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長:中國已成為世界納米科技研發前沿大國之一

2020-12-14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8月17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院長、著名化學家和納米科技專家白春禮院士17日說,中國已成為當今世界納米科學與技術進步的重要貢獻者和世界納米科技研發前沿大國之一。

由中國國家納米科學技術指導協調委員會主辦、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承辦的第八屆中國國際納米科學技術會議當天在北京舉行,本屆大會主席白春禮在開幕式上致辭時作上述表示。

他說,這些年,中國一直積極參與促進納米科技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一系列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已成為當今世界納米科學與技術進步的重要貢獻者和世界納米科技研發前沿大國之一。未來,中國將進一步統籌推進納米科技領域的基礎研究、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充分發揮納米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

白春禮指出,通過全球納米科技工作者近30年的共同努力,納米技術已逐步成為集交叉性、引領型和支撐性的前沿研究領域,在推動全球科技創新的發展中,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據了解,中國國際納米科學技術大會經過14年的發展,現已成為納米科學技術領域的品牌會議,成為全球納米領域科技工作者進行學術與技術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也是納米企業放眼全球、展示競爭實力、開發新興市場的競合平臺。

本次會議為期三天,同期組織舉行「內地-香港特別行政區科技創新協同發展論壇」「中國-以色列雙邊會議」「中國-澳大利亞雙邊會議」等10餘個論壇及分會,舉辦第五屆「納米之星」創新創業大賽決賽,並推出「納米科技展覽」。(完)

