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人類的局限性理解人類的智慧|腦科學頂刊導讀75期

2020-12-17 腦科學君

頂刊導讀目錄

1,人工智慧與動物中的常識

2,通過人類的局限性理解人類的智慧

3,人類認知的外周Baldwin效應

4,兒童就像黑客

5,從架構到進化:去中心化情感的多感官證據

1,人工智慧與動物中的常識

期刊: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

作者:Freya

圖註:來自動物認知的實驗範式,測試了我們希望強化學習對象獲得的基本常識

常識問題仍然是人工智慧進步的一個主要障礙。本文認為人類的常識是建立在許多其他動物所共有的一系列基本能力之上的,這些能力與理解物體、空間和因果關係有關。動物認知領域已經開發了許多實驗方案來研究這些能力,並且由於深度強化學習的發展,現在可以直接應用這些方法來評估3D環境中的強化學習對象。除了評估,動物認知文獻還提供了豐富的行為數據來源,可以作為學習任務和課程的啟發。

2,通過人類的局限性理解人類的智慧

期刊: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

作者:Freya

圖註:對人類和機器可能面臨的計算問題的圖解描述

人工智慧的最新進展提供了一個契機可以探究人類智能的獨特之處,但同時給出了一個新的對比組。本文認為,通過考慮人類大腦必須解決的計算問題的特點,可以理解人類智能以及它與人工智慧不同的方式。

作者認為這些問題的結構來自於人類的三個基本局限性:有限的時間、有限的算力和有限的通訊。從這些局限性中,我們可以得出許多與人類智力相關的特性,例如快速學習、將問題分解為若干部分的能力以及累積文化進化的能力。

3,人類認知的外周Baldwin效應

期刊: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

作者:Freya

認知的外周Baldwin效應

Baldwin效應假設,對環境變化作出的反應被習得後可以進化為遺傳基礎。建模結果顯示,Baldwin效應為複雜行為特徵的出現提供了一個看上去即合理又優雅的解釋,但其發生的直接經驗證據卻很少。

我們認為應強調Baldwin效應的實驗證據,並認為它優先作用於外周認知過程,而不是中樞認知過程。仔細研究味覺厭惡、恐懼學習、語言和模仿的研究表明,它們的效率取決於自適應的專門的輸入和輸出過程;向核心推理過程提供信息並構成行為表達就類似掃描儀和印表機的接口。

4,兒童就像黑客

期刊: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

作者:Freya

幾種用符號圖像表示的程序

人類學習和發展的範疇對認知科學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戰。我們建議發展理論可以通過納入計算機科學的觀點來解決這一挑戰。許多好的模型把學習看作是計算機編程,因為符號程序提供了複雜的心理表徵的解釋。其中兒童的學習尤其類似一種稱為黑客攻擊的特殊編程風格,即通過一系列開放的目標和活動使代碼在多個維度上變得更好。與主要依賴於局部搜索和簡單指標的現有理論相比,這一觀點強調了良好心理表徵的許多特徵以及兒童用來創造它們的多重互補過程。

5,從架構到進化:去中心化情感的多感官證據

期刊: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

作者:Freya

感覺信息的情感評價

人類的情緒評估通常被認為是一個中樞介導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缺乏情感意義的感覺信號通過整合大腦各步處理從原始感知中被分離掉。

本文回顧了新出現的證據,即環境的情感價值早在感覺感受器之前就由非視覺感知系統編碼,這些信號傳遞有機體的情緒狀態,獨立於感覺皮層的處理過程。我們進一步提出證據表明跨物種的感覺投射到中央情緒處理大腦區域。基於此,我們不僅認為情感評價是一個去中心化過程,而且所有人類的情感體驗都可能反映我們祖先的感官體驗。

校審:Freya(brainnews編輯部)

