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忘記是在哪裡看到推薦《見識》這本書的,記得當時的推薦語大意是,你的見識限制了未來發展。抱著對於這個觀點的認可和作者的履歷,我開始閱讀這本書。
除了小說作品,對於社科研究類的書籍,一直以來我最關心的是實用性。讀完了書能有什麼收穫,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怎樣應用和提升?是讓人做事更有條理,思考更有深度,還是能夠提高情商,與人交流如魚得水?
對於許多偏向理論類的暢銷書,因為覺得實用性太低,看時的感覺是,道理我都懂,可是然後呢?花費時間精力閱讀完了一本不算簡單的書籍,收穫的可能只是正確的廢話,當然也可能是我自身思想覺悟不夠高,不能體會到書裡內容帶來的深刻思考。
對於大眾的普通人來說,更簡單易懂的文字,更具可操作性的內容,也許才能夠對自身提高起到一些作用。
《見識》就是這樣的一本書。
我沒有訂閱過作者吳軍的專欄,對他個人和生平履歷也未有了解,這是我閱讀他寫的第一本書,有一些讀後感,想要記錄下來和大家分享。
首先,吳軍老師在《見識》裡闡述的觀點,基本上我都非常贊同。除了前兩章偏向幸福理論和生活哲學這些比較不接地氣的內容外,後續的每一個章節都圍繞日常生活和工作,腳踏實地,讓人很容易能夠有代入感,找到自己疑惑或是尚未發現的問題,從而有所觸動甚至茅塞頓開。
例如,在第六章——職場的誤區與破法中,關於第一份工作該如何選擇,吳軍老師覺得,不要太在乎工資,因為本身靠工資實現財務自由就是極其困難的。要能夠做到這一點,不是通過小額的加薪,而是通過能力的提升,眼界的拓展,行業的深度來實現收入翻倍式的增長。這樣對於年輕人來說,前期更重要的是自我積累和選擇平臺,而不是相差幾百上千的薪資福利。
這一點我也小有體會,在選擇工作時,不可免俗的,薪資是我比較看重的一點。在2015年左右移動網際網路創業風潮時,到處都是機會,有2家公司同時給我發了邀請,最後我選擇了一份薪資福利較好的純創業項目,比另一家也就高了500元吧,還離家近。半年後,這家創業公司沒有拿到融資,關停項目。而另外一家公司,在PC時代,就有了一定的積累,跟上時代發展,積極探索移動網際網路的轉型。不過這家公司薪資不高,福利待遇也不算正規,辦公環境一點也不高大上。而半年後,它成了行業裡的移動網際網路成功典型。我也無數次想過,如果自己選擇了另外一家公司會怎樣,但是對當時的我來說,有個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為什麼不選呢。當時短淺的見識,決定了我的選擇,可能就限制了我的發展。
其次,在書裡,吳軍老師也不只是談想法而已,包括現在大家都很關心的投資理財、工作效率、溝通能力等等如何去做,都有獨立的章節進行詳細闡述,讓讀者對於某個不熟悉的領域能有一個基礎且真實的了解,對於如何改善提升,也能找到一些方向。
例如第五章——拒絕偽工作者,吳軍老師寫到「效率高低不取決於開始了多少工作,而在於完成了多少。很多我們看上去非做不可的事,其實想通了並沒有那麼重要,因為它們是偽工作。」在職場工作中,常常會有很多繁瑣的流程事務,或是重複性極高,不需要什麼腦力勞動的工作。對於這類型的工作,與其日復一日地重複,毫無意義毫無提升;在領導看來你也只是做一些沒有價值的工作,任何人都能做。不如花點時間想想辦法、找找工具、提出優化意見等等,實現效率的提升。
吳軍老師在書裡闡述的觀念和思考方法對每一個人應該都是非常有用的,但是,我也必須要說,由於吳軍老師一直以來都是處於優秀人群中,對於普通人在普通公司的謹小慎微、舉步維艱無法感同身受。
沒錯,我們要努力提升自己,只有自己夠優秀才能才能得到認可。但是可能也有一些垃圾公司,哪怕你再優秀,再努力,都不會得到認可。對於這樣的情況,引用同道大叔微博裡說過的話可能更合適:「如果工作裡遇見真的真的 sb,千萬別覺得你能改變sb,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地幫ta。你能做的就是抓緊努力飛速成長咬著牙的拼命,然後,離sb越遠越好,因為離sb遠了,你就會發現,錢賺多了,視野開闊了,人生格局變高了,動力更足了,當然之後還會遇見新的sb。」
總之,《見識》這本書我認為非常適合工作不久或陷入瓶頸的盆友們來閱讀,可能會為大家找到一些努力和改變的方向,至少對我來說,受益匪淺,值得再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