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年年都有撿漏的,比如500多分上北大、復旦;年年都有入坑的,比如600多分誤入「三本」院校。人們因此感嘆「考得好不如報得好」。高考志願確實是「失之毫釐,差之千裡」,一不小心就給人生留下遺憾。這值得未來考生尤其是家長牢記在心。
(1)考了一個632高分,卻填了三本高校志願?
今年各省都有撿漏的,446分上了川大,503分能上北師,北航滑至534分,西交投檔線只有550分,576上復旦,581分檢漏上交,500多分可上中南與廈大,還有514上華科、576上復旦、571上天大……
與往年一樣,今年高考也有入坑的。日前,廣東公布「本科批次高分優先投檔線上投檔情況」,眼尖的網友一眼就發現,有人入坑了,一名632分考生的檔案被投到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這可是一所三本院校啊,也就是獨立學院,與電子科技大學之間還隔著二本和一般一本兩個檔次呢,也太離譜了吧。
相關數據顯示,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在廣東招收31人,高分考生只有1人,也就是此位632分的考生。這明顯是誤入,而不是成都學院辦學質量特高,考生主動選擇。
(2)高考之後專心玩遊戲,誤入「三本大坑」?
出現這種烏龍事件,考生只能自負其責。因為三本招生也不是一年兩年,二十年了,即使是高考新手,只要稍微細心一點,也不至於出現如此大的差錯,更何況每年都有類似事件發現,教訓年年有,可還是有人不注意。
有消息說,高考結束之後,當別人專心等待成績的時候,這位考生卻在打遊戲。通過簡訊得知考了632分時,這名考生感覺還不錯,放下手機繼續打他的遊戲。從這種狀態看,估計是個遊戲迷,有可能沒有把高考志願放在心上。過分沉迷於某種事物,往往耽誤別的事情,教訓還是有的。
又有消息說,此名考生想上電子科技大學,估計是玩遊戲玩上了癮,在填報志願時,稀裡糊塗將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當成了電子科技大學本身。你看,一心想上電子科技大學,分數也不錯,632分,按照往年分數也許差不多,於是急急忙忙填報了志願,以為萬事大吉,結果卻因為沒有注意兩者之間的差別,鬧了一個大烏龍。
從前三年的情況看,這種可能性極大。電子科技大學在廣東的招生情況是,2017年投檔分為572(排位10634),2018年投檔分為72601(排位8491),2019年投檔分為601(排位7586)。可是,2020年分數上抬了,601分排位19622位,632分雖然不低,但也排在7593位,屬於壓線衝擊。再加上今年電子科技大學在廣東招生火爆,導致投檔分上浮至637分(6155位),所以此位考生即使沒有出錯而選了電子科技大學,也是進不去的。即使是沙河校區,投檔分也是633分(7061位),還是進不去。只有沙河校區-中外合作辦學專業才可以,投檔分是621分(10839位)。
(3)獨立學院本身就是一個坑,博士也會搞錯?
一些人從理性角度分析,誤入三本的事情不應發生,因為網上有大量信息,學校有填報志願介紹大會,各所高校發有招生簡章,填報系統也有相應提示,而且每年都有如此誤報事件,足夠警醒考生了……
然而,這樣的事情還是年年發生,這就不能完全責怪考生粗心大意了,或許獨立學院本身就是一個大坑。你看,同濟大學浙江學院,上海財經大學浙江學院,杭州師範大學錢江學院,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北京科技大學天津學院,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這與山東大學威海分校、中國人民大學(蘇州校區)有多大差別?給人們的印象,這分明是名牌大學的一個分校或是一個校區啊。
不論當初出於何種目的如此給獨立學院起名,應該承認獨立學院名稱具有極強的誤導性,這實際上是一個隱蔽得極好的「大坑」,所以年年都有考生誤入「大坑」。明明是一所民辦高校,卻硬是「冠以」公辦名牌大學的名稱,對於尚未進入高校的考生來說,根本不可能搞明白是怎麼回事。你硬是要求一名中學生像教育行政部門管理人員那樣熟悉高校,確實有些強人所難。
不用說中學生,即使一些碩士畢業生和博士畢業生也弄不明白獨立學院這種奇妙的起名方式。在求職當中,總有碩士和博士把獨立學院當成公辦性質的舉辦校下設學院。許多獨立學院招聘人員對此深有體會,遇到這種情況總是不厭其煩地解釋,這是獨立學院,不是校本部,是兩所不同的大學,不是一回事。所以,年年都有高分考生誤入獨立學院這個「大坑」並不奇怪。遺憾的是,無人對此承擔責任,這些考生只能自認倒黴,有的無奈選擇復讀,白白浪費一年青春。
(4)並非只有一名632分考生誤入「大坑」,廣東今年就有14名高分考生。
人們只注意到632分這名考生,其實,在廣東公布的數據中,高分考生誤入「三本」(或獨立學院)這個「大坑」的還有13人。涉及的獨立學院有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吉林大學珠海學院、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廈門大學嘉庚學院、河北醫科大學臨床學院、天津醫科大學臨床醫學院。
從中可以看出,處於廣東的就有5所獨立學院,連廣東考生都搞不清楚這些是獨立學院,可見獨立學院的名稱有多麼強的誤導性。除此之外,一些獨立學院在簡介中也故意模糊概念相關,有的轉了幾個大彎,就不明說自己是獨立學院,雖然並沒有說假話,但過於專業化的用語,讓局外人云裡霧裡,不明就裡。
為何說今年廣東有14名高分考生誤入「三本大坑」?這從廣東公布的「本科批次高分優先投檔線上投檔情況」列表看得一清二楚。
你看,「高分優先投檔線上」,高分無誤吧!
你再看,招生計劃與投出檔案數據:
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計劃招生2280人,實際投出檔案1人;
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計劃招生3342人,實際投出檔案3人: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計劃招生1269人,實際投出檔案1人;1
吉林大學珠海學院計劃招生1793人,實際投出檔案1人。
明白了嗎?從下圖中可以明顯看出,有14名高分考生誤入獨立學院,理科為主,也有文科。
(5)獨立學院被要求限時轉設,「大坑」即將填平。
獨立學院名稱的誤導性的確很強,再加上自身介紹模糊其詞,少數考生被誤導是難以避免的,所以教育部下達了限時轉設方案。
5月15日,教育部印發《關於加快推進獨立學院轉設工作的實施方案》,明確要求「到2020年末,各獨立學院全部制定轉設工作方案,同時推動一批獨立學院實現轉設。」這就給結束獨立學院這種奇特的院校模式限定了最後期限。
之所以下定決心限時轉設,方案表達還算清晰:「獨立學院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法人地位未落實、產權歸屬不清晰、辦學條件不達標、師資結構不合理、內部治理不健全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育公平和高等教育健康發展。」從名稱使用上就是如此,一所民辦院校卻掛著公辦名牌大學的名稱,許多人誤以為就是公辦大學,導致少數考生高分誤報,這也的確不太公平。
今後的考生可以寬心了,獨立學院轉設完成之後,再也不會出現考生入坑的事情了。網友們,你說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