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州高原上有一塊奇特的溼地——六盤水娘娘山國家溼地公園。它是貴州喀斯特地貌上彌足珍貴而又神奇的溼地景觀,被中央電視臺譽為「中國最為獨特的高原泥炭蘚溼地」,目前已經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貴州省旅遊度假區。
娘娘山溼地公園裡的遊客
雲霧繚繞的娘娘山
1.娘娘山高原溼地的形成
如此奇特的高原溼地是如何形成的呢?不要著急,跟隨小編一探究竟吧!
大約5億年前雲貴高原還是一片淺海,後經多次地質變遷被抬升。距今約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地殼運動比較活躍,火山噴發出的玄武巖覆蓋在石灰巖上。玄武巖受流水線狀侵蝕及面狀侵蝕等作用,疊加在喀斯特地貌之上,受距今108.3萬年和34.1萬年的晚近地質構造影響,分布在東西向沙河背斜的南北兩側。北面在娘娘山一帶形成寬曠的玄武巖山原,南面形成單面山的八大山。玄武巖風化裂隙下的新鮮基巖透水性很弱,廣闊的山原面上火山玄武巖使大氣降水不是很快形成地表徑流迅速流走,使地面常年累月保持著積水狀態,形成含水層,由此滋生出40200畝的天然沼澤溼地,也就是現在的大家所看到的娘娘山國家溼地公園!
娘娘山下的銀湖風光
2.娘娘山的溼地有哪些功能呢!
首先,娘娘山溼地有著強大蓄水保水能力。
水是萬物之源,大自然的奇觀美景離不開水,人類的文明進程離不開水,社會文化的發展,多元文化的形成同樣離不開水。
娘娘山強大的蓄水保水能力是離不開「超級海綿」泥炭蘚的,它們能吸收自身重量20-25倍的水分,像海綿一樣,把大氣降水儲存起來,並緩慢釋放出來。
「超級海綿」泥炭蘚 圖1
「超級海綿」泥炭蘚 圖2
娘娘山強大的蓄水保水能力不僅補給地下水,而且使眾多河溪水流源源不斷,對解決喀斯特地區人類的生產生活用水,維繫區域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發揮著重要作用。
娘娘山溼地水源
其次,娘娘山溼地孕育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娘娘山以泥炭蘚、金髮蘚為代表的沼澤溼地的大面積分布,溼地生態系統小生境的多樣性孕育了豐富的動植物類群。共記錄到植物465種,其中國家Ⅰ級重點保護植物2種(南方紅豆杉和光葉珙桐);Ⅱ級保護植物6種(金蕎麥、香樟、 香果樹、 西康玉蘭、 喜樹、傘花木);貴州省省級保護種6種(三尖杉、川桂、 檫木、刺楸、銀鵲樹、領春木)。動物207種,其中國家Ⅱ級保護鳥類9種,國家Ⅰ級保護獸類1種,II級保護獸類4種。是動植物的天堂。
娘娘山溼地公園飛舞在陽光下的蝴蝶
溼地特有的植物
最後,娘娘山溼地還具有重要的生態服務價值。
娘娘山溼地位於珠江上遊,是維護當地生存環境,以及流域水生態安全的天然屏障,也是開展沼澤溼地水源涵養、碳匯功能及其關鍵生態過程研究的重要基地。規劃區內大面積分布的泥炭蘚沼澤在國內較為罕見,其形成過程及其演化機制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
娘娘山溼地公園裡的遊客
3.娘娘山獨特的喀斯特地貌的演化
在娘娘山溼地的形成演化過程中,也形成了該地區特有的喀斯特地貌,娘娘山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演化有以下三方面因素的影響:首先,在距今約2億年前的上二疊統時期,石灰巖受外源水強烈的侵蝕作用,覆蓋其上的玄武巖發生崩塌,形成一系列陡壁,於是八大山和娘娘山之間喀斯特的雛形得以形成。另一方面,由於地表的砂頁巖隔水層阻止了喀斯特地下水向深部入滲,這種「頂託型」的水文地質結構一方面限制了喀斯特向地下縱深發育,形成了與司空見慣的喀斯特峰叢窪地截然不同的形態。另一方面隔水層以上石灰巖中喀斯特作用強烈,形成一系列「半邊山」錐峰,展現出一副宏偉壯觀的淺層喀斯特錐峰景觀。最後,距今250萬年的新構造活動使區內的喀斯特地貌經歷了構造抬升穩定、再抬升再穩定兩個構造以及兩次地貌旋迴,最終娘娘山現今喀斯特地貌得以形成。
娘娘山下的萬萬錐峰林景觀
娘娘山景區上山索道
溼地小知識:
溼地是指天然的或人工的、永久的或暫時的沼澤地、泥炭地、水域地帶,帶有靜止或流動、淡水或半鹹水及鹹水水體,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海域。溼地是「地球之腎」,具有極強的降解汙染功能;溼地是「淡水之源」,具有強大的儲水功能;溼地是「物種基因庫」,具有維護自然界的生物多樣性和生物鏈完整性功能;溼地是「儲碳庫」,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溼地是人類文明的「搖籃」,孕育和傳承著人類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