、馬鞭草、麻黃、冬葵子、蓖麻油等。
因此,妊娠期間用藥一定要遵醫囑,不能隨便用藥,平時補身養胎前也應諮詢醫生和藥師,不要盲目相信所謂民間秘方。
【參考文獻】
[1] 葉寶林,黨世榮等.對《妊娠禁忌歌》之我見[J].青海醫藥雜誌,1995,25(6):61-62.
[2]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
[3] 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中藥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9:195.
[4] 梅全喜.現代中藥藥理與臨床應用手冊[M].第3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795、865—868.
註:文章圖片部分來自網絡,用於公益傳播。在此對圖片作者表示感謝,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作者:廣東省藥學會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賴靜雯
審稿:廣東省藥學會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李巧容、朱莎
編輯: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深汕中心醫院 楊洛萍
以上為「嶺南藥學」原創文章,轉載需授權,並註明來源和作者及審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