前文閱讀

1,為什麼我們能在腦海中進行言語思考或者哼唱?腦科學頂刊導讀74期

2,腦科學頂刊導讀73期|100多年了,左右大腦的不對稱性依然備受關注

相關焦點

  • 雌二醇——學習和記憶的神經調節因子|腦科學頂刊導讀76期
    頂刊導讀目錄 1,攝食後營養記憶的再鞏固需要中央杏仁核中的mTOR 2,雌二醇--學習和記憶的神經調節因子相比之下,隨後的全腦回歸分析表明,漂移而不是擴散解釋了枕葉外側皮層延遲階段活動的最大差異。這些結果與一般額頂葉機制對擴散噪聲響應的差異模型以及與枕葉皮層刺激特異性偏差模型相吻合。
  • Nature子刊:靈長類腦中抽象規則認知的產生|腦科學頂刊導讀78期
    頂刊導讀目錄 1,靈長類腦中抽象規則認知的產生2,交互中心認知:他人如何影響我們的認知過程這篇綜述中,作者描述了當前學界對靈長類動物對抽象規則的認知發生動態,以及支持抽象規則形成、維護、修訂和任務實現的分布式神經網絡的理解。
  • Nature Reviews Neurosci:反向傳播和大腦|腦科學頂刊導讀036期
    頂刊導讀目錄 1,終紋床核通過糖皮質激素依賴和非依賴環路調節記憶鞏固 2,人類將試次間工作記憶的不確定性融入到獎勵決策中3,Theta和Alpha振蕩在工作記憶控制中作用的因果證據相反,avBST刺激(但不是抑制)輸入到中腦導水管周圍灰質腹外側會出現損害,而兩種手法都不會影響糖皮質激素的分泌。這些發現表明,avBST的不同通路分別通過糖皮質激素依賴和非依賴機制實現avBST抑制與刺激的記憶效應。
  • PNAS:全腦神經元和神經遞質系統的動態耦合|頂刊導讀41期
    頂刊導讀目錄 1,15q11.2 BP1-BP2區域拷貝數變化與皮層及皮層下形態及認知的關係2,局部遺傳對皮層摺疊影響的成像研究通過將多模態神經成像數據-擴散加權功能性磁共振成像(d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正電子斷層掃描(PET)-結合起來,解釋了二甲-4-羥色胺磷酸刺激特定5-羥色胺能受體(5-HT2AR)在健康人中的功能效應,證明了這個框架對於通過兩個系統的雙向耦合來促進對全腦動力學的理解至關重要。
  • 感覺刺激分類提高決策準確性的神經基礎|腦科學頂刊導讀83期
    頂刊導讀目錄 1,視頻遊戲過程中的計算成像顯示了皮層和皮層下情感網絡的動態同步2,人類內側顳葉的單細胞神經元活動和決策自信度相關3,感覺刺激分類提高決策準確性的神經基礎4,感覺決策過程中的皮質狀態波動5,背外側被蓋核中的GLP-1受體信號通路通過激活投射到VTA的GABA能環路來緩解古柯鹼渴求行為
  • Brain: 帕金森病患者幻覺產生的神經機制|腦科學頂刊導讀79期
    頂刊導讀目錄 1,糖尿病藥物治療和帕金森病的風險: 一項糖尿病患者的隊列研究2,網絡可控性和局部基因表達的差異是帕金森病幻覺的基礎 了解結構連通性如何影響網絡之間的相互作用將有助於理解機制。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研究了帕金森病視幻覺伴隨的結構連通性變化,以及優先受影響區域網絡的組織和基因表達特徵。我們對100名帕金森病患者(81名無幻覺,19名有視覺幻覺)和34名年齡匹配的健康對照組進行彌散加權成像。
  • 重新認識大腦「中間神經元」|腦科學頂刊導讀024期
    頂刊導讀目錄 24期1,無義Shank3突變削弱了前額葉樹突棘中鈣瞬變的抑制性調節2,而突觸鈣調節異常是由於通過降低NMDA受體電流和以樹突靶向的促生長素抑制素(SST)的GABA能中間神經元的興奮而導致的樹突抑制作用的喪失。值得注意的是,SST中間神經元中NMDA受體亞基GluN2B的上調可糾正過度的突觸鈣信號,並緩解R1117X突變體的學習缺陷。
  • 海馬將記憶與決策聯繫了起來|頂刊導讀047期
    頂刊導讀目錄 1,記憶是為了什麼?海馬將過去的體驗與未來的決定聯繫了起來 2,理解圖像的可記憶性 3,不同的優先狀態會在視覺工作記憶中形成不同的神經表徵4,海馬腦網絡的調節會引起情景模擬和發散思維的變化 5,記憶編碼前海馬的神經發放活動可預測隨後的記憶
  • 腦科學頂刊導讀003期|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_vol1
    2,發現腦網絡結構的計算相關性理解神經認知計算不僅需要定位分布在大腦中的認知信息,還需要確定信息是如何到達大腦特定位置的。我們回顧了近年來將實驗和模擬腦網絡結果與認知信息處理聯繫起來的研究進展。在此基礎上,我們提出了一個理解腦網絡連接性在認知中作用的新框架:網絡編解碼模型。
  • Nature子刊綜述:靈長類腦中抽象規則認知的產生| 腦科學頂刊導讀78期
