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姓氏主要來源於周代河南

2021-02-28 房品室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會有分享,都是免費訂閱,請您放心關注。註:本文轉載自網絡,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中原移民中華文明是全世界唯一完好傳承數千年的古文明,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八九千年前的中原地區。誕生於八九千年前的裴李崗文化,在地域上恰好以今河南省為中心。因為有相對發達的農業,所以人口和聚落遠遠超過周邊省份的其他文化。舞陽賈湖遺址還出土了八千多年前的多件鶴腿骨笛和龜甲祭器,龜甲上還有類似商代甲骨文的早期文字,這在同時代的遺址中絕無僅有。因此趙世綱先生把裴李崗文化稱為中國

文明正源,韓建業先生認為裴李崗文化構建了早期中國文化圈。①裴李崗文化雖然逐步衰落,但是強盛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都受其影響產生。降至四千多年前,又有禹、啟建立夏朝,河南再次成為中國文明的核心。中國文明的起源進程始於河南,終於河南,因此我們可以確定地說河南在中國文明起源過程中具有唯一核心地位。夏、商、東周都在河南建都,周人雖然出自陝西,而且西周時期的首都還在陝西,洛陽僅是次都,但是周朝和夏、商兩朝有一點不同,就是周朝特別重視在各

地封建諸侯。而河南地處中原腹地,所以封國特多,而且有很多封國佔據要地。比如文王之子所封的邘(在今沁陽)、原(在今濟源)、雍(在今焦作)、周公之子所封的凡(在今輝縣),控制河南到山西的諸多山口。周公之子所封的衛(在今淇縣),鎮守商朝故都。向東有周公之子所封的祭(在今滎陽)、胙(在今延津),控制河、濟要衝,連接濟水和泗水流域。向南有武王之子所封的應(在今魯山),控制中原到南陽的隘口。汝水中遊有文王之子所封的蔡(在今上蔡)、沈(在今平輿),任姓的摯(在今汝南)、疇(在今魯山)是文王之母大任舅家所封。周公之子所封的蔣(在今淮濱),防守汝水河口。西南的南陽盆地有周人姻親姜姓的申、呂(在今南陽),延伸到湖北隨州境內還有唐、曾等國,即《左傳》所謂的漢陽諸姬。除了這些周人及其姻親諸國,還有許(在今許昌)、葉(在今葉縣)、陳(在今淮陽)、杞(在今杞縣)、葛(在今寧陵)、宋(在今商丘)、江(在今正陽)、黃(在今潢川)、潘(在今固始)、蓼(在今固始)、賴(在今息縣)、項(在今沈丘)、鄭(在今新鄭)、華(在今鄭州)、鄢(在今鄢陵)等國,這些國名就是中國諸多姓氏的來源。雖然個別用字稍有變化,比如蓼改為廖姓,但本質沒變。韓、魏二國的國都原在山西,因為受到秦國的壓迫而東遷到河南。周人及三晉的東遷更使得戰國時期的河南成為中國人口最密之地,《史記·蘇秦列傳》蘇秦說魏國:「地名雖小,然而田舍廬廡之數,曾無所芻牧。人民之眾,車馬之多,日夜行不絕。」因為河南很早成為中國人口最密之地,所以人口壓力最大。因為周代在今河南境內的封國多,產生的姓氏多,人口多,歷代河南又在四戰之地,外遷移民多,所以河南產生的氏擴散到四方,其實中國現在的姓氏基本奠基於周代的河南。

一、從汝潁擴展到長江流域的姓氏

中國姓氏的分布具有強烈的地域性,袁義達先生《中國姓氏:群體遺傳和人口分布》一書繪出中國前一百大姓的密度和人群出現頻率地圖,並把這一百大姓按地區分為 12 組。他的《中國姓氏·三百大姓———群體遺傳和人口分布》一書又繪出中國三百個大姓的人群出現頻率地圖②。我們根據他製作的兩組地圖,可以結合中國歷史發展大勢,按照地域重新分類。其中一類姓氏以長江沿岸為中心分布,有周、胡、袁、蔣、傅、戴、姚、夏、熊、毛、萬、嚴、龔、陶、倪、祝、甘、梅、舒、帥、餘、程、江、湯等。其中周、胡、袁、蔣、戴、夏、江等大姓的源頭都在汝潁流域。因為這些姓氏從河南經過江淮到達長江下遊,又隨著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的移民大潮擴展到長江中上遊,於是形成了這些姓氏沿江分布的格局。

