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格鬥
又是一年高考季。每年的高考狀元都備受矚目。塔尖上的佼佼者,令人欽佩。
尤其2004年的山東省理科狀元,王端鵬,更是讓人震驚。
他當年的高考總成績是749分,距離滿分750分,僅差1分。
在當年的高考中,王端鵬理綜滿分,數學僅差1分滿分,英語142分,語文138分。這樣算下來,王端鵬還差21分才到750呀?為什麼說差一分呢?
的確他總分729,但是高中時他曾獲得奧林匹克競賽一等獎,高考時額外加了20分。所以,最後他的高考成績是749分。
這一成績,令人驚訝,真的是太高了。
這樣令人矚目的成績,自然引起清華、北大這樣頂尖學府的爭奪,最後王端鵬選擇了清華。
(這是一種怎樣的優秀?被清華、北大同時「爭奪」,那是一種什麼樣的神仙滋味!!)
從清華大學順利畢業後,王端鵬選擇留在國內發展,如今他是中科院的研究員,從高分子化學領域的研究。
對此有網友評論:
沒有辜負那749分,王端鵬好樣的!
真正的狀元,中國的狀元在中國!
每年高考後,一批狀元學霸刷屏,身為父母,回頭看一眼正在吃雞的孩子,我們只有讚嘆的份兒。
誠然不可否認,學霸狀元,有一些天分在裡頭,學習這個事兒,我認為是有一定的先天因素在裡頭的,有的孩子就是聰明絕頂,思維活躍。
但是除了天分,學霸狀元的一些共同好習慣還是值得我們普通孩子借鑑的。
1、 好習慣。
2019年廣西理科狀元楊晨煜,總分730分(語文140分,數學、英語均滿分,理綜290分)創廣西恢復高考以來理科總分最高分記錄!
楊晨煜接受採訪的時候曾說:
對於楊晨煜,自己最大的幫助就是從小就幫他養成好習慣。一定要在孩子沒有自主思考能力時,監督孩子養成習慣,養成習慣的過程很痛苦,家長得時時刻刻監督著他,留意著他,但定型以後,後面的路就好走了。
其實孩子的教育是有黃金期的,幼兒時期養成的好習慣,對孩子未來發展事半功倍。就比如說做作業的習慣,一年級開始如果沒有養成好習慣,後面二年級、乃至初中,寫作業怎麼會自覺、輕鬆?
2、 專注力。
2017年浙江省高考狀元王雷捷,理化生三科滿分。王雷捷班主任在接受採訪時曾說:「專注,真的是特別專注啊!」
哪怕是學校開運動會的時候,如此嘈雜的環境,王雷捷也能安靜地看進去書。高中3年,王雷捷的午休時間基本都是在圖書館度過的,他最大的優點就是專注。
專注有時候真的是一種力量。專注的人,哪怕外界喧囂,他依舊能夠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用心學習。
專注力培養越早越好。其實,大多數孩子天分都差不多,越到後面的高年級,拼的越是專注力。專注力好的孩子,走得更長遠,也更省力。
3、 愛閱讀。
縱觀每年的高考狀元、學霸,幾乎都是小「書蟲」。都特別愛閱讀。
比如大家熟知的武亦姝,從小就飽讀詩書。沉浸在詩詞的世界裡,很是享受。
還有我們前面提到的2017年浙江省高考狀元王雷捷,他特別愛看書,知識面也很廣。他的媽媽就酷愛讀書。
王雷捷出身農家。他父母學歷不高,但為人處世大方得體。尤其他的母親,非常上進,幹活之餘,最愛做的事情是看書。村裡的女人打牌消遣,而王雷捷母親卻安靜讀書。
(王雷捷)
王雷捷還有一個姐姐,是浙大的研究生。受母親影響,王雷捷姐弟倆,從小都愛讀書。母親非常支持他們讀書「只要學校老師推薦什麼書,媽媽一定會給我去買來。」
【結束語】
狀元楊晨煜的媽媽也說,家長要自律,孩子才能自律。不能把孩子丟一邊,自己玩手機、看電視。孩子有樣學樣,被父母潛移默化影響著。
「只會葛優癱躺在沙發上吃雞、刷抖音的家長,是永遠也不會刷出個狀元娃兒的。」共勉!
我是格格鬥,2歲男孩的媽媽,喜歡讀書,熱衷兒童心理學研究,育兒路上與寶寶共成長。歡迎你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