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亂吃補品,年輕人小心補出「心臟病」
最新數據顯示,我國房顫患病人數已超 1000 萬,且新發患者人數不斷增多。隨著年齡的增長,房顫的患病率急劇升高,75歲以上的人群甚至達到10%。
然而,房顫並不是老年人的「專利」,如今年輕人患上房顫的情況也並不少見。
上觀新聞記者就此專訪了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房顫中心主任朱文青,請他談談年輕人該如何愛護自己的心臟。
年輕人得房顫有三大特點
上觀新聞:在許多人的印象中,房顫是老年人好發的疾病,年輕人患房顫一般有哪些特點?
朱文青:房顫患者主要是老年人,但如今在年輕人群中也不少見。年輕人患房顫大多與遺傳或器質性心臟病相關。
年輕人得房顫主要有以下特點:患者有明顯的臨床症狀如心慌、心悸或頭暈甚至暈厥等;大都有病因可查,比如甲亢等;多數患者的治療效果較好。
上觀新聞:我國是房顫發病大國,您覺得房顫發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朱文青:我國目前的房顫發病率非常高,除了人們重視體檢,一些無症狀的患者隨之被檢出之外,合併有高血壓、糖尿病以及冠心病的患者顯著增加,也是房顫高發的主要原因。此外,和盲目服用不適合自己體質的補藥、保健品也有關係。
上觀新聞:年輕人應該如何預防房顫,對於保護心臟,您有哪些建議?
朱文青:首先要對引發房顫的病因加以防範,積極預防和控制高血壓、糖尿病以及冠心病;其次要避免濫用補品和保健品;特別提醒大家:不要做過量的運動,建議進行一些適量的有氧活動和鍛鍊,少做或不做缺氧鍛鍊。
自我感覺房顫好了,可能是假象
上觀新聞:很多人對房顫的症狀並不十分了解,如何與其他心臟疾病相區別?
朱文青:患有持續性房顫的患者,只要做份常規心電圖即可明確診斷。對於陣發性患者或無症狀患者則需要進行多次的檢查包括動態心電圖或不適時心電圖檢查。對於發作時間比較短或發作頻率較低的可以採用掌上心電圖記錄,然後交給專科醫生診斷。
建議大家如果感到:心慌、氣短、胸痛、疲勞、運動能力下降、頭暈、暈厥等,一定要及時去找心律失常專科醫生。
上觀新聞:有不少年輕人認為,房顫早期無需治療,只要吃點抗心律失常藥就行。房顫究竟該如何規範治療?
朱文青:如果已經明確診斷為房顫,無論是陣發性的還是持續性的,都應該去看心律失常專科醫生,選擇抗心律失常藥物和抗凝藥物或射頻消融或冷凍消融進行治療。
一般來說,早期房顫患者的心慌感覺會比較明顯,心跳時快、時慢。當轉為持續性房顫後,因為人體對上述症狀出現耐受或持續性房顫心率相對緩慢,感覺反而會「好轉」。這部分患者很容易誤認為症狀改善而忽視治療,其實這才是恰恰最危險、最需要正規治療的人群。
房顫往往會合併其他心臟病,如冠心病、風心病、心肌病等,所以一定要重視房顫的治療。
大多數房顫患者首先要選擇藥物治療,尤其是陣發性房顫患者。藥物可能會對症狀有一定治療效果,但是長期服用後的效果會越來越差,不僅達不到根治的目的,還會產生嚴重的副作用。
近年來導管射頻消融為房顫的根治帶來了曙光。隨著新技術和新材料的出現,房顫的介入治療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所謂導管消融,是一種「微創」的介入操作,只需在局麻下,穿刺靜脈提供血管入徑即可,只會留下針眼大小的皮膚切口。建議患者聽從醫囑,不必對這種介入手術感到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