周姓出自東周王室,秦滅周,周人南遷汝潁流域,《史記》卷二十《建元以來侯者年表》記漢武帝封姬嘉為周子南君,封地在長社縣(在今長葛)。周姓在漢代就南遷長江流域,孫吳崛起的郡望有廬江(今安徽中部)、武陵(今湖南西北)、義興(今江蘇宜興)、尋陽(今江西九江),周人向長江中遊的擴展很早。袁姓出自陳國,漢代郡望也是汝南,現在集中在長江沿岸,和周姓的地理變遷十分類似。江西袁水流域多袁姓,唐初立袁州(治今江西宜春),袁姓從江西中部向湖廣、四川擴展。胡國在今漯河及阜陽,蔣國在今淮濱,江國在今正陽,戴國在今民權,夏姓出自夏人,《史記·貨殖列傳》等歷史論文:「潁川、南陽,夏人之居也……秦末世,遷不軌之民於南陽……俗雜好事,業多賈。其任俠,交通潁川,故至今謂之夏人。」夏人原來聚居在潁川郡。

    胡阿祥先生曾經制出兩晉南北朝時期郡望郡姓表③,我們看到,周的郡望是汝南,袁的郡望是陳郡,潁川郡是荀、庾、鍾,潁川三姓現在不是大姓,荀、庾已經衰落到三百大姓之外,而留在長江流域的大姓來自汝南、陳郡,可能是因為在潁川東南的汝南、陳郡姓氏南遷更早,很早就在長江流域立足。因為這些中原大族較早地來到長江流域,佔據了較多較好的土地,而且在六朝政權中有較高地位,所以沒有向華南擴張的強烈欲望。而很多晚來的北方小姓則必須繞過這些長江流域的大姓,到中國東南丘陵去尋找新的家園。

二、從汝潁擴展到東南沿海的姓氏

中國三百大姓中,主要分布在江浙地區的姓氏有徐、朱、潘、丁、沈、陸、金、邵、顧、錢、施、章、俞、童、盛、包、項、談、瞿、鬱、繆、虞、應、樓、屠等,主要分布在東南贛、閩、臺及粵東地區的姓氏有陳、吳、林、鄭、謝、許、蕭、曾、蔡、葉、廖、方、邱、鄒、賴、洪、溫、莊、詹、塗、翁、遊、阮、尤、柯、饒、凌、簡、卓等。其中江浙地區源自中原的大姓有潘、丁、沈、項、應、繆等,東南地區源自中原的大姓有陳、鄭、謝、許、曾、蔡、葉、廖、賴、溫等。東南地區源自中原的姓氏數量多,人口也多。