相關焦點

  • 新華日報:中科院與江蘇共建納米技術與仿生研究所
    9月18日,中國科學院、江蘇省政府、蘇州市政府在蘇州共同籤署了共建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協議。根據協議,三方在蘇州共同組建中科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科院院長路甬祥,江蘇省省長梁保華,蘇州市市長閻立分別代表三方籤署了協議。
  • 世界科技前沿發展態勢
    宏觀世界大至天體運行、星系演化、宇宙起源,微觀世界小至基因編輯、粒子結構、量子調控,都是當前世界科技發展的最前沿,而宏觀和微觀世界的科學研究成果,又會深刻影響和有力推動事關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科技進步。我的報告重點從宏觀、微觀、中觀三個層面,介紹當前最新科技前沿和發展態勢。
  • 中國科學院院士、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院長...
    以納米科技為代表的前沿新材料產業,與廣東大力布局的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等產業具有高度融合性。」日前,中國科學院院士、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廣納院」)院長趙宇亮接受南方日報記者專訪時說。
  • 量子科技將成為數字科技的核心力量之一
    量子科技本身,是數字科技的核心內容之一,是推動數字經濟時代的核心力量。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16日下午就量子科技研究和應用前景舉行第二十四次集體學習,這是繼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之後,中共中央政治局對前沿科技領域的又一次重點學習。量子科技本身,是數字科技的核心內容之一,是推動數字經濟時代的核心力量。什麼是量子?
  • 【人民網】中科院盤點「十二五」25項代表性重大科技成果
    中科院1月15日上午召開發布會,公布了該院「十二五」期間25項具有代表性的通用領域重大科技成果及標誌性進展。  中科院院長白春禮表示,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等方面,中科院取得了一批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基礎前沿研究成果,實現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提供了一批系統解決方案,大力推動科技成果應用轉化產生重大經濟社會效益。
  • 中科院公布25項重大科技成果及標誌性進展
    法制晚報訊(記者 李洪鵬)今天上午,中國科學院召開「十二五工作進展新聞發布會」,中科院院長白春禮介紹,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中科院組織對研究所「十二五」規劃完成情況和5年創新績效進行全面檢驗,辨別研究所重大產出和核心競爭力,遴選出25項院通用領域重大科技成果及標誌性進展。
  • 線上聽世界前沿科技 線下聊FAST中國天眼
    活動邀請了中科院國家天文臺高級工程師、原FAST工程現場辦公室副主任李奇生,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月球與行星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世傑、貴州師範大學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院長支啟軍等三位嘉賓進行分享,貴州師範大學物電學院天文專業和首屆「南仁東班」學子、通過網上報名的科學愛好者以及貴州都市報小記者等100多人參與活動。
  • 深圳宣布最新布局:4大科學城正式亮相,瞄準世界科技前沿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原院長、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主任委員白春禮作了題為《世界科技前沿發展態勢》的講座。當前,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創新已成為影響和改變世界經濟版圖的關鍵變量。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歷史機遇期,誰抓住了這一戰略機遇,就能站在世界發展的潮頭,將發展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9月11日的科學家座談會上要求我們,「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科學技術的廣度和深度,深刻揭示了世界科技前沿不斷向宏觀拓展、向微觀深入的趨勢和特徵。
  • 侯建國、陰和俊已分別擔任中科院院長、副院長
    中國自然科學最高學術機構——中國科學院(以下簡稱「中科院」)院長現已調整。12月4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查詢中科院官網「院領導集體」一欄發現,中科院新任黨組書記侯建國已任院長,新任黨組副書記(正部長級)陰和俊已任副院長。此前,侯建國原任中科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正部長級),陰和俊原任天津市委副書記。
  • 中科院與華為工作會談:繼續緊密合作探索科技前沿
    中新網北京9月20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從中國科學院(中科院)獲悉,中科院院長白春禮近日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CEO任正非舉行工作會談時表示,中科院與華為公司有著廣泛深厚的合作基礎,已經開展了多層次、寬領域的務實合作,並產出了有顯示度的成果,希望雙方繼續緊密合作,探索科技前沿。
  • 中科院院長訪問臺灣成功大學 參觀納米中心
    中新網2月21日電 據臺灣《工商時報》報導,中科院院長白春禮院士等一行6人參訪臺灣,赴臺首站抵達臺灣成功大學拜會校長黃煌輝,並參訪微納米研究中心和綠色魔法學校。
  • 中科院納米材料綠色印刷製版技術中試線建成
    他指出:「如果雷射照排技術讓中國印刷業『告別鉛與火,迎來光與電』,那麼這一自主創新的納米材料綠色製版技術的成功研發,有可能讓印刷業『棄暗投明』。」基礎研究長期積累 搶佔產業技術制高點據了解,計算機直接製版(Computer To Plate,CTP)技術已成為取代當前普遍使用的雷射照排技術的典型代表。
  • 侯建國院士就任中科院院長
    中國科學院官網最新信息顯示,物理化學家和納米材料專家侯建國院士已就任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成為繼郭沫若、方毅、盧嘉錫、周光召、路甬祥、白春禮之後中科院第七任院長。中科院官網截圖據中科院官網介紹,侯建國,男,漢族,1959 年 10 月生於福建省,研究領域包括納米材料與結構、單分子物理與化學、掃描隧道顯微學。共產黨員網公開資料顯示,侯建國 1978 — 1989 年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習,獲凝聚態物理專業博士學位。
  • 中科院院長:自主創新能力「三大提升」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中科院院長:自主創新能力「三大提升」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2019-09   中新社北京9月12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院士12日說,該院當前正謀劃研究制定中長期發展規劃,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作出重大創新貢獻,在自主創新能力方面將努力實現「三個大幅提升」。
  • 我國納米科技的優勢和缺陷
    本報成都3月1日訊(記者鄭千裡)2月28日,中國科學院常務副院長、國家納米科學協調指導委員會首席科學家白春禮院士在成都作了納米科技發展動態的學術報告,介紹了國際納米科技的最新發展動態,我國近幾年納米科技的研發成果,以及我國發展納米科技所面臨的重大挑戰。
  • 崔建中博士:掌握淨水珠納米纖維核心術 爭當中國科技扶貧生力軍
    他歷經磨鍊現擁有納米科技的國內外發明專利多項,在納米仟維,納米生物,納米電子方面有獨到的研究,英鴻納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英鴻光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實際控制人。   崔建中博士男出生於河北,1981年入黨,博士學位,精通英語日語。曾任中華全國學生聯合會副主席;他願將自己一切獻給黨和國家,讓中華民族再登世界科技高峰。
  • 中科院院長:MaPU代數處理器等一批科技創新成果呼之欲出
    2018年一批科技創新成果呼之欲出黨的十八大以來,一批科技重大成果井噴,體現了我國快速發展的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彰顯了世界科技發展的中國貢獻。「這些成果前所未有地提振了我國科技界的創新自信,前所未有地激發了全社會的創新熱情,前所未有地開闢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廣闊前景。」白春禮說。
  • 他任中科院院長,曾任中科大校長!
    點擊播放 GIF 0.0M中國科學院官網最新信息顯示,物理化學家和納米材料專家侯建國院士已就任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成為繼郭沫若、方毅、盧嘉錫、周光召、路甬祥、白春禮之後中科院第七任院長。中科院官網截圖據中科院官網介紹,侯建國,男,漢族,1959年10月生於福建省,研究領域包括納米材料與結構、單分子物理與化學、掃描隧道顯微學。共產黨員網公開資料顯示,侯建國1978—1989年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習,獲凝聚態物理專業博士學位。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仿生材料與界面科學重點實驗室:
    經過長期進化,生物形成了優異的功能和完美的結構,蜘蛛和蠶能吐出高彈性的絲,荷葉出淤泥而不染,飛鳥骨骼系統具有質量輕、強度大的構造形態……自然界的奇妙創造,對中科院理化所仿生材料與界面科學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來說,是研發新材料的「靈感源泉」。
  • 中科院40年40 項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
    這兩個方面涉及有機化合物的結構效應和介質效應,是物理有機化學研究的核心內容之一。  5.納米科技創新  在納米表徵領域,1988年,化學所研製出我國第一臺集計算機控制、數據分析和圖像處理系統於一體的掃描隧道顯微鏡(STM)和我國第一臺原子力顯微鏡(AFM),奠定了我國納米科技研究的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