    1,靈長類腦中抽象規則認知的產生2,交互中心認知
  • Brain:腦創傷後記憶損害的異常背側注意網絡激活|頂刊導讀84期
    頂刊導讀目錄 1,通過逆向轉化提高成癮與復發動物模型的可轉化性 2,16p11.2拷貝數變異與神經發育障礙
  • 五篇頂刊文章聚焦抑鬱症的前沿進展|腦科學頂刊導讀67期
    ✎ 頂刊導讀目錄1,抑鬱症中與獎勵相關的內側前額皮層-邊緣皮層的有效連通性減弱期刊:Brain作者:CholeFu重度抑鬱症是造成殘疾和重大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目前對其病理機制的理解仍然有限最後,我們發現,CRY抑制D1R誘導的G蛋白激活,這可能是通過與GS蛋白相互作用來實現的。在重度抑鬱症人類患者的成纖維細胞中,研究人員也發現了晝夜節律和CRY表達的改變。我們的數據揭示了CRY在調節中腦多巴胺獎賞系統中的因果作用,揭示了NAC生物鐘與抑鬱症之間的聯繫,為未來的抗抑鬱藥物提供了很好的靶點。
  • 腦科學日報:首例人類仿生眼將進入臨床;你的推理能力從何而來?
    該項目的首席研究員Arthur Lowery教授表示,該系統通過向接收,整合和處理視覺信息的大腦區域皮層提供電刺激,以此來恢復失明患者的視覺感知。設計通過組合多達172個光點來創建視覺圖案,為在室內和室外環境中的患者提供導航信息,並識別周圍人和物體。研究人員表示,該設備可實現長期刺激,不會引起廣泛的組織損傷,也不會出現明顯的行為異常或由刺激引起的癲癇發作。
  • 導讀020期|探秘學習記憶:動態環境學習中的功能性腦網絡重構
    該研究通過在小鼠學習使用觸鬚完成紋理分辨任務時,對新皮層進行廣域的鈣成像來考察學習過程中的皮層時空動力學。4,動態環境學習過程中的功能性腦網絡重構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作者:Niki
  • 腦科學日報:影響人類面部形成的遺傳因素;對外表不滿?小心抑鬱
    頂刊論文破譯影響人類面部形成的遺傳因素來源:小柯生命比利時魯汶大學Peter Claes等研究人員破譯了影響人類面部形成的遺傳因素。自噬活性異常與癌症、神經退行性疾病、免疫系統疾病等多種人類疾病的發生發展相關。
  • 破解圖靈測試之困,量化分析機器與人類智慧
    未來的智慧世界應該是機器與人類的分工,低端重複性的智能由機器承擔,高端的創造性的智能由人類來承擔。過分的宣揚機器智慧超越人類智慧,都會帶來盲目樂觀到不理智甚至沮喪的結果。
  • 《人類簡史》導讀
    此外,作者在有限的史實基礎上通過假設和推斷建構了一套自己的世界觀,通過對歷史推進過程中的很多事物發展評判表達了個人的價值觀,若不細細梳理,讀完除了驚覺一聲「我K」,怕對整體也是茫然不知所以,一片混沌。為此,研習君將此書時間脈絡、主觀論斷梳理一番,供各位賞鑑!      人類從200萬年前與大猩猩、螢火蟲或水母等量影響力的生物物種到如今儼然已是萬物主宰的地位,經歷了若干發展階段。
  • 認知神經科學:人類行為研究新進展
    人類行為是如何產生的?不同學科之間雖存在差異和鴻溝,但對人類行為的思考和研究從未停止過,迄今為止,這仍是具有挑戰性的科學問題。神經科學從生物學視角出發,試圖解釋神經迴路如何活動進而執行當前行為;認知科學則從心理學視角出發,探討行為產生的內部認知加工過程是什麼;這些過程如何通過計算機加以實現,則是人工智慧關心的問題。
  • |導讀55期
    頂刊導讀目錄 1,睡眠過程中海馬和皮層連接受損,來自阿爾茨海默病小鼠模型的研究證據 2,性別依賴的常染色體對阿爾茨海默病臨床進展的影響 3,細胞衰老與阿爾茨海默病:我們通過在小鼠的新皮層和海馬植入記錄電極陣列,在tau疾病和澱粉樣變性的小鼠模型中評估了睡眠結構,SWR-DW動態屬性和記憶激活。在學習空間重新定向任務的同時,記錄小鼠每天進行休息-任務-休息期間的腦活動。我們通過匹配從小鼠進入無標記獎勵區的活動模式與慢波睡眠(SWS)期間的模式來評估記憶的重新激活。AD小鼠的SWS較多,但SWR密度降低。
  • 腦科學日報:人類細胞首次實現可控可逆變透明;睡眠不規律的危害
    1,人類細胞首次實現可控可逆變透明來源:科技日報據英國《自然·通訊》雜誌2日發表一項生物技術研究,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研究人員阿隆·格羅德斯基及其同事,受頭足類動物的適應性皮膚細胞的啟示,並從其結構和功能中汲取靈感,著手設計並改造了人類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