東南第一大姓陳源自陳國,戰國時期已經擴散到江淮,因為人數多而且遷徙早,所以看不出遷徙線。我們可以通過蔡姓找到從中原南遷華南的路線,蔡姓出自上蔡,沿汝河南遷,一路有新蔡、下蔡(今安徽鳳臺)。《宋書·州郡志二》江州豫章郡望蔡縣(今江西上高)說:「漢靈帝中平中,汝南上蔡民分徙此地,立縣名曰上蔡,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上蔡人很可能是經過湖北東部南遷江西,因為東晉在今湖北最東部的武穴市僑置南新蔡郡,從河南上蔡到江西望蔡的最近線路正是經過南新蔡郡。《陳書·高祖紀上》記載蔡路養起兵,佔據南康郡(今贛州),阻擋陳霸先,說明南朝末年的蔡姓已經是贛南大姓。隋唐時期蔡姓又從江西大舉入閩,明清擴展到臺灣,所以現在是閩臺大姓西漢時期江西東部的餘干(在今餘干縣)、南城(在今南城縣東南)、雩都(在今于都縣)三個縣中,南城縣最靠近武夷山,說明漢代由撫州入閩的通道很重要。孫吳的臨川郡有十縣,治南城縣,而餘干縣上遊的今上饒市境僅有上饒(今上饒)、葛陽(今弋陽)兩縣,說明撫州入閩為主,上饒入閩為次。《宋書·州郡志二》江州臨川郡臨汝縣(在今撫州市):「漢和帝永元八年立。」臨汝之名,很可能來自河南的汝水。六朝時期福建的中心是建安郡治建安縣,在建溪流域,更近上饒,這是因為建溪上遊通過浦城縣通往浙江,孫吳的核心在江浙,所以把郡治定在建安縣。建溪是浙江人南遷福建的通道,而江西入閩仍以撫州道為主,所以隋代居然還把邵武縣劃入臨川郡。這兩條通道的影響現在仍很清晰,至今江西上饒以東及福建浦城還是吳語區,而福建的邵武、光澤、建寧、泰寧等縣還是贛語區。④至今撫州話還很接近閩語,而上饒話沒有這種特點。晚唐五代時期,贛南到閩西的新通道崛起,所以在閩西新設置汀州,由此形成了聚居於今贛閩粵交界區的客家人。

從中原擴展到福建的姓氏不僅多,而且人口更多,而從中原擴展到江浙的姓氏如潘、丁、沈、項、應、繆等不僅數量少,而且人口不及福建的陳、鄭等大姓人口。過去有學者提出福建的姓氏源自中原不能證明福建人來自中原,很可能是越人漢化時改用中原的姓氏。此說在邏輯上本有漏洞:如果越人沒有接觸到中原人,如何想到改用中原姓氏?如果來到福建的中原人不佔多數,無法取得主體地位,如何迫使越人改用中原姓氏?近年來分子人類學家通過檢測基因發現,現在福建人 Y 染色體中的 O1 單倍體群比例很低,甚至比浙江人還低。福州人和客家人的O1 單倍體群頻率在福建人中又特別低,在中國南方人中顯得很突出。O1 單倍體群是越人的標誌,集中分布在江浙地區說明福建人源自越人的血緣很少,福建人的父系比浙江人還接近北方漢族。⑤這就與姓氏地理的閩浙差異完全吻合,姓氏通過父系傳承,因為浙江人父系中來自中原的比例不及福建,所以導致其源自中原的姓氏比例不及福建。中原每逢戰亂,豫東大平原受到衝擊最大,而順淮北諸河南遷到江淮地區的交通極為便利,江淮之間的分水嶺很低,又可以再遷往長江沿岸,因為河南最靠近江淮西部,所以古代的河南人遷往江淮西部和江西最多,再從江西遷往福建,這就是中原姓氏多見於現在閩臺而非江浙的原因。江浙地區在春秋時期就有吳、越兩大強國,所以原來人口多而且漢化早,源自越人的姓氏更多。唐代林寶《元和姓纂》卷八引《顧氏譜》說漢初東甌王搖別子為顧餘侯,後裔為顧氏,顧氏從古至今聚集在江浙。江浙地區又接納了很多從山東南遷的人群,所以南遷江西是中原人最佳的選擇。福建多山,土著人口少,中原人在此遇到的土著阻力較小。特別是唐末王潮、王審知從中原入閩,建立了福建第一個漢人政權,使得福建迅速接軌中原文化,確立了中原移民在福建的主體地位。這次從中原到福建的長距離遷徙在中國歷史上也很罕見,所以我們不能輕易否定福建家譜祖述光州的真實性。但是我們更要看到從河南到福建的千年移民大勢,陳、王等姓在唐代之前就已經是福建大姓了,《陳書》卷五十三《陳寶應傳》說:「陳寶應,晉安候官人也,世為閩中四姓。」 《隋書》卷四十八《楊素傳》說:「泉州人王國慶,南安豪族也,殺刺史劉弘,據州為亂。」所以我們既要承認陳元光、王審知的重要地位,又要看到現在福建家譜把祖先全部追溯到唐代人名下確有一些誇張成分。

