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粘膠(viscose fibre)

2020-12-15 全球紡織網

什麼是粘膠(viscose fibre)

2016-08-17 16:02:51 來源:全球紡織網

粘膠纖維,人造纖維的一個主要品種。由天然纖維素經鹼化而成鹼纖維素,再與二硫化碳作用生成纖維素黃原酸酯,溶解於稀鹼液內得到的粘稠溶液稱粘膠,粘膠經溼法紡絲和一系列處理工序後即成粘膠纖維。粘膠(zhanjiao)纖維(Viscose fiber),是粘纖的全稱。它又分為粘膠長絲和粘膠短纖。粘纖——又叫人造絲、冰絲。2000年後,粘纖又出現了一種名為天絲、竹纖維的高檔新品種。粘纖是以棉或其它天然纖維為原料生產的纖維素纖維。在12種主要紡織纖維中,粘纖的含溼率最符合人體皮膚的生理要求,具有光滑涼爽、透氣、抗靜電、染色絢麗等特性。

發展歷史:
粘纖是古老的纖維品種之一。在1891年,克羅斯(Cross)、貝文(Bevan)和 比德爾(Beadle)等首先以棉為原料製成了纖維素磺酸鈉溶液,由於這種溶液的粘度很大,因而命名為「粘膠」。粘膠遇酸後,纖維素又重新析出。根據這一原理,1893年發展成為一種製造纖維素纖維的方法,這種纖維就叫做「粘膠纖維」。到1905年,米勒爾(Muller)等發明了一種稀硫酸和硫酸鹽組成的凝固浴,實現了粘膠纖維的工業化生產。

生產加工方式:
由纖維素原料提取出純淨的α-纖維素(稱為漿粕),用燒鹼、二硫化碳處理,得到橙黃色的纖維素黃原酸鈉,再溶解在稀氫氧化鈉溶液中,成為粘稠的紡絲原液,稱為粘膠。粘膠經過濾、熟成(在一定溫度下放置約 18~30h,以降低纖維素黃原酸酯的酯化度)、脫泡後,進行溼法紡絲,凝固浴由硫酸、硫酸鈉和硫酸鋅組成。粘膠中的纖維素黃原酸鈉與凝固浴中的硫酸作用而分解,纖維素再生而析出,所得纖維素纖維經水洗、脫硫、漂白、乾燥後成為粘膠纖維。

工藝流程:
粘膠的製備:包括浸漬、壓榨、粉碎、老化、黃化、溶解、熟成、過濾、脫泡等工序。
 紡絲成形:採用溼法紡絲。
後處理:成形後纖維需經過水洗、脫硫、酸洗、上油和乾燥等後處理加工。
分類/區別:粘膠纖維屬再生纖維素纖維。它是以天然纖維素為原料,經鹼化、老化、黃化等工序製成可溶性纖維素黃原酸酯,再溶於稀鹼液製成粘膠,經溼法紡絲而製成。採用不同的原料和紡絲工藝,可以分別得到普通粘膠纖維,高溼模量粘膠纖維,高強力粘膠纖維和改性粘膠纖維。普通粘膠纖維具有一般的物理機械性能和化學性能,又分棉型、毛型和長絲型,俗稱人造棉、人造毛和人造絲。高溼模量粘膠纖維具有較高的聚合度、強力和溼模量。這種纖維在溼態下單位線密度每特可承受22.0cN的負荷,且在此負荷下的溼伸長率不超過15%,主要有富強纖維。高強力粘膠纖維具有較高的強力和耐疲勞性能。


特點:
粘膠纖維的基本組成是纖維素 (C6H10O5)n o普通粘膠纖維的截面呈鋸齒形皮芯結構,縱向平直有溝橫。而富纖無皮芯結構,截面呈圓形。
粘膠纖維具有良好的吸溼性,在一般大氣條件下,回潮率在13%左右。吸溼後顯著膨脹,直徑增加可達50%,所以織物下水後手感發硬,收縮率大。
普通粘膠纖維的斷裂強度比棉小,約為1.6~2.7cN/dtex;斷裂伸長率大於棉,為16%~22%;溼強下降多,約為幹強的50%,溼態伸長增加約50%。其模量比棉低,在小負荷下容易變形,而彈性回復性能差,因此織物容易伸長,尺寸穩定性差。富纖的強度特別是溼強比普通粘膠高,斷裂伸長率較小,尺寸穩定性良好。普通粘膠的耐磨性較差,而富纖則有所改善。
粘膠纖維的化學組成與棉相似,所以較耐鹼而不耐酸,但耐鹼耐酸性均較棉差。富纖則具有良好的耐鹼耐酸性。同樣粘膠纖維的染色性與棉相似,染色色譜全,染色性能良好。此外粘膠纖維的熱學性質也與棉相似,密度接近棉為1.50~1.52g/cm3。
普通粘膠纖維吸溼性好,易於染色,不易起靜電,有較好的可紡性能。短纖維可以純紡,也可以與其他紡織纖維混紡,織物柔軟、光滑、透氣性,穿著舒適,染色後色澤鮮豔、色牢度好。適宜於製做內衣、外衣和各種裝飾用品。長絲織物質地輕薄,除適用作衣料外還可織制被面和裝飾織物。這類粘膠纖維的缺點是牢度較差,溼模量較低,縮水率較高而且容易變形,彈性和耐磨性較差。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網站本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