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
「免費領口罩」
很有可能是騙子鋪設的陷阱,
有人差點中招了...
點擊播放 GIF 0.3M
近日,
上海市民蔣先生收到一條簡訊,
稱「可免費領口罩」,
於是他打開簡訊連結輸入了個人信息...
沒想到,
這一輸,自己的身份證號、
銀行卡卡號及密碼、微信號及密碼
全部洩露了。
點擊播放 GIF 0.1M
蔣先生這才意識到:
可能遭遇了電信詐騙,
緊接著趕到銀行說明情況,
要求修改自己的銀行卡密碼。
見狀,銀行工作人員立即報警,
最終避免了財產損失。
警方對案件進行調查後發現:
這個連結存在木馬病毒,
登錄後相關個人信息就會被竊取。
安全君提醒,
市民如果接到這類簡訊,
一定要警惕。
此外,
下面十大借「疫」行騙的套路也要認清:
騙局一:假賣口罩真騙錢
不法分子通過社交軟體、交易網站等渠道,發布醫用口罩等防護物資的虛假銷售信息,或主動聯繫急需口罩的受害人「銷售」防護物資,收款後將受害人移入黑名單。
提醒:應增強防騙意識,保持理性,通過正規渠道購買防疫用品,對網絡詐騙說「不」!
騙局二:謊稱公益騙捐款
不法分子通過微信、QQ、社交網站等多種方式,以「紅十字會」或醫院等名義,在網絡上發布防控新型冠狀病毒「獻愛心」的虛假信息,讓受害人打款到指定帳戶,從而騙取錢財。
提醒:通過正規渠道進行愛心捐贈,捐贈過程中不要提供銀行帳戶密碼及手機驗證碼等重要信息,謹防善心被不法分子利用!
騙局三:假扮客服「退款、改籤」
不法分子藉口受疫情影響,辦理機票、車票等退改籤,旅行合同取消、酒店押金退還、網購商品退款等,向受害人發送虛假簡訊通知,在釣魚連結或詐騙電話中誘導受害人提供銀行卡、密碼等敏感金融信息,實施詐騙。
提醒:接到退款、改籤電話或者簡訊,一定要通過官方平臺,撥打官方電話核實情況。切勿輕易透露個人網銀、電子支付平臺等帳戶信息,以免受騙上當。
騙局四:虛假回國機票詐騙
不法分子利用疫情期間留學生急於回國的心理,在相關留學生群、留學生社交平臺發布包機信息,騙留學生支付「高價機票款」進行詐騙。
提醒:疫情當前,身處海外的同胞們在確保自身安全的同時亦需時刻警惕不實消息,謹防上當受騙。
騙局五:謊稱親友感染新冠詐騙
防疫期間部分民眾未能回家或暫時無法聯繫,不法分子遂冒充醫務工作者或謊稱他人親友,以某人被確診隔離醫治為由,請求匯繳相關費用,或向社會公眾發起眾籌「醫藥費」「住院費」等,騙取錢財。
提醒:接到陌生人來電稱親友感染、需治療等消息時,先保持冷靜,一定要與親友本人進行多渠道確認,切莫心急匯款、上當受騙。
騙局六:推銷新冠特效藥
不法分子假冒政府部門、防治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部門、藥物研究(醫療)機構,以撥打電話、發送簡訊等方式進行推銷,謊稱有提高身體免疫力或治療新冠病毒肺炎的特效藥,誘騙民眾購買或向民眾發送釣魚連結,誘導輸入個人帳戶信息及交易密碼,盜取帳戶資金。
提醒:國家相關機構對疫情研發的所有藥品均會在權威媒體公布。關注權威報導,面對打著「推銷藥品」旗號的不法分子,在未核實真偽前,絕不相信、不匯款。
騙局七:冒充疾控中心詐騙
不法分子冒充「疾控中心」、「公檢法機關」工作人員,謊稱當事人高價向外銷售口罩等疫情防控物資,涉嫌參與重大刑事案件等。以核查個人資產是否涉案為由,誘騙受害人將全部資金轉入所謂的「安全帳戶」實施詐騙。
提醒:接到「疾控中心」或者「公檢法機構」來電後務必提高警惕,要通過多種渠道核實對方信息是否屬實,切勿輕易向對方透露私人財產信息。公檢法等部門不會要求事主匯款、索要事主銀行帳戶信息。發現被騙及時撥打110報警或者到附近公安機關報案。
騙局八:「疫情貸款」詐騙
不法分子通過電話、網絡發布可代理申請「額度高、利息低、無抵押、下款快的政府疫情專項貸款」的虛假信息,誘使有資金需求的公司或個人申請貸款,然後以提前收取中介費、保證金等為由實施詐騙。
提醒:切記要通過銀行等國家正規金融機構申請貸款,降低貸款風險,度過難關。不要輕信任何網友、網站、手機應用發布的貸款廣告,不掃描、不點擊任何來源不明的二維碼和連結。
騙局九:投資理財型詐騙
不法分子針對公眾居家防疫、普遍通過網絡或手機獲取信息的特點,藉助「區塊鏈」概念發行冠狀病毒加密貨幣Coronaviruscoin等虛擬貨幣,宣稱籌集的資金用於在境外建造口罩、防護服工廠,或用於研究生產冠狀病毒疫苗,並許諾高額回報,騙取受害人錢財。
提醒:投資理財應當牢記「高收益意味著高風險」,拒絕高息誘惑。收益永遠和風險成正比,面對過高的收益率應保持警惕和理性,切勿存在「天上掉餡餅」的僥倖心理。
騙局十:信用卡逾期詐騙
防疫期間民眾出行不便,不法分子以提升額度、卡片逾期凍結或徵信黑名單等事由發送簡訊,誘導持卡人打開簡訊中的網址或撥打簡訊中的電話,進一步騙取卡號、密碼、手機號、有效期、簡訊驗證碼等信息,或誘導受害人在所謂「解除黑名單」公眾號內進行操作而實施詐騙。
提醒:銀行不會在辦理業務過程中,索取用戶的密碼和動態驗證碼。如遇到類似情況,就判斷可能是詐騙。不要輕信來歷不明的電話、簡訊和網絡信息,不輕易撥打所謂的「客服電話」,市民如有疑問,可撥打官方平臺電話進行核實。
▍來源:中國警方在線、公安部網安局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
天上永遠不會掉餡餅!
點「在看」提醒大家警惕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