閩方言的一些詞彙與北方話類似,而不同於浙東南的吳語和粵語,比如「罵」字見於閩語區大多地方,但是浙東南吳語說「鑿」,粵語說「鬧」。再如「抱」,粵語說「攬」或「供」等,浙南吳語說「挾」或「馱」等,閩語說「抱」。再如「想」,浙東南吳語說「忖」,粵語說「恁」,閩語說「想」。再如「蹲」,從湖北東部、江西北部到閩西北的光澤、邵武、順昌,再到閩南語,都說「跍」,明顯有一個條帶,條帶兩邊的吳語和湘語、客家話不說「跍」,⑥這個條帶恰好是中原人南遷福建的路線。湖北東部緊鄰信陽,信陽原來或許也說「跍」。這些詞語見於海南和兩廣閩語,說明宋元時期的閩語就有。這些詞語是生活詞語,不太可能是傳自書本。這些詞語像楔子一樣,從中原伸入福建,很可能就是唐代的光州移民帶來。此外還有一些閩語特色詞彙雖然不見於現在的中原話,其實是典型的中原古漢語。閩語保留的很多古漢語詞彙也不見於東南其他方言,比如現在閩語把筷子說成箸,把柴禾說成樵,把肚子說成腹,把喝說成飲,把餓說成腹枵,把鍋說成鼎,把抓說成撩,把走路說成行,把黑說成烏,把東西說成物件,把掉說成落,把怕說成驚,把晚說成晏,把睡覺說成眠。⑦其中個別詞彙也見於東南其他方言的部分地區,但是閩語保留了更古老的讀音。比如北部吳語說「筷子」,南部吳語的某些地區也把筷子稱為箸,但是讀成(tsi),而閩語讀成(ti),可見閩語保留了上古漢語聲母知端合一的特點。中國三百大姓中集中分布在嶺南地區的姓氏有:黃、何、梁、蘇、鍾、盧、陸、韋、秦、黎、莫、藍、覃、符、蘭、卜、蒙、陽、古、麥、農、練、官、揭、巫、植、鄺、冼、利等。除了最大的黃、何、梁、蘇、鍾等姓源自北方外,多數姓氏是源自嶺南土著的特色姓氏,在嶺北很少看到。再除去大姓中源自土著的因素,嶺南姓氏源自北方的比例更低,這和福建差異很大,而分子人類學的基因檢測結果也與之完全符合,金力院士主持的研究還證明,福建、雲南漢族的父系血緣源自北方漢族的比例高達九成,浙江、江蘇、四川、湖南漢族的父系血緣源自北方漢族的比例不超過八成,但是廣東漢族的父系血緣源自北方漢族的比例不超過七成。⑧因為嶺南源自中原的人群比例不及閩、浙,所以嶺南源自中原的姓氏也不及閩、浙。因為廣東人特別是廣府人的血緣來源不同於中國南方其他人群,所以相貌也和中國南方其他人群有明顯差異。贛閩粵交界處的客家人不同於廣府人,分子人類學家對福建長汀的 148個客家男子做了遺傳分析,發現客家人父系遺傳的 Y 染色體與中原漢族最近,又偏向於苗瑤語族群中的畲族,而其他南方漢族偏向於侗臺語族群。混合分析發現,客家人數據結構中漢族結構佔 80.2%,類畲族結構佔 13%,類侗族結構佔 6.8%。客家人的主要成分應是中原漢人,畲族是對客家人影響最大的外來因素,與客家話中的苗瑤語特徵相印證。⑨客家人來自北方的成分比廣府人高,形成時間晚,客家話比粵語更接近北方話。

三、從南陽擴展到西南的姓氏

中國三百大姓中,主要集中在湖南及西南的姓氏有楊、羅、唐、鄧、彭、田、譚、雷、龍、段、賀、尹、易、文、聶、向、伍、駱、歐、歐陽、路、牟、滕、冉、喻、簡、蒲、桂、婁、全、匡、敖、銀、木、和等。除去源自南方土著的姓氏,最大的幾個姓都是源自中原。

源自中原的西南大姓中,除了楊姓源自山西,羅、唐、鄧全部源自南陽到漢水一帶,羅國原在今宜城,唐國在今隨州,鄧國在今襄樊。鄧國雖然原在襄樊,但是中古時期最著名的鄧氏是源自新野的鄧晨一族,襄樊、新野、鄧州鄰近。南陽也在漢水流域,周人統稱為漢陽。周朝在漢水北岸分封有諸多國家,統稱為漢陽諸姬,而漢水之南則鞭長莫及。漢魏時期的南陽郡包括湖北省北部,說明南陽與漢陽一體延續到中古時期。現在南陽和襄樊、隨州雖為省界分隔,文化上仍然關係密切,西南官話鄂北片很接近河南話。唐、羅、鄧等姓原來在中原的西南部,又擴展到了現在中國的西南部。因為漢水流域和淮河流域中間有桐柏山、大別山阻隔,所以漢水流域的姓氏自然向長江中上遊擴展,而不像淮河流域的姓氏向長江下遊擴展。

源自中原的西南大姓在數量上不及東南,這是因為原來中原西南的人口較少,而且有強大的楚國崛起於江漢地區,很早就吞併了南陽諸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欒貞子說:「漢陽諸姬,楚實盡之。」楚國雖然在軍事上比較強勢,但是楚國正是通過漢陽諸姬才加速漢化。漢陽諸姬成為楚人,又在歷代楚人西遷的浪潮中來到西南。楚人在戰國時滅巴、滇,疆域擴展到西南,東漢時期的四川盆地東部楚人居半,《華陽國志》卷一《巴志》說:「江州以東,濱江山險,其人半楚,姿態敦重。」江州縣在今重慶市,其東多有楚人,姿態敦重正是北方的中原民性。元代以後的湖廣填四川不過是楚人西遷的延續,繼續強化楚文化對西南的影響。其實影響西南的楚文化源自中原西南的漢陽諸姬,所以我們說現在中國西南漢文化的源頭在河南西南部。

四、從豫北擴展到華北、東北的姓氏

現在主要分布在中國華北及東北的一些姓氏,也源自今河南省境。比如宋、範、石、申、商、溫、衛、樊等。

宋姓源自宋國,商姓源自商朝,都是源自河南境內。商末都城長期在安陽,商丘也在河南東北,導致現在中國的宋、商二姓主要分布在華北的東北部到中國東北。據前引袁義達之書,現在宋姓第一大省是山東,現在商姓前三大省是河北、黑龍江、河南。衛姓源自衛國,衛國都城雖然遷徙四次,五個都城依次是沫(在今淇縣)、曹(在今滑縣故治)、楚丘(在今滑縣東)、帝丘(在今濮陽)、野王(在今沁陽),全在今河南省北部。據前引袁義達之書,現在衛姓第一大省是山西,顯然因為山西臨近河南北部。衛國有大族石氏,為衛國大夫石碏的後裔。後來雖然有多個民族融入華夏的石氏,但是其主要源頭是衛國的石氏。據前引袁義達之書,現在石姓前五大省是四川、湖南、山東、河南、河北。南宋周去非《嶺外代答》卷三《西南夷》說:「西南五姓蕃部,曰龍、羅、方、石、張。」⑩可見四川、湖南等地的西南石氏多源自西南土著民族,但是山東、河南、河北一帶的石氏多出自華夏。歷史上還有來自中亞石國的胡人及突厥人等外族改姓為石,但是他們的後裔主要在中國西北而非華北東部。

 

現在河南西北部還有溫縣,即來自古代溫國。溫縣西北的濟源市境內還有古國樊國。這些國家都在河南的北部,所以這些姓氏現在主要分布在中國北部。前引袁義達之書,現在樊姓第一大省仍是河南,其次是鄰近河南的陝西、山西、安徽、江蘇、湖北、河北等省。陝西、山西僅次於河南,正是因為樊姓起源於河南省西北部。

範姓雖然主要源出晉國範氏,但是範氏在晉國內鬥中失敗,逃往齊國西部,即今河南最東部的範縣,所以現在範姓主要分布在華北。據前引袁義達之書,現在範姓前三大省是河南、安徽、山東。申國源自西周時期西北的申戎,但是西周在河南西南部的南陽市境內又建立了一個申國,為周宣王分封其舅建立。據前引袁義達之書,現在申姓第一大省仍是河南。

源自河南北部的這些姓氏現在主要分布在中國北方,主要因為這些姓氏的發祥地多數在黃河以北,所以在歷代戰亂時,不能像河南南部的淮河流域、漢水流域姓氏那樣很快遷往中國南方。

五、結論

通過上文考證不難發現,現代中國姓氏分布基本來源於周代中原地區的古國分封。原來在河南東南部淮河流域的古國姓氏,在漢魏六朝時期越過低矮的江淮分水嶺,很快擴展到長江流域,再逐步擴散到東南沿海,成為現代中國東南姓氏的主要來源。原來在河南西南部漢水流域的古國姓氏,逐步擴散到現在中國廣闊的西南地區,原來在黃河以北的古國姓氏現在多分布在中國北方。現在中國東南、西南、華北三大姓氏區,就是中原姓氏區的擴展。其中河南東南部向江、浙、閩、粵的姓氏大擴散尤為突出,不僅遷徙距離長,遷出數量多,而且是閩語、客家話地區的主流姓氏,在粵語地區也有很大影響。這些姓氏又在唐宋以來的千餘年間大量擴散到海外各地,成為影響世界的姓氏。從淮北到江淮、江南、江西北部基本都是平原,這條千裡大通道是中原姓氏向東南大幅擴展的地理基礎。宋代以來的中國東南因為戰爭較少,理學發達,經濟發達,所以產生了中國最發達的宗族組織。各大宗族標榜姓氏郡望,所以現在中國東南甚至南洋等地的華人民居門口,還常用大字書寫「潁川」 「滎陽」 「江夏」 「汝南」等著名郡望,外人一看就知主人是陳、鄭、黃、周等姓。

來自中原的姓氏是現在中國東南姓氏的主流,唯有江浙地區留下不少越人姓氏。另外嶺南很多姓氏源自土著越人,齊魯姓氏歷史上曾有向江南的擴展,近代有向東北的擴展,西北邊疆歷史上接納了不少來自遊牧民族的姓氏。但是這些邊疆地區的姓氏,無論在人口數量還是分布範圍上都不能和中原姓氏相比。現代分子人類學家檢測發現,歷代侵入中原的外族並沒有改變漢族的主要血緣。絕大多數入侵中原的外族最終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所以我們不僅要看到中原姓氏在人口數量和分布範圍上的優勢,更要看到其在文化地位上的優勢。即使是擁有軍事權威的入侵外族,也最終接受了中原的華夏文化,改用中原姓氏、郡望、族譜。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華夏子孫遍布世界,源自中原的姓氏也走向四方。每一個姓氏都銘刻著炎黃子孫對中州故土的古老記憶,承載著先輩前賢給予血脈子孫的優良傳統。正因為我們中華民族擁有全世界最寶貴的姓氏郡望與宗族倫理傳統,才使得我們民族繁榮昌盛,蒸蒸日上。

相關焦點

  • 【四庫•百科】中國少見姓氏讀音及來源
    據了解,中國有幾百個姓氏,其中,有的是多音字,有的是生僻字,我們也常讀錯!今天,小編整理了一些中國少見的姓氏讀音及來源,千萬不要再把別人的姓氏讀錯了 訾讀音Zī主要來源是夏朝的諸侯國訾陬國,後人以國為氏。另有來源於周代的祭國、南北朝的祭氏改姓、戰國後期趙國訾辱氏以歷史事件為氏……等多種來源。此姓分布也較廣,屬於少見姓氏,沒有特別有名的人。 迮讀音z é,方言念 z á該姓以山為氏,來源不是很明確。一般有兩種來源。
  • 【姓氏】中國姓氏地圖
    徐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子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夏朝徐若木為徐姓始祖。 徐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一百五十位。至2010年,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按人口排序,徐姓在中國大陸列第十一位(在中國臺灣列第二十位)。大陸 人口近200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1.43%。
  • 中國姓氏10大來源:你的姓氏從哪裡來?低頭看看自己的根
    相識相與的大門,以姓氏開啟。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國家,從母系氏族社會產生中華古姓算起,迄今已有約一萬年的歷史。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而言,姓氏的古老,象徵著歷史文化的悠久,是文明的重要標誌;對我們每個人而言,姓氏是我們與生俱來的第一符號,是我們家庭或宗族的群體標誌,是我們在人類社會維繫血親、區別族別的重要依據。
  • 中國最讓人尷尬的五大姓氏,網友:取名字真的是個技術活!
    可是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姓氏在經過數千年的演變,有些姓氏是很多人都沒有聽過的。這些姓氏,無論給孩子起什麼樣的名,讀起來都有股怪怪的味道。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中國歷史當中最奇怪的六個姓氏,對於他們而言,取名字真的是個技術活!一,操姓。這個姓氏非常的讓人尷尬,可能大部分的人都對於這個字,有很多其它的現象和理解,這就是得大部分的認為這個字非常的不雅。
  • 中國最難起名的三大姓氏,不管叫啥都會讓人覺得彆扭,就像在罵人
    中國姓氏非常的多,其中有很多的奇怪的姓氏,這得益於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我們的文化博大精深,在幾千年的歷史中我們的前輩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由此,在世界幾大文明中我們是唯一一個文明沒有中斷的民族。這點也為世界各國人民、各族人民所稱道。
  • 中國十大最稀有的姓氏名單
    中國的姓氏文化博大精深,對於中國人來說姓是十分重要的,在《中華姓氏大辭典》中收錄的姓氏多達一萬多個,在這些姓氏中有不少稀奇百怪且十分罕見的姓氏,那麼中國好聽的稀有姓氏有哪些?你又見過哪些罕見又好聽的姓氏?今天就為大家帶來了中國十大稀有罕見姓氏排名,一起來看看吧。中國十大最稀有的姓氏  1.
  • 中國姓氏發源地 百家姓佔據的比例
    看圖,李、王、張、劉、陳、楊……中國18大姓氏的起源,尋根溯祖,收藏!  據統計,中國姓氏排名前100個大姓中,有78個姓氏來自河南,南方「 八大姓」更是全部源自河南。毫不誇張的說,河南是姓氏資源第一大省。  兩項合計,起源於河南的姓氏共有97個,佔120大姓的80.8%,佔全國漢族人口的79.49% 。起源於河南的姓氏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率在80%以上。
  • 此省是中國姓氏的發源地,幾大姓氏全部發源於此,你的根在哪裡?
    文/附熙《百家姓》是本家喻戶曉的書,其中涵蓋了中國大部分的姓氏,這也是中華文化的智慧結晶。今天小編就要給大家說一說這姓氏的故事。河南省自古就是一個人才,人口大省,有著綿遠流長的歷史。多達20餘個王朝在這裡建都在此,八大古都有四個都在河南,最為人所知的當屬洛陽和開封。洛陽是十三朝古都,開封僅次於洛陽,當了八個王朝的都城。帝王們選擇在此建都,自然便有其緣由。或是河南王氣甚濃,或是因為河南人傑地靈。不管什麼原因,河南都因多次當選首都,而成為一個富裕繁華,人口眾多的大省,也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 中國3個遠古姓氏,不被列入《百家姓》,最後一個被誤認是日本人
    中國的文化之所以能流傳至今而不中斷,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姓氏。什麼是姓氏呢?古人其實說得很清楚了,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姓氏者,標示家族血緣之符號也」。從遠古時代的母系社會開始就有了姓氏之分。
  • 宜春姓氏知多少?你的姓氏上榜了沒?
    歷代諶氏主要以讀書、作官、行醫為業,唐宋時期諶姓自江西、湖北,遷徙到湖南、四川、貴州、廣東、福建、江浙一帶,清 初康熙出巡病在山東,諶赴守(四十七世)受詔自江西到山東為其診病,後留居山東,至今十幾代。蘇北地區有諶姓,據說來自洛陽,東北西北地區的諶姓,大多是山東、河南、安徽、蘇北、江西一帶,在近代遷徙所至。
  • 百家姓起名大全 姓氏起源知識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度時期,所以中國的許多最早的姓氏都是女字旁或底,如姚姓。姓是作為區分氏族的特定標誌符號,如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傳說黃帝住姬水之濱,以姬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賜姓為姒。此外,部落首領之子亦可得姓。
  • 中國主要姓氏分布圖,看看你祖籍可能是哪裡
    一、王姓王姓是最常見的姓氏,人數超過一億人。從南宋到現在一直是姓氏排行第一。王由三橫一豎構成,三橫代表天、地、人,一豎貫通天、地、人,表明天、地、人都要歸「王」管。上古時期夏、商、周三代的統治者都被稱為「王」。東周時期的姬晉為王姓始祖。
  • 姓氏排名表 中國血統最高貴的姓氏
    主要分布:河南、山東、河北、江蘇、四川、安徽、遼寧、黑龍江、湖北。名人:張儀、張衡、張良、張飛、張遼、張居正、張九齡、張獻忠、張廷玉、張作霖,張學良、張國榮、張學友等。4、劉姓:約7210萬人口劉姓始祖是劉累,起源於祁姓、姬姓、外族的改姓。主要分布:江西、河北、山東、湖南、河南、浙江、福建和四川。
  • 陝西最新百家姓排名出爐 你的姓氏排名第幾?
    西部網訊 日前媒體發布了當今中國最新版「百家姓」排行榜。根據研究,「百家姓」排名前三位的王、李、張是中國最大群體的姓氏。其中,陝西省百家姓排名前十位的分別是:張、王、李、趙、劉、馬、楊、陳、吳、郭。你的姓氏排名第幾?
  • 中國最難取名的四大姓氏,怎麼取怎麼尷尬,聽起來都像是在罵人
    文/一度歷史觀V 中國最難取名的四大姓氏,怎麼取怎麼尷尬,聽起來都像是在罵人「姓氏」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了,不管是外國人還是中國人,都有專屬於自己或者自己家族裡面的姓氏,只不過相較於外國人姓氏的簡單和敷衍了事
  • 神木人看看你的姓氏排名第幾?都是怎麼來的?
    根據研究,「百家姓」排名前三位的王、李、張是中國最大群體的姓氏。
  • 姓氏文化—古氏名字作品欣賞 
    對民族文化非物遺產傳承、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姓氏文化、中國傳統茶文化有獨到的見解。    古氏姓氏源流:  1、出自姬姓,周族先祖古公亶父的後代子孫,以古為氏。據《風俗通》上記載,認為古氏是古公亶父之後。而這個古姓家族的始祖,據《史記·周本紀》記載,在武王得天下時,被追尊為太王,所以,古公亶父即周太王,其後代子孫以古為氏,稱古姓。
  • 中國姓氏分布圖——看看自己的根在哪裡!
    大多數中國姓氏都在中國境內有一個地理「基礎」,這一點較少為人所知。一些有趣的地圖告訴我們,哪些姓氏在中國的哪裡最為集中。大家都來看看你的根在哪裡?何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十七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一點二。
  • 中國姓氏是怎麼來的?
    因為某些姓氏雖然在字面上不同,實際上部分姓是從某姓衍生出來的,比如姚姓,據2005年在湖南零陵召開的全球華人公祭舜帝大會上的最新統計,由姚姓衍生出的姓氏達60個之多,如陳、王、胡、孫、虞、田、袁、車、陸等姓氏,流布於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五帝之一的舜,其後子孫以姚為氏,稱為姚氏。因舜帝居姚地(河南濮陽),有子孫以姚為姓,稱為姚氏。
  • 日本才1.2億人 為何有14萬個姓氏?有一部分來源於中國
    大家都知道中國有14億人,一共有3000多種姓氏,而百家姓就佔了總人口的95%左右。但是日本不同,一共1.2億人,有14萬個姓氏,前100的姓氏才佔總人口的10%。日本最出名的有10個姓氏,前三分別是佐藤、鈴木和高橋。值得一提的是,高橋這個姓氏有一部分來源於中國,日本大藏高橋氏島田高橋家族的祖宗就是漢獻帝劉協。除此之外,你會發現日本人的名字都是漢字書寫,當然也有對應的日文書寫方式。